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互联网企业管理能力的虚脱

来源:夸克点评

2019-04-08 13:31

编者注: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由来已久,但由于最近某企业正式提出并实行才使这个话题大热起来,甚至引起程序员们自发在GitHub上建立996.ICU项目以示抗议。

简单追寻一下,大致每隔十年类似话题就会发酵一次,它有内的产业与社会节奏,和宏观经济环境深有关联。当产业和社会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更多关注自身权益,情绪变得悲观。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互联网行业中时间的残酷,它潜意识里影响互联网业的人才成长、管理、商业模式选择。996话题背后,有今日中国企业尤其是看上去理念超前的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能力缺憾。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夸克点评”(ID:Quark_media),作者:王如晨,原文标题《互联网企业996话题:一种反讽》。

最近互联网业996话题持续发酵,这里草草梳理一下。

我想说,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反讽。

40年前,未来学者托夫勒等人就预言过未来几十年人类工作方式的变化,尤其科技将驱动传统雇佣制变革,以适应on demand的自由工作。人们从此将不用再固守在办公室或生产线了,你在家里、路上以及更多场所,都可以自由办公。

后来很多学者也预判并分析过这种变化。《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里,就清晰描述过这种现象。

这种视野里,科技企业尤其ICT类企业就是他们期望的变革的引领者。

而今日996话题里,一直身处前沿的科技企业尤其互联网企业,听去反而成了拖后腿的一类。原本应该率先打破过往机制的它们,突然成为传统制度下最为集中的问题包袱。

面对员工及社会质疑,它们一个个显得那么伟光正。一个匿名的搜狗员工仅仅表达了一些不满,做了一下调侃,王小川就说他(她)是“嚼舌头”,并用了一个略显狠毒的词汇,让人“滚”。

王小川算圈子里脾气很好的了。但他的表达里也明显透露着一种延续多年的互联网沙文主义的倾向:互联网企业定的方向、文化、价值观、制度,都那么正确、不容质疑。凡是质疑的,基本就是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不认同的,就只能滚了。

几年来,还有一种很迷惑人的论调,就是新员工不要表达什么,否则最好滚蛋。固然有合理的部分,却充满了无以复加的霸凌。

996话题突然热起来,绝非一些人说的媒体刻意炒作、上纲上线。我认为,它有内在的产业与社会节奏在。

俗气地说,到点了。

若你简单追寻一下,大致每隔十年,类似话题(可扩大为民主)就会发酵那么一次。它跟宏观经济环境深有关联。当产业、社会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更关注自身的权益,许多情绪都很悲观,并最终体现为这类矛盾。

9年前,富士康工厂员工连续十几跳的悲剧里,虽有诸多社会层面原因,但它比早期泰勒更甚的管理模式,导致年轻的产业工人几乎变成流水线的一部分。资本家将人变成了机器。

那时,正值经济危机后缓慢修复的第一年。它透露了富士康以及整个行业的危机。

再往前推10年,2000年,也是一个疯狂的科技泡沫周期。我经历过三班倒的两年互联网生活。 那真的非常疯狂。当年的制造业更是如此。我记得2000到2004年,中国关于《劳动法》修订的讨论如火如荼。2005年提交,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恰值经济危机深重的一年。

再往前推10年,1990年,中国有关劳动法也非常密集。到1993年,中国立法到了最后时刻。1994年,《劳动法》正式颁布。

1994年,也是一个奇妙的年份。当年,《劳动法》颁布前几个月,也即1994年4月,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从此,中国正式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我说奇妙,是将《劳动法》与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启关联在一起。这种时间的衔接,微观面虽有偶然,明里有产业升级的背景,有权益自觉、自由、民主的风向,但就趋势而言,我认为,它更像一个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

但它也是我说的“深刻的反讽”一部分。“互联网”的诞生,在许多层面解放了人与生产力。同时也将无数人纳入一股洪流。后者的裹挟力,远比过往历史任何行业都更强大,也更残酷。

