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为纲:世界如何报道中国——大数据的视野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3-23 07:09

龚为纲

龚为纲作者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龚为纲】

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世界、国家利益在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也是世界与中国加快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国的企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公民境外旅游成为一道全球的亮丽风景,而中国商品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出现而改变世人的衣食住行。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如何看中国?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判断和印象,这些印象往往来源于自己的出国生活经历,或者是社交媒体、主流媒体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这些个人的判断与印象,特殊性比较强,故而不同的读者有关世界如何看中国的图景会千差万别,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回答上述问题,还有一个难点在于:个人经历毕竟非常有限,游历天下再多,不可能环游世界;每天阅读的媒介信息再多,也不可能纵览天下新闻,除了个人的时间、经历有限之外,每个人能精通的语言非常少,而世界上有几百种语言。

在信息爆炸时代,试图通过个体有限的力量回答上述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数据、算力与算法。笔者基于云计算平台,对全球事件、语言与语调数据库(GDELT)的全体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汇聚了2015-2018年全球30多万个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等媒介平台上大致7.2亿个网页的数据信息,其初衷是据此了解全球社会如何运行,该数据库在目前可能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与GOOGLE BOOKS比肩的另一个重要数据库。

该数据库体量庞大,截止2018年3月,数据量已经高达7T。本文利用该数据,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世界各国的媒体如何报道中国?通过分析各国主流媒体的全体涉华新闻信息,分析各国媒介在呈现中国时,其语调有何差异。

很显然,面对同样的中国故事,由于媒介立场、双边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其姿态不一样。同样的中国故事,可以把积极正面、客观中立的成分讲得多一些,也可以把消极负面的成分讲得多一些,这样,同样的中国,在不同国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对华关系友好的国家,自然有更多积极正面、客观中立的报道,其媒介的语调也更偏积极正面,对华关系紧张或者带有敌意的国家,其媒介自然是放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并描绘一个消极负面的中国。

GDELT数据库对于每一篇具体的新闻报道,根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新闻文本中的语调、情感等信息提取出来,形成两个指数,本文将其翻译为“积极形象指数”和“消极形象指数”,用积极指数减去消极指数,即可以得出一篇报道的综合形象指数Tone(下面简称为“综合指数”),如果综合指数越高,代表报道风格更偏积极正面,反之,则更偏向消极负面。将7.2亿篇新闻报道,根据其来源,确定其所在的国家,对每个国家所有的新闻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就大致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透视各国媒介的涉华报道有何特征。

通过直接计算各国媒介的综合情感指数,我们得到图1。该图显示:西半球、西欧、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海洋国家涉华报道偏向于消极负面;而中国媒体对自身的报道偏向于积极正面,类似的国家还包括蒙古、中亚、以及非洲等国家。


 各国涉华报道的综合指数

不过,由于各国媒介的风格、语言本身褒贬风格存在差异,各国的综合指数并不适合直接比较。图2显示,中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媒体,其总体报道风格是偏向积极正面,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媒体在总体上是偏向消极负面。


图2 各国媒体的综合指数

为了克服这些因素对分析结果带来的混淆,笔者通过计算相对指数的办法,测算各国媒介涉华报道风格: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根据该国所有新闻信息,计算出该国媒介的综合指数Tone,然后计算该国所有涉华报道的综合指数Tone China,然后用Tone China减去Tone,即得到各国涉华报道的偏见指数。由此,得到的分析结果见图3。

应该说,图3的结果,规律性非常清晰,各国报道中国的风格呈现出非常强的空间规律性,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的国家,比如说俄罗斯、中亚五国(除了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以及非洲等大部分国家,其涉华报道偏向积极正面;而整个西半球,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则偏向消极负面。

上述空间分布规律性,还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从大概率上讲,发达国家涉华报道偏向消极负面,而发展中国家偏向积极正面;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海洋国家,涉华报道偏向消极负面,而大陆国家涉华报道偏向积极正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涉华报道偏向消极负面,传统的华沙条约国家,涉华报道偏向积极正面;“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整体上偏向积极正面,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则整体上偏向消极负面。很显然,世界各国涉华报道这种规律性背后实际上是地缘政治、双边关系、各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所决定。世界如何看中国的背后,是世界格局、地缘政治、大国博弈与文化软实力较量等因素在背后起支配作用。


