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有人对爱国主义保持距离,我们不在乎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29 09:23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作者

中国关怀,全球视野

【文/观察者网 韩京霏】

“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有解。”

这句掷地有声的“自信”宣言,清楚地印在张维为教授的新书腰封上,仿佛在为书名《中国人,你要自信》做注解。

2017年10月28日,张维为教授这本新书《中国人,你要自信》的发布会,就在思想者论坛政治分论坛上举行。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马丁·雅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席李世默都畅谈了自己对“中国自信”的观点。

翟东升教授专门做了一个统计,“自信”这个词在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没有,到了十八大报告出现了一次,而十九大报告出现了14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可以从词频变化中得以体现,自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翟东升教授在发布会上发言

马丁·雅克对张维为的印象是“慷慨、友好”,”他很有说服力,但是永远魅力十足”。

李世默先生则笑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重要讲话时,自己正在意大利,突然接到张维为教授的电话。看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他感慨,“张教授你好像这几年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谢谢你给我们自信,让我们在不自信的时候变得自信,在自信的时候变得更加自信”。

张维为教授也在发布会上做了发言。他非常重视围绕“中国道路”产生的讨论,认为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崛起、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共产党等,要能够“经得起最挑剔的质疑”。

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崛起早已超出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所以我们自己话语的崛起是大势所趋。那么,就要“把中国话语建设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事业。”

强调这一点,也是因为,当前中国话语建设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官员讲话有“党八股”,学者讲话有“洋八股”,社交媒体崛起又带来了“媚俗”;所以中国明明有如此精彩的故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讲好。“坦率地说,中国话语建设确实远远落后于中国崛起的事实。”

不过,“好在中国崛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中国话语必然崛起的底气所在。”也许正因如此,他才坚持“我们的研究要能够经得起最挑剔的质疑”。

张维为教授也非常重视演讲的作用,特别是演讲要积极拥抱社交媒体。他认为,在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一个好的演讲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他也对观察者网在中国话语传播上的作用表达了肯定。

《中国人,你要自信》一书得名于张维为教授在2014年做的同名演讲。那场演讲视频被观察者网《观视频》剪辑成19分钟短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短期内总点击量便超过一亿,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曾有不少中国留学生表示,“看了这个演讲,立马决定回国了。”

这本新书是张维为教授的演讲辑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即将在国内各大书店上市。

张维为在发布会现场

会后,我们与张维为教授进行了对话,下面是对话内容整理:

观察者网:《战狼2》上映期间,爱国主义思潮在整个社会上激荡,获得了很高的认同,这在从前几乎是一个不可想象的现象。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张维为:实际上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一直非常强烈,只是过去,一些大V非要把“爱国者”说成是“爱国贼”,这是非常荒谬的。

所有的大数据都证明,过去十年,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是最乐观的,反对爱国主义的“大V”一直是少数,所以正好有这样一个非常成功的电影,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我老讲,中国人不是一般的爱国者,而是爱一个伟大的文明。因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是现代国家和超大型的、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结合,所以中国人的爱国不是狭隘的西方民族主义的爱国情绪。特朗普今年年初的就职演说中提到的爱国主义是什么?只买美国货,只雇美国人,下面的听众就在欢呼“USA”。这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

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广阔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我们是一个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西方基于种族、基于民族、基于所谓“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观察者网:也就是说其实中国人一直很爱国,但因为几年前一些不好的舆论引导,这些爱国的声音不能够及时表达出来?

张维为:因为大V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试图创造一种印象,即爱国主义不是主流。这是荒谬的,没有任何大数据支持的。

观察者网:也有一些人对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爱国主义宣传,仍然采取观望态度。您怎么评价这个态度?

张维为:一个人对任何事情的态度是他的自由。但是我想指出,这个态度不能代表中国社会的主流,这是关键。有人会对爱国主义保持距离,这是他个人的问题,我们不在乎。如果一个人本质上反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我建议他去研究研究特朗普的、美国的爱国主义是怎么做的。

因为这些人往往是因为崇拜西方,觉得爱国主义是不好的。他们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会造成战争、混乱,这是欧洲经历过的事实。而我们主张的是胸怀博大的一种爱国主义,不是欺负人,而是合作、发展、共赢,彼此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

观察者网: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您认为在新时代当中,中国模式会呈现哪些新特点?或者说,未来的中国模式,在理念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新时代的特点?

