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芬克尔斯坦:资本主义2.0将致“尊严不平等”

来源:参考消息

2017-12-03 11:36

丹尼尔·芬克尔斯坦

丹尼尔·芬克尔斯坦作者

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顾问,《泰晤士报》专栏作者

1968年,奥运选手莱斯·米尔斯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开了一家小健身房。健身房里应该有的东西,那里面都有。器械、垫子和其他设施。事实证明,这个健身房后来成了一家国际公司——莱美公司的起点,为公司所有者赚进了大笔财富。

他们的产品是这样的:一套训练计划,一套教练指南,一张允许你自称是Bodypump杠铃操教练的执照,一段包含新步伐的杠铃操课视频,以及相应的动作说明和音乐文件。莱美公司旗下有13万教练在授课,学生人数达400万人。

作为一家健身行业巨头,莱美公司本身不需要任何健身房,不需要健身器械,甚至几乎不需要任何设备。莱美销售的商品在本质上是无形的。

《泰晤士报》发表的原文截图

杠铃操的故事发表在昨天出版的一本书里,每个想要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人,想要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本质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在《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一书里,经济学教授乔纳森·哈斯克尔与创新专家斯蒂安·韦斯特莱克解释了各种问题,包括我们的生产力存在什么问题、巨型企业及其政治影响力是如何成长壮大的、收入与财富差距的背后趋势是什么、英国保守党为何制定工业战略、哪些政治变化导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上台,保证税收收入面临哪些困难,以及为什么有些地区发展得好,而另一些地区却衰落了。

最近二十年,有形资产投资(涉及机器、装备,经营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无形资产投资(涉及品牌、管理流程、创意、概念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则不断上升。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国内无形资产投资超过了有形资产投资。金融危机前后,全球都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已经步入资本主义新时代。

四属性催生新经济形态

如果投资有形资产,你会得到一些可以看见、可以丈量、可以出售的东西。你可以锁紧厂房,不让别人使用,可以报警说有小偷闯了进来。当你使用这些资产时,别人都不能用。卖掉前一份有形资产后,你若想继续出售资产,就得首先制造出可供出售的新资产。

无形资产则全然不同。作者认为无形资产具有四大属性,每个属性都英文字母“S”开头。第一大属性是延展性(scaleability),莱斯·米尔斯的奥克兰健身房只能容纳有限的人数,因为每个人都要占据一定空间,会造成一定的机械磨损。超过一定人数,健身房就满了,老板必须投资开设新的健身房。可要是开发一套杠铃操,就能卖给世界上每一家健身房,却不用增加投资。无形资产具有延展性,实实在在的健身房却没有。

其次是沉默性(sunkenness)。投资有形资产后,如果生意失败,你总能卖掉机器。可是管理流程就不一样了。作者举的例子是星巴克的咖啡制作指南。星巴克投入大量资源研究制作流程,之所以值得投入是因为可以提高星巴克门店的运营水平。但星巴克没法将这些指南卖给别人,它们对别人有什么用呢?

无形资产还有两大属性,是溢出性(spillover)和协同性(synergy),你很难阻止别人从你的创意中获益,这就是溢出性。与别人创意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样有利于制造无形资产。所以,把军事设想和家电厂商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微波炉就诞生了。

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那么“无形资本主义”的这些属性,对社会有怎样怎样的影响呢?由于延展性,脸书,谷歌之类的公司主导了整个市场,领先者与落后者之间出现巨大差距,这也反映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上。接受良好教育(有利于创造无形资产的教育)将获得越来越高的回报。

由于溢出性,有人觉得有必要保护其实难以界定的知识产权。于是,游说和律师服务变得更加重要,尤其大公司在这上面更加用心。

上述趋势造就了精英阶层,同时导致其他人感觉自己被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遗忘了,作者称之为“尊严不平等”,认为这与英国“脱欧”以及特朗普上台有关。

协同性使生活在无形资产创造者周围的人收获良多。融入同类、获取创意、分享创意,所以有些城市变得格外繁荣,然后拉动楼市,给房产拥有者带来红利,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此外,会扎堆的不只是成功,还包括失败。

最后,沉没性(无法转手倒卖)和溢出性(无法保证获利的一定是自己)导致公司可能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政府必须进一步参与其中,加大投资,协助创建新的集群。这就是英国保守党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出工业战略的原因。

立足城镇、重视教育、不平等、不平均、需要干预,这就是新型资本主义。我们也许触摸不到,但我们将必须认真应对。

(本文原为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1月29日文章,题目为《资本主义2.0将扩大贫富差距》)

责任编辑:韩京霏
资本主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