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薇薇:“港校热”这么快就降温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7-24 07:37

从薇薇

从薇薇作者

独立撰稿人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日前公布参加全国统招的结果。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录取305人,包括20名省市或单科状元。中大表示,根据各省公布的考生排名及分数段统计资料,取录的考生皆排名于全省前0.01%之内。内地生整体英语水平达139分(满分150),其中20人获省市或单科第一。

前0.01%的意思就是万里挑一,其中还包括20个状元。多年来,港校一直是这样当仁不让地在内地“收割”学霸,而且越收越多,已成理所当然之事。

十年前,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的陈秀野放弃了清华大学,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求学,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港校的地位因此有了很大转变。单就北京市而言,2005年-2011年,北京文理状元一共有17位,11位选择去港校就读,6位被北大录取。

以香港大学为例,2011年录取11名级状元(3名北京市文科状元)和6名市级状元。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光省级状元就比2010多出近一倍。这里多说一句,当年的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放弃保送北大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就此,北京当年四个高考状元被港校包揽。

2012年,香港大学录取了10位省级状元。2013年,香港大学录取16位全国各省市区的高考状元。2014年,香港大学录取307名内地尖子,其中16人更为省市或单科的“状元级人马”,数目与前一年一样;2015年,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309人,其中有22位获省市或单科成绩第一。

但终归还是降温了

的确,港校在内地风头无两,延揽的人才有增无减。根据香港教育局提交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文件,2014/15学年八大院校有6630名内地本科生,占非本地生71%,内地生人数约为本地生的9%(本地生为7.15万人)。

然而,就在生源达到最高峰的时期,港校本身的“比较优势”也开始减弱。以往港校主要瞄准省级“状元”,近两年已退出省级“状元”争夺,转战二线争夺地市级“状元”。

与此同时,港校收到的申请人数也开始下降。据观察者网根据公开信息整理,香港大学2015年收到来自内地31个省份共9400多份申请,相较2013年的1.25万份申请和2014年的一万余份,申请人数的递减显而易见。

香港科技大学近三年的申请人数也同样持续下滑。2013年6900份,2014年近6000份,2015年则是近5000份。

香港理工大学及岭南大学6月下旬公布2015/16学年内地生报读本科课程情况,虽然两校取录内地本科生名额及学费维持不变,但报名人数均较去年大跌。其中,理大收到约2300人申请,较去年的3500人急跌约1200人,若与四、五年前“高峰期”相比,减幅更接近一半。岭大今年收到556名内地生申请,较去年的928人,大减40%。

浸会大学前年收到约4800名内地学生的申请,去年收到3876份申请,今年申请人数减少至2319人。

水土不服与政治入侵校园或是主因

对很多内地学生来说,港校曾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很多人入学之后却“水土不服”。2013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被港大全额奖学金录取,入读中文学院一个月后,因听不懂粤语、不适应气候等原因毅然决定回到本溪高中复读,2014年再夺省文科状元,进入北大中文系。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政治侵入香港校园的情况也日趋严重。“百年老校”香港大学的法律学院向来备受推崇,但近年被指“重政治、轻学术”。“占中三子”之一戴耀廷即该学院的副教授,前院长陈文敏被指在任内包庇戴耀廷。在陈文敏12年领导下,港大法律学院偏重政治活动,不务学术正业,导致在“研究评审工作(RAE)2014”中的成绩被成立仅10年的中大法律学院远远抛离,“曾号称本地‘一哥’的港大法律学院的研究表现,实在不堪入目,只等同当地三流、四流大学水平”。

在香港高校,不但部分学者热衷政治,学生也愈来愈激进。学联前秘书长周永康、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等人在“占中”事件中的行径早已为人所熟知。港大学生会刊物《学苑》也是三番四次鼓吹“港独”。

“占中”期间,一些香港学生身不由己地陷入政治乱流。部分学生并不认同“占中”理念,却备受人际压力。“朋友问我是否喜欢香港?我每次都要思考很久”,来港近3年的城大学生李望在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说,对香港“又爱又恨”。李望视香港为第二故乡,同学善待他,但不少内地学生慨叹,香港学生一见共青团即质疑是“特工”,令内地学生不敢参选学生会,他希望香港学生了解实况。

