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突兀,当你告诉我福岛真相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4-27 19:17

读者之声

读者之声作者

尊敬的观察者编辑:

你们好。

观察者网近日转载了时尚杂志《嘉人》的一篇文章,讲述一位日本福岛母亲的心路历程。她曾在叛逆期周游世界,如今觉得福岛已不堪居住,便凭着当年积累的经验和语言能力,选择携女儿迁居柏林。

《嘉人》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是颇有些突兀的,而且有好几重。

第一重突兀在于发文的时间。这期《嘉人》发行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福岛早是遥远的回忆,冒出老鼠咬断电线导致停电的新闻,在整个舆论场里也只是一晃而过。

不过雅安地震发生后,不少媒体和微博用户又想起了福岛,突兀的《嘉人》似乎成了“先行者”。

例如,由腾讯原创,在网易论坛和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张图片试图比较中日两国在地震后的“不同表现”。

网易的读者和部分微博用户也很配合,说:“日本7级地震啥事儿没有跟玩儿一样”。他或许只记得福岛的某次余震,忘了7.3级的阪神地震。

大V也不知道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区别,也不知道日本房子同样会倒,但会发明“恐吓式口号”这样的词组。

凤凰网技高一筹,从房子进化到电信运营商,只是没有提电网运营商。

有的网民笼统地比较秩序,但没提出什么证据。

中国网则更是高屋建瓴,要学习日本的危机意识,大赞日本“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制,大力提高了全国的应变能力”。

看了这些不难发现,突然涌现的这些对比、经验,不仅没有消除《嘉人》文章的突兀感,反而更添一重突兀:就国内网络而言,流传的福岛救灾信息大多是正面的,像这位日本母亲那样的激烈指责很难见到。

有的人为了赞扬而赞扬,甚至能将黑的说成白的。

例如,《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在抗震建筑上必须向日本学习》,称“日本地震海啸之后,政府完成重建的目标是10年,建筑重建至今还没有完成”,赞扬日本“认真”。但事实上,东日本大地震2年后,灾区重建工作停滞,3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宫城、福岛三县共有56户住房重建完毕,约占该地区24274户重建计划的0.23%。主要原因当然不是什么认真,而是建设用地都无法保证。

震后救灾不力,竟然能被美化成“预防对策长足进步,相对忽视震后对应”。

《嘉人》的这篇关于日本的负面文章,还有第三重突兀:它竟然只能在关注母爱的时尚杂志中偶尔露一下脸,而不见于心怀天下的广大时政媒体和大V名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想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是心知肚明的,看看上述“对比”和美化就能明白。

好在我们还能从观察者网旅居日本的观察员刘元海、日本问题专家潘妮妮陈言等人那里了解福岛的真实状况,分析日本在福岛救灾中的得失与“体制问题”。

同样令我欣慰的是,很多网民已擦亮了眼睛,例如对前述专题断章取义的质疑:

话说回来,尽管我能理解很多媒体不刊载不转发的突兀,却解释不了《嘉人》刊载此文的突兀。

不过,看了观察者网的编者按后,我倒有些明白了。因为《嘉人》还把其他“逃离”主题的文章放在了一起,比如“逃离”北京的雾霾。

突兀消退,纠结又起。福岛与北京的相同点在哪儿呢?福岛的祸根是私企东电隐瞒灾情,北京的祸根是地形与剧增的私家车。私企巨头与普通有车族显然不能相提并论。福岛的辐射几乎人人谈之色变,而北京关注的PM2.5其实没几个国家敢亮出来作环保标准,两者显然也不能相提并论。因此,硬要将逃离福岛与“逃离”北京凑在一起,怎能不让人纠结呢?

当然,我也只能猜测一番,无法证实《嘉人》编辑的真实想法,正如我们无从证实逃离福岛、“逃离”北京者的真实想法。

日本幅员虽不如中国辽阔,但在世界上看也不算弹丸小国,要找个没有辐射的地方安身立命应该不是难事吧。但这位福岛妈妈却毅然决然地,一脚跨过大洲,突兀地杀向柏林。在浓浓的母爱之下,谁能说清她内心到底有几重突兀、几番纠结呢?类似的,要“逃离”北京雾霾的人,在“歇斯底里”的背后,又有什么想法呢?这或许是永远无法回答的谜题,抑或不需回答吧。

祝好。

轩父

各位观察者网的读者们可以在相关文章中点击查看更多其他网友的评论,您也可以在@观察者网 微博上留言,或者加入我们的腾讯读者群:250850954 与我们互动。同时也欢迎您给我们投递稿件进行交流:pr@guancha.cn (邮件抬头请注明“编读往来投稿”,并随信附上您的姓名、住址、邮编,我们将会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平邮给您寄出一份最近一期的《社会观察》杂志)

责任编辑:朱八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