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 《花木兰》导演也被中国大熊猫圈粉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19 18:00

【文/观察者网 林西】近年来,以《大圣归来》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动画电影新作,让不少人又重拾对国产动画的信心,与此同时,动画电影中的东方元素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6月19日上午,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了一场关于动画电影的讨论。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电视版《攻壳机动队》导演神山健治、《小门神》《阿唐奇遇》导演王微齐聚一堂,就“动画电影中的东方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动画部分评委、著名制片人袁梅担任主持。

《小门神》导演王微(左一),《花木兰》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中),电视版《攻壳机动队》导演神山健治(右一)

话题首先从“东方文化要素如何在创作中呈现”开展,王微导演率先表示,虽然自己本身就是中国人,但这是个对自己来说很困难,对团队来说很困扰的问题。

如果讲不好一个东方文化的故事会觉得很“惭愧”。他认为关键是从角色到戏剧结构,从视觉风格到故事走向,从心出发,首先做好自己内心最认同的工作,那么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动画人,自然能够做出感动到观众的“东方故事”。

“中国人还做不出中国故事,那就不知道谁来做了。”

曾执导迪斯尼动画经典《花木兰》的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毫不掩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喜爱。

早在1996年,托尼·班克罗夫特导演就开始启动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创作工作。

他坦言,20年前,迪斯尼创作《花木兰》的初衷是想要开拓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从商业角度上考虑而选择一个之前没有涉及的中国故事。

为了了解花木兰这一2000多年前的古代人物,他们花了1年半的时间收集资料,以更好地了解与此相关的中国文化和元素。在当时网络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走遍了图书馆、博物馆,也来到中国尽可能寻找能够了解花木兰的素材。

在当今全球化、互联网使全球紧密连接在一起,在这种趋势下,东西方文化如何融合,怎么面对全球观众也是动画电影需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电影制作人,托尼·班克罗夫特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要尊重故事,尊重故事的元素和文化,在制作《花木兰》期间,他慢慢爱上了花木兰这个角色,沉迷于工作以致于他老婆觉得他是不是出轨了。

如何打造一个既有中国元素,又能同时让全世界其他观众享受的一部动画片,关键在于做好故事本身元素,和能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元素之间的平衡。

神山健治则以《龙珠》《乱马》为例,这样风靡全球的作品,他们都有中国舞台的背景,但里面的中国不是真正的中国,是日本人想象中的中国。

说到电影和观众的关系,神山健治表示日本动画有一个好的地方是他们是为了观众,而不是为了投资方。重视观众,就会使影片接近观众的生活和喜好,就会更受观众欢迎。不去看投资人脸色而看观众脸色的作品,往往会大获成功。

他认为中国要表现中国文化,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历史,而是可以去刻画现在年轻人现在的生活,反而可能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花木兰》已经诞生近20年,而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如今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如果再来一次机会重新做《花木兰》,导演会对花木兰的形象做改动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托尼·班克罗夫特表示20年前,要来中国是很难的,当时他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书籍和视频,但是这些资料比较充分的,现在他来到中国,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可能不会影响他对古代花木兰的理解。

不过,他表示他可能会多加一点元素,那就是——滚滚!

一个半月之前,托尼来到成都,去了熊猫动物园,然后就顺利被我们的国宝圈粉了。

还在推特和ins上晒出了自己穿熊猫T恤的照片,和熊猫形状的美食。

如果再拍《花木兰》,他希望在影片中加入熊猫的角色进去。

不愧是吸粉神器,说不定多年之后,就出现了一部《花木兰之功夫熊猫》。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林西
上海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电影节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未收到威胁报告,核设施安全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