浸会大学教务长苏国生称,该校举办内地生收生讲座时,部分家长会询问香港占领运动及反内地人的情况,担心子女安全。

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莫家豪称,今年香港高校收到的申请减少估计一方面是反内地客的行动令内地生家长担心子女安全,占领运动亦可能令家长担心香港的大学是否“很乱”且“不务正业”,加上日元、欧元汇率跌,但港元强势,亦诱使内地生选择去其他地方留学。

今年3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公布201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香港大学首次跌出前50名,由去年的第43位跌至51至60位档;香港科技大学则从51至60位档下滑至71至80位档;去年位列81至90位档的香港中文大学,今年更是跌出前100名。

香港分析排名榜的机构对媒体表示没有对院校排名转变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但估计去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可能影响国际学者对香港学术环境的观感和评价。此外,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占中”事件发起人当中包括高校教员,令人产生港校学者荒废教学研究的印象,因而导致排名下跌。

英美国际生“中国化”

与部分香港师生抵制内地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国家都出现了国际学生“中国化”的趋势。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高达45.98万人,比2013年上涨超过11%。众多知名高校都希望能分到中国留学市场的大蛋糕,

2013年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特别强调,现在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有数十万人之多,“我希望大家知道,英国对中国留学生数量不设置上限。”只要符合英国大学招生规定的语言和申请要求的中国学生,英国都非常欢迎,不会设置人数上限,“这对中英两国关系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和经济领域的交流都有益处”。

美国今年3月公布最新国际学生“地图报告”显示,目前在美高校就读的113万名持有F签证(学术学习)或M签证(职业学习)的国际学生中,近1/3的外国学生(331371人)来自中国。国际生“地图报告”是由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和国土安全调查局(HSI)联合管理的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SEVP)公布的。

海内外高校不断提高国际学生比例,一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加强学术交流,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国际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往往更贵,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收入。

香港高校也不例外。2015年非香港本地学生在港大修读首个本科学位课程的学费为每年14600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6960.6元),比去年增加了1.1万港元;港中大也由10万港元上涨至12万港元。

香港中文大学官网上的学费标准

饶是如此,部分香港学生也还是抗拒。有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贴出大字报,称这是假国际化——这种“伪国际化”的说法自2000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歇。

为什么出现这种反常情况呢?该校教务会学生委员张秀贤称中大每年取录400多名非本地生,包括定额取录的300名内地生。张认为,中大对非本地生应一视同仁,不应为内地生设定额。

但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莫家豪认为,每间院校均盼多收非本地人才,令大学更多元化,大学亦重视研究能力,但本港学生极少愿意做研究、读博士,即使深造亦选择赴海外,而因院校有“隔篱饭香”心态,外国学历有助日后取得本地大学教席,而本港吸引国际人才的竞争力亦不如新加坡等邻近国家,故招收的非本地学生,内地生亦占大多数。

张秀贤还表示担心若校方盲目招收内地学生会影响教学质素,他曾经听闻校内有教师,因为要迁就少数不谙粤语的内地生而改为以普通话授课。他强调,单单招收非本地生并不能促进国际化,更需配套措施帮助不同地方学生互相交流,包括向所有非本地生教授广东话。

由此看来,张同学一方面希望得到“真正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又对教师不能用粤语授课心有不满。若是如他所愿招收了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学生,是否也希望国际生们都使用粤语上课?这两种诉求本来就能不自洽。如果张同学认为,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一样都是中国人,不能算是国际生,请问是否愿意让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竞争本地名额呢?

 

身穿香港中文大学兜头衫的张秀贤在“占中”运动中

无论如何,“港校热”是降温了。热度还能保持多久?是否会越来越受到香港政治形势的影响?其中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些问题也许都值得深入思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佳静
香港 香港学联 香港大学 中国留学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