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德国人最近搜索“恐华”的频率高于“怕死”

来源:独家网

2019-05-04 08:12

杜佳

杜佳作者

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研究员

【文/ 杜佳】

2017年11月11日,德国汉堡,《明镜》周刊办公大楼灯火通明,创办者奥格斯坦的箴言“讲事实”在走廊的墙壁上熠熠生辉,主创团队正为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重量级封面文章沾沾自喜。

《明镜周刊》,2017年11月11日

这篇以《觉醒的巨人》为题的封面文章一反常态地独占了老牌政论杂志的整个封面。标志性的大红底色封面上,“醒来”二字的黄色汉语拼音显得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如做狮子吼。该文章长达9页,由7位作者执笔,分5个部分详细介绍已越过“超级大国”门槛的中国。

和东方睡狮渐已醒的老生常谈相比,作为注释的文章副标题可能更堪玩味:“醒来!中国已成世界头号强国,这是西方世界的起床号”。封面夸张的汉语拼音因此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恐华甚于怕死

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德国人最近搜索“恐华”(Angst vor China)的频率已经高于“怕死”(Angst vor Tod),这和媒体层面长期的渲染和贸易层面现实的争端不无关系。

谷歌搜索结果,排行第一是“怕中国”,其次是“怕死”。

2018年7月17日,德国电视二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题为《超级大国:恐惧中国?》的纪录片,这是其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的第1集,它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崛起的诸般证据和一些相关专家的讨论,其中包括对《恐惧中国:这个新世界强国是如何利用我们的危机的?》的作者弗兰克·泽林的采访。

德国电视二台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之一《超级大国——恐惧中国?》

上月德国二台又重播了这部纪录片,按照该系列纪录片的见解,俄罗斯代表过去,美国代表现在,中国代表未来,超级大国中国的崛起行将改变世界,带给欧洲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几十年来的就地取材和见机行事,德国媒体对恐惧中国的题材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花样迭出。从《明镜》周刊“黄色间谍”的杯弓蛇影,到《图片报》“华人入侵”的草木皆兵,恐华的论调甚嚣尘上,终于闹得满城风雨。2018年5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表示中国的技术进步让欧洲人联想到《1984》中的老大哥:“他们在看着你……数字监控将恶劣的警察国家变成了恐怖的无所不晓的老大哥”。

《经济学人》,2018年,5月31日

到了2019年,在关税大战和英国脱欧的历史进程当中,对中国的恐惧随着贸易争端的升级全面扩散至德国的政府、智库、媒体和企业,并影响着整个欧盟。每个月都有直接或间接针对中国的战略文件面世,和媒体层面喋喋不休的动员相比,政策层面开门见山的对抗似乎多了几分战略性的考量和技术性的包装。

《中国——伙伴与体系性竞争对手》截图

2019年1月10日,德国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5页针对中国的政策报告《中国:伙伴与体系性竞争对手》,称中国利用制度便利,获得优于贸易伙伴的竞争条件。2019年2月5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悄然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国家产业战略2030》,该文件建议,德国政府可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企业中持股,以防这些企业被外资收购,矛头直指中国。2019年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又推出了一份战略文件《欧中战略展望》,将中国描述为伙伴、经济竞争者和“体系对手”(systemischer Wettbewerber)。2019年4月7日,在欧中峰会之际,德国重要智库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长达58页的报告《中国的数字化崛起》,面对中国数字化技术取得的进步,德国智库透露出焦虑和忌惮情绪。

德国国家战略报告2030

中国具有西方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内政坚实有效,外交足够灵活,默默发展自己,极少意气用事,如今全球逐鹿,已成气候。这也是《明镜》封面文章所持的见解,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了欧洲人恐惧的源头。

体系性的竞争

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政策报告指出,中国拥有许多有助于推动本国工业爬升科技价值链的天然优势,如庞大的国内市场,精通技术的人口和较长期的政策目标。报告还分析了德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关系:有超过5000家德国公司在华运营,对华直接投资约760亿欧元。德国面向中国市场的潜在出口机会巨大,从而“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将带来巨大代价”。

这份报告还提出了详细且具体的针对性措施,这些提议包括扩大欧洲研究预算、加强反倾销举措、完善监督并限制中国政府补贴的机制等等,希望借此提升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竞争能力。

商务部:中德贸易形势

商务部:2018年德国进口中国商品类别前十

德国经济部长阿特迈尔公开坦言,希望通过加强国家援助,保障德国的就业岗位,并为打造新的龙头企业创造条件。为此德国政府将考虑建立一个基金,为德国龙头企业和西门子、蒂森克虏伯这样的全球玩家提供特殊保护。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指出,欧盟必须与中国有更平衡、更对等的经济关系,并且欧盟必须在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够采取坚决的行动,保护市场经济,保护社会模式以及基本价值观。欧盟委员会的文件强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带给欧盟的机遇和挑战已然发生变化。

