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走读大运河:华北大平原上的半自然经济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8 07:48

房宁

房宁作者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房宁】

【从3月1日至4月底,房宁老师及其团队沿京杭大运河徒步3000多华里,从北京到杭州。本篇为其走读大运河系列笔记中的一篇,其他笔记,观察者网将为读者陆续选登。】

中国的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之一,也许还是世界上最平的大平原。华北平原从北到南近千公里,平均落差不过20多米。以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论,号称京杭大运河“水脊”的南旺,即运河全线的制高点海拔还不到40米,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张家湾是20多米,二者相差不到20米。

华北平原沃野千里,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优良品种普及,水利设施、生产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冀鲁豫苏四省大范围内粮食单产达到很高水平,吨粮田普及化。四省粮食生产的模式普遍为小麦、玉米一年两茬。

现在河北平原地区小麦亩产一般能达到900斤左右,山东可达1000斤左右,而苏北有些地区能达到惊人的1200斤。四省的玉米亩产一般都能达到1200斤左右。根据我的计算,2016年河北地区的种粮农民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是改革开放前1976年的10倍以上。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同时带来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但在中国的农村,尤其是如华北平原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地区却并未与全国一道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准确一点说,现在华北平原农业地区还是一种“半自然经济”形态,也就是说,华北农村地区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程度很低,种粮农民日常生活的货币化程度很低,他们的生活更多地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从华北平原农民生产和交换活动看,华北平原的粮农人耕地面积不大,河北人均三亩就不错了,苏北地区经常也就是一亩多,加上家庭成员进城务工富余出的耕地,家中留守的老两口能种上10亩地就很不错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调研中遇到了不少。现在农村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个体农户主要是从事田间管理,现在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只要身体健康基本上可以胜任10亩粮田的田间管理。

根据我们在河北、山东两地对多个村庄和农户的了解,现在有10亩承包粮田的农户,小麦产出按每亩900斤计,每斤当前收购价为每斤1.3元,全部出卖可得1万2千元左右;玉米产出按每亩毛重1200斤计,每斤当前收购价为0.6元,如果全部出卖可得7000元左右。此外,国家每亩粮田补贴125元,计1250元,三项相加共计为2.2万元左右,种子、化肥、农药、电费等投入约占出售所得的35%—40%,在不请帮工的情况下,扣除全部支出后,全部出卖实际所得最多不超过1.5万块。

冀鲁豫三省的纯种粮户很少有其他经营与收入,一般情况下麦子留作口粮不出卖或不全部出卖,玉米一般供出卖。这样我们与多个农户计算下来的结果是,两口子种10亩粮田,一年货币收入最多也达不到1万块钱。老两口平均每人每月最多也就是400块左右的现金收入。由此可见,华北平原农村的商品生产程度很低,多一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我们多次询问农民一家每月不足千元钱能否过活?得到的回答是“也够用了”。农家的住房不花钱,口粮自给自足,蔬菜靠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农民主要货币支出无非是买些油盐酱醋和烧火、取暖的煤炭以及婚丧嫁娶等为数不多的应酬,除此之外其他货币支出很少。

冀鲁豫三省农业地区养殖业很少,行走千里,穿村过镇,很少见到成规模的养殖业,养鸡、养猪、养牛户很少,有也规模不大。问及原因得到的主要回答是,年纪大了顾不过来。相比之下,越是向南,农民多种经营的能力越强。

我在邳州望母山乡访得一位67岁的张姓老农,他和老伴种了三亩大蒜。这两年“蒜你狠”,大蒜价格不错,一亩地连蒜苔带蒜头大约能挣到1万多块,说到这儿老汉一脸幸福。近年来玉米价格低迷,华北种粮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大减,一路上听到的是农民的唉声叹气。

张老汉还放着19头羊,5头母羊一年能下10多只羊羔,羊羔养大半年卖掉大约能挣1万多块。他老伴儿在家养3头大母猪下几窝小猪,养成克朗猪卖掉再挣1万5千多块,这样加在一起老两口一年能有六七万块的现金收入。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口粮,需要购买粮食,像这位张老汉家的经济就属于商品经济了。

从消费角度看华北平原农村,其自然经济的色彩同样浓重。我们观察了不同省份农业区近百个自然村,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所有村庄均无餐馆,城市中常见的烧烤摊也从未见过。华北平原农村地区只有镇上才会有少量餐馆。

在外就餐,是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欧美发达国家居民60%以上的饮食花费用于在外就餐。而我国的华北农民基本上不在外就餐。村庄里的商业活动主要就是两类,一是村庄“小超市”,二是开着汽车、拖拉机走街串巷收购小麦、玉米的游商,还有就是少量卖馒头、糖果的游商。

村庄中的“小超市”是农村商品经济的主要场所。村庄小超市一般和住家院落连在一起,或在院里或开门向外,出售的商品主要是日用品、油盐酱醋、烟酒糖果、瓶装饮料以及方便面、火腿肠等制成食品。如果有蔬菜和豆制品则说明村中有工厂,供应工厂的伙房。大村这样的小超市会有多家,小村常常只有一家,我到过的一个小村唯一的一家小超市关了门,村民买任何东西需要去临近村庄。村庄小超市生意也不太多,许多商品上落满灰尘,说明无人问津已经很久了。

村庄小超市的另一特点就是价格便宜但质量差,假货不少。村庄小超市中的商品一般没有知名品牌,以方便面和瓶装饮料来说,城市中常见的“康师傅”、“统一”等牌子从未见过,碳酸饮料、茶饮料中知名品牌也没有。而代之以一些“打擦边球”的仿冒产品,如看到包装很像“康师傅”的“康食傅”方便面,包装很像“绿茶”的“缘茶”,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在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的商品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世界进入了Made in China时代。但在中国的腹地,纵横千里、跨越三大水系的华北大平原上的农村却没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半自然经济的状态。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不清楚,也许按人们常说的不该用“二元对立”的绝对化观点看待事物,也许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者,可以让人看乡村的朴实无华、古风犹存;坏事者,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拉动内需这里肯定是帮不上忙了。当然,无论好坏都是外人的感受,情况究竟如何村中农民最明白,冷暖自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华北 农村研究 农村社会 农村经济 商品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