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为什么《爱乐之城》没能拿到最佳影片?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2-28 07:33

法兰

法兰作者

旅法留学生、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法兰】

昨天,奥斯卡颁奖典礼结尾处爆冷:之前众望所归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不仅未能拿下最佳影片奖,其制作团队还遭遇主持人的乌龙而被欺骗感情,获奖感言都开说了却被粗暴打断告知名单念错了……这一定是个假奥斯卡颁奖典礼吧,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金人从自己手中溜走,被对手《月光男孩》(“Moonlight ”)“半路打劫”。

尽管《爱乐之城》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Damien Chazelle)、最佳女演员(Emma Stone)等在内的 6项奥斯卡奖,却因无缘最高奖项而不能被誉为今年红地毯上的大赢家,最多只能算与《月光男孩》和《海上的曼切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平分秋色。

《月光男孩》:high什么high,小金人是我的


《爱乐之城》:好吧,你赢了……

可想而知,《爱乐之城》的制作团队必然对这样的结果感到失望:要知道,在今年一月份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包揽了最佳影片(音乐剧及喜剧类)、最佳导演(Damien Chazelle)、 最佳男演员(Ryan Gosling,音乐剧及喜剧类)、最佳女演员(Emma Stone,音乐剧及喜剧类)、最佳原创剧本等主要奖项在内的7项大奖,成为史上包揽金球奖项最多的单部电影。

另外,此前《爱乐之城》一共获得了14项奥斯卡奖提名,这一成绩与1997年经典巨制《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纪录打成平手。然而《泰坦尼克号》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11项大奖,将《爱乐之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事实上,《爱乐之城》今年不能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在西方社交媒体上早有先兆——,比如说,与当年赢得影迷们一致鼓掌叫好,并深深为Jack和Rose爱情故事所打动的《泰坦尼克号》相比,《爱乐之城》引起的反响却多了几分不和谐。

该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当前动荡的政局导致的:随着特朗普上台和美国“铁锈地带”民粹主义情绪的高涨,美国某些民众愤世嫉俗(包括反好莱坞精英主义)的情绪变得毫无遮掩。

以下是摘自国外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三张截图:第一张截图是1998年《泰坦尼克号》男女主角在金球奖典礼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从点赞的人数来看,绝大多数观众对这部电影都予以毫无保留的支持:1158人点赞,只有11人踩。

为了对比,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张和第三张截图,第二张截图是本届金球奖颁奖典礼视频节选,并以《爱乐之城》得大奖和“梅姨”(Meryl Streep)抨击特朗普为卖点,换来的结果却是毁誉参半:57人点赞的同时,有53人踩了该视频

第三张截图则是上述视频下观众的留言,其中充斥着美国某些老百姓对《爱乐》的不买账,以及对好莱坞精英主义的愤懑:

同时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20年前《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伦是草根出身,上的是社区大学还中途辍学,投身电影界前甚至做过卡车司机;而《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却出身于双知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影视制作专业,是典型的学院派。

笔者在观看《爱乐之城》时,尽管觉得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音乐剧,却能明显地感觉到其青涩之处:比如接近结尾处幻想男女主人公在巴黎塞纳河边漫步的那段蒙太奇,就近乎媚俗(kitsch),而缺乏对自然流露的爱情之想象和再创造。

《爱乐之城》中男女主人公在巴黎塞纳河畔牵手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确实很有才华和潜质,却仍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一个月前的金球奖把《爱乐之城》捧上了天,而今天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则在一定程度上将它打回了原型。

另外,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夕,某些“文化精英”竟利用主流媒体将《爱乐之城》炒作成反抗特朗普政权的良药,认为其中表达的“爱”与特朗普代表的“恨”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爱”终将战胜“恨”。笔者对此真是哭笑不得:恐怕这种幼稚的做法只会南辕北辙,使民众更加反感好莱坞。