《欧盟与中国——战略展望》

欧盟还推出了应对中国的“十点行动计划”,其中包括确保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安全、就5G网络的安全性达成欧盟共同立场等等。总之,其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对欧盟构成了竞争和挑战,欧盟既要与中国合作,又要对中国有所防范。要与中国抗衡,欧盟就必须团结起来。

墨卡托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若干数字领域,中国正在超越美国和欧盟,面对中美两国,欧洲在技术竞争中可能落伍。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是美国的2.5倍,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量子密码学领域,中国的投资是美国的10倍,至少高达500亿美元。

墨卡托研究报告《中国的数字化崛起》封面,芝麻信用在西方社会引发1984式恐惧

报告同时强调,华为、阿里和腾讯等大公司已经涉足了欧洲的电信网络、数据中心和在线支付系统,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正逐渐取得领先地位,且正在塑造国际标准,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方面。

墨卡托研究中心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数字化崛起对欧洲的影响,注意,欧洲人想到的“最坏情况”是“中国优势领先”

报告认为,欧洲并不担心在技术层面与中国直面对决,但要警惕中国对欧洲进行数字化渗透。报告还提醒欧洲决策者要预防最坏的情况:一个支离破碎的欧盟碰上数字化方面来势汹汹的中国。

斗不过就加入

除了对中国本身的担忧,欧盟对于其内部日益呈现出的分裂状态忧虑更深。最近两个月媒体和政客多次指责中国“分化欧盟”,通过“逐个击破”的方式加强在中东欧的影响力。

《华盛顿邮报》3月23日,“不听话的”意大利成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的G7国家。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看,意大利总是在关键时候叛变加入胜方阵营

3月,意大利作为G7工业国重要一员加入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此,德国外长马斯在接受《周日世界报》采访时放话称:“如果有个别国家认为自己可以精明的与中国人做生意的话,最终他们很可能是大吃一惊,有朝一日在已经陷入依赖性之后才幡然觉醒。”他直言,面对中国这样的“巨人”,欧洲国家“只有在欧盟的框架下统一行动才能捍卫利益”。

德国之声:“一带一路”与亚投行

4月12日,本年度中东欧16+1峰会东道主、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宣布,希腊将成为欧洲方面的第17个参与国,这里面有了12个欧盟成员国,6个欧元区国家。德新社评述说,欧盟担心该峰会削弱欧盟的团结,为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打开后门,欧洲议会中国小组副组长布迪克费尔此前就警告称:“欧盟必须保持团结,才能不让中国的离间政策得逞”。

4月26日,受默克尔所托,德国经济部长宣布欧洲大国愿意以集体形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改变此前同中国一对一合作的格局。

可以看出,恐华语调在舆论界、商界、政界都大有市场,理由看上去不重样,其实都在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崛起的中国被当成了啃食欧洲机体的恶狼。

可是另一方面,欧洲人发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近似于古典主义传说中无所不能的“超级计划者”,尽管饱受自由主义者们的批判,但似乎没人能够阻止这套系统发挥作用。“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欧洲最深的梦魇。

于是只剩下一个问题:欧洲该怎么办?

德国的《国家产业战略2030》被批评者看作是对中国“拙劣的模仿”,企图“师华长技以制华”,背弃了基民盟乃至德国几十年来的市场经济基本国策,是有病乱投医。

诚然,这太不“自由主义”了,而且欧盟前脚还在想办法限制中国政府补贴,德国后脚就率先放弃了准则。不过竞于道德是上古之事,笔者杜佳早就分析过,这是一个民族国家用政治手段为经济利益保驾护航、竟相保护自己“皇冠上的明珠”的时代,鉴于美国司法部隐秘的经济战争,德国隔壁的法国人早已感叹过“自由主义的终结”。

针对欧洲因“恐华”而甚嚣尘上的反竞争语调,德国外贸和批发商协会(BGA)主席宾格曼( Holger Bingmann)3月28日在柏林指出:“我们不能变得神经质,目前的中国恐惧症(China-Phobie)没有存在的理由”。“德国不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牺牲品,而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德国外贸和批发商协会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宾格曼演讲全文,宾格曼使用了医学上用来表示病态恐惧的德语词汇“Phobie”

史蒂夫·巴伦(Stefan·Baron)是《中国人——世界大国的心理图》一书的作者,4月1日,他在德国《商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的客座文章。文章称,视中国为巨大威胁的论调,其实更多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德国商报:《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与美国是不同的,对后者来说,中国的崛起可能构成一种威胁,但对欧洲来说,这一崛起在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上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竞争会令经济保持活力、不断进步。巴伦最后指出:“让人感到担心和忧虑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对待中国挑战的方式”。

如何对待中国的挑战?也许德国自民党主席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在党代会开场时用蹩脚中文说的那句 “社会与经济在不断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对德国,对欧洲倒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

责任编辑:小婷
德国 德国经济 欧盟 中国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