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西蒙:一带一路是双赢,美国阻止不了中国发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4 15:15

丹尼斯·西蒙

丹尼斯·西蒙作者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

【采访/整理 观察者网 郭思嘉、翻译/廖志鸿】

【“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但对“一带一路”的讨论却与日俱增。此前,《纽约时报》刊发文章《“一带一路”:中国巨额投资欲重塑全球经济秩序》,大篇幅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讨论。近日,在“第六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上,观察者网专访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博士,作为一名来自美国的“中国通”,西蒙博士毫不吝惜就“一带一路”、中美关系、全球化、特朗普等话题和观察者网分享他的实际关切。】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博士

观察者网:西蒙博士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能否和我们分享下您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丹尼斯·西蒙: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许多新的机会,比如重塑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很多年以前人们就在讨论“中间地带”(观察者网注:“中间地带”,泛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大和大洋洲。)这些“中间地带”国家,注定将会成为重要的新兴国家和新兴市场,比如中国、巴西还有墨西哥。

而 “中间地带”国家必然有解决新市场的潜力,比如巴西。巴西拥有可以提供给这些中间地带国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也是此次一带一路峰会的成果之一,即把“中间地带”国家的潜能激发出来。

“中间地带”国家也必然有跨国的潜力。实际上,对于那些美国无法触及的或者影响力比较微弱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可以触及地非常深入、非常核心,而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日益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实力也得以体现。

“中间地带”国家还能帮助中国解决西部边疆的安全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长期关注西部边疆的稳定和安全,尤其是新疆地区。我认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促进新疆地区发展的稳定增长,减少潜在的激进主义和极端力量对这一地区产生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双赢,不仅在国内维度,在国际层面上也是如此。

我专注研究创新,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很大一部分都在谈“一带一路”上的科学技术创新,这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得到流转、科技人才充分流通,这些使得中国技术成为全球流通的科技力量。

因此,通过鼓励本土创新、鼓励当地人才开发、鼓励高等教育投入等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景将持续增长。所以人们对中国的期待,不仅仅是中国在经济贸易投资等传统概念,还希望中国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方向指南,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您怎么看待当前存在的“反全球化”趋势?您怎么看待“全球化”和“反全球化”?

丹尼斯·西蒙:在全球化的框架中总有赢家和输家,考虑到全球化整体影响的背景,我认为总体来说全球趋势还是非常积极的。说实话,中国一直是全球化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之一,中国的开放政策为外商投资、资本流通、进出口贸易贡献良多,所以从许多方面来看,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积极的。

但是在其他国家,全球化给这些国家创造了一些被我称之为“脱节”的抗议浪潮,尤其是在工人和劳动力上的反弹。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基本上觉得他们的工作已经被全球经济中的这种转变带走了。但我认为事实上全球经济高度活跃,某些事情已经开始发生一些根本性转变,比如,生产发生在哪里、设计工作发生在哪里、哪些想法出现等等。

要让所有的东西都成为“中国制造”是不可能的,但换句话说,让所有东西都成为“美国制造”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我们所关注的创新领域,跨境、跨文化、跨职能的团队参与程度更高,所以如果你也从事科技创新领域,你会发现今天的关键词是合作,而不是必要的竞争,哪怕是最温和的竞争。

在合作领域我们能开展得很多,所以我认为反对全球化的人不得不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可能他们还不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对那些不理解全球经济流动性潜在影响力的人来说,要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我想这也是全球化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事。

观察者网:《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名为《“一带一路”:中国巨额投资欲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文章,大篇幅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讨论,文章更提到特朗普总统几次更改前往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代表候选人,您怎么看美国政府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

丹尼斯·西蒙:坦率地说,我认为美国并没有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国对世界的某些地方并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不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从西安通往中亚的“一带一路”,美国都没有制定宏大的对外政策。