图3 各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偏见指数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来看,其逻辑可能在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中国,中国无疑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榜样,其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们不具有发达国家那样的心理优势看中国。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社会财富富足的阶段,并习惯于以“西方中心主义”、带着西方的价值观等有色眼镜看中国。

换言之,发达国家看中国,具有心理优势,他们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西方世界长期以来主导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其视野中呈现的更多是发展中的问题与阴暗面。这里,最重要的可能在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在位大国”的利益,存在“软实力”较量的成分,即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全球传媒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对中国进行贬损,在国际社会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道路和制度模式进行诋毁,放大中国社会的阴暗面。

这启示我们,要在国际上提高中国制度模式与政治制度的吸引力,首先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着手,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更容易获得认可。

从海权国家与大陆国家的差异来看,可以从中国崛起对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不一样的影响来分析这个问题。按照马汉的海权论,长期以来,海权国家视“世界岛”等为其汲取财富的重要来源(由欧亚大陆所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人口、财富、资源的主要来源地,而分布在大洋中的国家则人口、资源相对稀少,要获得市场和汲取财富,必须向世界岛进取,并以“世界岛”外围国家比如英国、日本等为跳板),故而是其控制和掠夺的对象。

现有的世界秩序是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主要是基于海权的秩序。中国的崛起势必打破以海权为主导的秩序。因而,中国的崛起被海权国家视为威胁是再正常不过。

2015-2018年间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崛起的时期,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实力处于相对收缩的状态;同时2015-2018年间,撬动欧亚大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并大幅度付诸实施的阶段。“海权国家”是既有“海权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而中国的崛起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整合亚欧大陆陆权国家的一种方案,是一种在“海权秩序”之外寻找新的世界整合模式的方案。

在此背景下,海权国家认为中国崛起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生存空间和战略空间的压缩,而对于大陆国家,则更多的是建立互联互通与命运共同体的希望。正是因为在中国崛起时代,海洋国家、大陆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的存在上述分异,故而,其国民心态与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有所不同,看待中国的视野有所不同。

上面分析结果启示我们,对于亟待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下,要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向不同背景的国家讲中国故事,需要有不同的策略。

当前正在全球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对外传播,需要有地缘政治的视野,需要区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对手。对外传播要分清楚轻重缓解,重点与非重点,国家的文化资源力是有限的,必须将其投放在最重要、最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地带和节点上,对外宣传需要进行分类治理。

首先,在中美大博弈的格局下,要密切关注中国周边国家的涉华舆情动态。目前,中国在国际舆情领域所遭遇到的挑战首先在周边国家,具体而言,在东南亚(主要是越南、泰国、菲律宾)、南亚的孟加拉国、东北亚(朝鲜、韩国、日本)。

对于中国周边国家涉华舆情的这种态势和走向,我国不得不警惕:富于诋毁、抹黑中国的信息充斥于各种报道中,为这些国家挑战中国、挑衅中国制造民意基础和社会舆情氛围,这给民心相通制造了极大的麻烦,给中国企业和项目投资的落地制造了不利的舆论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些国家的国民产生对中国的排斥感,近年来常见于报端的各种反华、排华事件为此提供了注脚。

其次,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阵营的涉华舆情状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威胁”、“中国奔溃”等必定会长期存在,以西方特有的有色眼镜看中国也必定会长期存在,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于我不利的舆情生态。

再次,从“一带一路”战略的角度来看,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涉华舆情总体良好,这对于我国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铺垫了良好的舆情环境和社会基础,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维持好这样一种积极良好的态势。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则存在诸多挑战,比如越南、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涉华舆情生态相对恶化,从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的涉华舆情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恐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重点。

“不要人夸颜色好,但求清气满乾坤。”简而言之,未来的对外传播,对于我们的朋友,自然是继续维护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良好形象,对于那些刻意诋毁、污蔑我们的国家,则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沉着的应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大数据 中国模式 算法 海权 中国周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