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禾:美国打压华为越狠,对自己越不利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7-07 10:26

蔡康禾

蔡康禾作者

南华早报科技新闻主编

今年五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70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未经许可与这家中国电信巨头进行商业往来。

从那时起,美国公司就争先恐后地想要弄清它们究竟要在多大限度上遵守法律禁令。从谷歌、微软到高通、英特尔,这一连串美国供应商暴露出华为乃至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性。

所以当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上周末在日本大阪的G20峰会表示他将放松对华为的禁令时,可想而知华为深圳总部里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不过,美国公司也同样在祈求好运,盼望善变的特朗普这次会言而有信。

这是因为对美国技术公司而言,放宽针对华为的贸易禁令除了能恢复美企重要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会使华为不再有足够的动力为旗下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推出其具有专利的鸿蒙操作系统,并减缓自主研发半导体零部件的步伐,

这样说可能有违人们的直觉,但美国可能得放松禁令,而不是全力出击试图打垮潜在的挑战者,才能延续它在软硬件领域相对中国的领先优势。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兔子急了也咬人,何况华为不是兔子。

华为去年营收突破1000亿美元,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样的全球化公司同处一个量级。即便遭受美国制裁的打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仍然表示预计今年与明年的营收将大体保持同等水平。

去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了153亿美元,仅次于亚马逊、Alphabet和三星电子。其业务涵盖了移动设备、云计算和智能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华为通信网络设备的市场份额冠居全球,它们对铺设超高速5G网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5G网络则将为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以及智能城市等一切的一切提供动力。

在新加坡上周举办的“Innovfest Unbound”创新科技展上,作为主要赞助商之一,华为全天在自家展区展示各种技术。我路过时发现那里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听华为演示员详细讲解其计算机视觉的准确度有多么高。

美国5月中旬颁布的贸易禁令使华为感受到了生存压力,因而准备加速推出自研操作系统。据《南华早报》报道,早在2012年美国司法部开始对华为展开调查时,华为就开始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了。目前华为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这款操作系统,是因为与之配套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还不成熟,以及它与市场主流的安卓系统还不完全兼容。

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开发者不会为一个没有市场的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同时华为也不会在没有软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推出操作系统。但在美国颁布禁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华为手机掌门人余承东表示,新的操作系统可能明年就会推出。

谷歌和微软非常清楚华为操作系统背后的重大利害关系,哪怕它一开始再不成熟、不完整。华为内部人士表示,这两家美国公司一直在积极帮助华为应对美国政府,因为它们无法承受失去华为的后果,而且一旦消费者转而使用华为的操作系统,其他中国智能手机公司也会跟进,这个后果是谷歌和微软更加不愿看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美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只有苹果公司一家。

有报道称,美国芯片公司英特尔、高通和赛灵思也在游说美国政府,争取解除针对华为的禁令,因为一旦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它们的收入将减少数十亿美元。

所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若想在技术上维持优势地位,最好的做法是确保不向华为和中国技术生态系统“断供”,让它们出于商业考虑找不到理由去生产较为落后的替代品。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企业继续依赖美国技术,就无法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这样一来美国技术便得以维持其全球领先地位。

不过,单凭这种商业考虑恐怕已不足以让技术界回到禁令前的状态。中国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国之所以打压华为是因为它意识到了美国企业已无法在5G领域和华为正面竞争。

如果中国企业不再确信未来一定能获取美国技术来支持它们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它们会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它们会向自主研发投入更多资源,尽管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并不合算。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五月要呼吁中国科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当时美国也用同样的技术断供手段来对付中国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对中国而言,庞大的国内市场是个有利因素,它能对本土自研技术产生足够的需求。

截至目前,美国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卡了中国的脖子,如今尽管它表示愿意松松手,但仍然很难想象中国企业会甘心继续听凭美国摆布。

(观察者网范莉译自《南华早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杨晗轶
华为 外媒看中国 世界正在说 中美贸易战 中美竞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