我认为美国现在看到的是一股新动力以及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我认为美国在中国崛起的事情上考虑得比较有限,尤其是中国崛起是否真的会损害美国利益,但这种态度比较笨。我认为,任何事情总有一个“1+1=3”的处理方式,即有利于中国,惠及美国,并受益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时我也认为美国需要明白中美之间没有竞赛,在中美共处的空间,尤其是在经济和商业领域中有多得多的机会、多得多的利益可以共享。

未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有待建设,如果美国政府足够明智,他们应该努力确保美国的公司在未来的基建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就像中国的国企、民营企业那样。

我认为美国政府需要弄清一件事,就是世界正在产生一个新兴的重心,美国政府需要参与其中。我想可能已经有人建议特朗普总统重新考虑“一带一路”政策,尤其是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看法。

这是件好事,我的意思是说美国在这个区域提高自己的兴趣是有好处的。同时,我认为这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挥引擎作用也大有帮助。当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要弄清中国经济效益之所在。

你看中国的城市,比如昆山,这座城市所有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都在飞速更替。从前昆山有许多半技能培训或者低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岗位,所以昆山能从全中国吸引农民工,但是今天这些农民工的岗位正在被机器人、自动化和先进制造业所代替。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数十万农民工现在的处境,从前他们都在工厂或者企业中就业,现在他们的工作都由机器人替代完成。 所以正如开幕式播放的视频所提到的,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能够确保感兴趣的中国工人迁移到哪里有工作的地方,然后这些地方可以像深圳和浦东一样成为发展的先导和引擎。

观察者网:最后想请您谈谈当下以及未来的中美关系走向。

丹尼斯·西蒙:我认为,现在中美关系处在一个颠簸的阶段,颠簸并不单纯因为我们有一个新任的总统特朗普,尽管有一些明显的不可预测性。

我认为,中美两国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除非中美密切合作,否则没有一项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会得到真正充分的解决,也不会有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除非美国和中国共同努力推动解决方案。 所有领域都是如此——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能源问题、全球健康问题,莫不如是。

我认为我们需要让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坐下来,并且让他们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仅凭一国之力承担起这种单一领导人的角色虽然有戏剧效果,但这只是一种不合时宜或过时的想法。 未来的关键是真正的合作关系,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我认为,对于美国和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摆脱中国有时被看作是一个规则破坏者,现在是规则制定者的陈旧观念。 我认为美国的确对中国有一些陈见,比如中国是不按规则出牌的。 我认为这种观念可能已经过时,在一些情况下中国的确存在这种情况,但这样的结论过分夸张。

我这样想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制度本身的演变,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我想如果你回头看二十年前的中国,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我认为中国本身有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本土发展和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也就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我认为中国正在发展。

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因为中国正越来越制度化——当然不是充满威胁的体制化,而是逐步靠近国际体系的完善。

我们21世纪是一个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一部分。 如果我有机会向特朗普总统建言,我会告诉他,看看吧特朗普总统,你知道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中国发展,你也阻止不了中国的发展,这是21世纪不可避免的部分。

美国必须搞清楚如何适应中国,中国必须学会如何适应美国。 如果他们能够找到那种平衡,那么我认为我们将有一个非常和平和繁荣的二十一世纪。

观察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丹尼斯·西蒙博士,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国际商务与科技战略教授。

昆山杜克大学(Duke Kunshan University)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杜克大学和中国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大学,旨在创办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主攻精英教育和前瞻科研。昆山杜克大学于2013年9月获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2014年8月迎来首批研究生和本科学期项目交流学习学生,并于2017年5月正式启动本科学士学位教育,首批本科生将于2018年秋季入学。

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影响力持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不仅已经成为打造昆山市、苏州市和江苏省形象的重要“新名片”和推动昆山市、苏州市和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新推手”,而且已经成为促进全球工商界交流、共享、合作的重要“新平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一带一路 中美关系 中美竞争 丝绸之路 全球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