互联网业的“时间”远比传统行业的“时间”密度更大。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很快被迭代、归于“老人”之列。无数人的青春被快速燃烧、透支。2013年,鲍尔默流着泪说自己老了,无法适应微软的变革;马云2010年就说自己老了。马化腾2014年完成一场3小时演讲之后也说自己真的老了。我不认为这是谦逊。企业家意识到了互联网行业中时间的残酷。

这里的“时间”,不是那种均质的形态。这种时间观念,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互联网业的人才成长、管理、商业模式选择。

回到刚才的互联网业996年话题尤其加班文化上。伴随着这个行业诞生、壮大,我们看到了壮观的一幕:这个行业的人,几乎没有未曾晒过自己加班、深夜放毒场景的。

过去20多年,它在渲染劳累、悲情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颇为自得的身份意识。这个行业让无数人觉得自己的前途远比其他行业更为光明。由于互联网持续驱动、变革着许多行业,一度泛滥的互联网沙文主义之下,其他行业几乎成了“没落户”。

由此,这个行业的人,加个班,都显得比其他行业更有高高在上的道德感。呵呵。它非常像新闻从业人员谈“理想”,仿佛新闻理想高于其他任何理想,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圣光环在。

这种光环,随着互联网业祛魅、传统行业价值重估,已经开始消退。因为,新的数字经济不再是割裂的形态。

但人的意识还远没有自觉、清醒过来。此刻的互联网企业家们,面对AI时代种种美好而又充满不可预测的风险,那种前沿探索的道德感仍在弥漫,甚至有所强化。它远不止在王小川的口中,它几乎在所有ICT企业家口中。相比其他行业,他们像是窥见了变革世界的秘笈,像是一些盗火者。

这种思维影响着互联网企业的组织管理。虚妄也在这里。

当他们不断强调所谓AI要素的时候,很多公司的管理开始走向僵化。996话题里,有这种控制的味道。

我说的反讽另一面也在这里。互联网企业,掌握了许多管理工具,业务在线,尤其是各种AI要素,理念超前,理论上要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具现代管理的能力,完全可以打破传统雇佣制约束,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并不自觉。虽然也有一些组织架构的变化,那更像服务资本的框架。它们的管理其实相当粗放,几乎就等于用一套设计好的组织来“管人”,约束人,让人完全适应预设的组织,完全不问这种组织架构是否真正合理。

我信服欧洲管理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管理:技艺之精髓》一书中的这段:“管理所追求的并不是改变人、找出他们身上的缺点然后加以修;管理真正要做的,是接受他们的本来面貌,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并且优化利用……管理真正的含义是让组织去适应人,适应人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组织。“

996话题背后,有今日中国企业尤其是看上去理念超前的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能力缺憾。王小川的言论里,就集中呈现了这一周期的特征。

过去一年,我们不断说,随着融合型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企业的管理也会得到提升。但要看到,当很多企业喊出数字转型时,其实在许多方面都处于虚脱的状态。近来反复提到的“智能协同”,在互联网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上,其实远没有落地。它们变相裁员,而口实又那么隐晦、光明,已经是内外矛盾的呈现。

996话题于它们真是一种讽刺。

我看到很多人在围绕《劳动法》谈论这一话题。我也认为它到了重新修订的周期,甚至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经话题。就像外媒报道的那样。但这不能成为互联网业996模式泛滥、胁迫的口实。

尽管如此,最后,我照旧还会回到乐观面:过去多年,每当一些社会话题引发争议之后,都会形成一些制度化的改革,传导到产业面时,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996话题发酵,与两年来宏观经济的走向深有关联。它反映了2019年春天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焦虑。但这个话题的价值,将远超过互联网企业与所谓《劳动法》层面,容扩更多。除了宏观面,更有中国数字经济体的全面融合趋势,它会涌现丰富的产业机会。一些光鲜的本地科技与商业巨头,能否基于眼前的竞争力,走向未来的卓越状态,将很可能自此话题始。而中国下一轮竞争力,也在这一话题的背景里。

责任编辑:程北墨
互联网企业 996 反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