果不其然,就连西方主流媒体的读者对上述拙劣的宣传方式都嗤之以鼻。英国《卫报》曾发表题为 《〈爱乐之城〉能帮助我们承受特朗普时代吗?》(Can Ryan Gosling and Emma Stone’s La La Land help us handle the Trump era?)的文章,而底下被点赞最多的读者评论却是这样的:

在被民粹派抵触的同时,美国少数族裔也对《爱乐之城》提出了质疑,使得这部电影一时间遭受“左右夹攻”。

美国的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抵触《爱乐之城》的主要原因是影片中身为白人男主人公被塑造成传统爵士乐的拯救者,而唯一一位比较重要的黑人角色却被描述为爵士乐的破坏者。影片中,这名黑人角色试图拉男主加入他的流行乐团,使男主为了金钱而一度背离了自己的爵士乐梦想。

美国黑人歌星约翰·传奇在剧中饰演了爵士乐的“破坏者”

但历史上却是黑人创造了爵士乐:它于19世纪末诞生于新奥尔良的黑人贫民窟,是饱受压迫的黑人灵魂之呐喊,并长期由黑人乐手及歌手传承。比如,上世纪美国爵士乐歌后妮娜·西蒙(Nina Simone),不仅是天才音乐家,还曾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却最终由于政治方面过于激进而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排斥,常年自我流放于非洲和欧洲,晚景十分凄凉。

美国爵士乐歌后及民权人士妮娜·西蒙

在《爱乐之城》中爵士乐被“洗白”,黑人成了陪衬角色乃至背叛者。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喜欢抨击特朗普对待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的态度。 确实,特朗普在其制作的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里惯用黑人尤其是女性黑人当陪跑者甚至炮灰:比如该剧第一季中唯一的一位女性黑人Omarosa就被塑造成一个团队中最不合群的角色,而遭到其他队友的排斥和厌恶。

特朗普与《飞黄腾达》第一季里的黑人女选手Omarosa合影,后者是一个尴尬的配角

最后,还必须指出男主在影片中以复兴爵士乐为理想,但《爱乐》的主题曲《星光之城》(“City of Stars”)更接近圆舞曲而非爵士乐;而整部电影的画风则介于好莱坞和百老汇之间,充满了对美国五六十年代传统音乐剧的怀旧和献礼。比如1952年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还有1969年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等,都为 《爱乐》提供了灵感。

《爱乐之城》与《雨中曲》对比图

《爱乐之城》与《生命的旋律》对比图

因此,也难怪有人撰文《<爱乐之城>无法承受之白》(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La La land)讽刺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白人怀旧情结。

二战结束之后的二十年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那个年代的音乐剧便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缤纷的色彩;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爱乐之城》并没有将观众带回爵士乐时代,而是带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百老汇时代,带回到了那个美国之伟大毋庸置疑的时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男女主人公即使最终不能在一起,却能实现各自飞黄腾达的美国梦……

等等,这些话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哦,对了,特朗普参加竞选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是什么来着?

在之前的金球奖典礼上,梅姨已带领“文化精英”们唱响政治正确的高调,好莱坞的贞洁牌坊看来是非立不可了。此时,如果再将奥斯卡最佳影片颁发给《爱乐之城》,这些“精英”们相对于特朗普来说,岂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搬起政治正确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于是,类似于当年奥巴马被选为总统一样,讲述黑人同性恋男主成长经历的《月光男孩》被捧上电影界的最高宝座。美国社会利用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变性者等装点门面(tokenism)之伎俩,早已屡见不鲜了。

最后,放一段美国综艺节目Saturday Night Live上讽刺《爱乐之城》的小品,一起来看看曾吐槽《爱乐之城》的美国人,被关小黑屋时都遭到了怎样的“下场”,不过,看来今天喜欢《月光男孩》的人笑到了最后,哈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好莱坞 电影 音乐剧 特朗普 奥斯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