张维为:新时代的含义其实是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从过去比较贫困的国家,成为相对富裕的国家,期间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新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更加自信,因为我们取得了其他国家没有取得的成就。

过去我们跟印度的起点差不多,现在我们规模等于5个印度;过去俄罗斯经济规模比中国还大,现在俄罗斯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七分之一。中国老百姓在过去20多年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西方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过去20多年里,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机会提高。我们的自信是在比较中建立起来的。

在新时代中,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即“中国走向世界”。过去我们的说法是“与世界接轨”,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提及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引领新型全球化”。什么叫引领?引领就是在不少方面,也许你要跟我接轨。当然不是所有方面都“引领”,但有很多方面都是如此。比如,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开始反对全球化,但为什么中国在过去20多年的全球化中整体受益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因为中国模式运作得比较好,使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趋利避害。

我们把全球化界定为“经济全球化”,而西方推动的还有政治全球化,不光是市场化,还有民主化、私有化这些政治领域的东西。中国认为这是不对的,全球化要在政治上尊重各国主权,合作共赢,而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经济上,我们可以推动贸易便利化、降低关税,推动国际间的多种交流。中国这样做是对的,这个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当然,我只是举一个例子。

观察者网:现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对中国道路、中国思想的解读,您认为当前解读的成果,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张维为:总体上看,多数民调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上是比过去更积极的。这说明,我们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思想的解释,整体上是有很多成绩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解释中国道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官员的话语有“党八股”问题;不少学者的话语有“洋八股”问题,言必称希腊、罗马,结果读不懂中国,也读不懂世界;社交新媒体有“媚俗”的问题。这些都妨碍了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崛起其实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个事实。我有一次碰到《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他也说,过去在科幻界,美国等于科幻,科幻等于美国;但现在不一样,中国迅速崛起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存在感,外国人开始好奇中国有没有科幻,想看看我们写得怎么样,看了之后发现写得很好。这样的现象正在发生,外部开始有巨大的需求,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模式怎么运作的。这就到了我们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的时候了。

观察者网:您经常和西方学者接触,他们对中国模式目前最大的疑虑是什么?中国模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同时,怎么去契合西方的话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接受中国模式?

张维为:西方主流学者,很多依旧受西方自己话语体系的影响。他们过去很长时间都觉得中国模式不可能成功,觉得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最好的制度,即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但现在,确实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读懂中国方面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对中国的理解老是出错。我觉得这个反思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但同时,我又觉得,我们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跟外国学者也说:我已经跟你讲过一遍、两遍,三遍,以后就不再讲了。我已经讲了这么多道理,你如果实在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听懂,我也没有办法。

张维为教授在采访中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政治预测这么多年来都是错的。李世默先生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外国人怎么读懂十九大?那就是读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但要反过来读。这说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方法论、知识储备,对于读懂中国已经不够了,实际上他们要好好地来研究中国。

我在不久前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要逐步把读懂中国的任务交给西方,我们可以潇洒一点,不需要太在乎西方人读懂读不懂,有些东西讲一遍就够了,如果你不愿意理解,那就“leave you in darkness”,让你留在黑暗中吧。“形势比人强”,最终他们会认识到误读中国将要付出的代价。

观察者网:您认为“中国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在概念上是什么关系?

张维为:“中国模式”是比较中性、客观的描述,意识形态色彩较少。我比较多地运用这个描述,因为它在国际交流中比较方便沟通。而“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略多一点。

过去30多年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在“去意识形态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更多地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但现在回头看,会发现那时走太远,我们的话语越来越弱势,而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非常强,甚至有人说: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非常自信地讲“中国社会主义”,这个需求会越来越大。既然西方人一定要把中国讲成资本主义,一定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成功,我们就要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中国社会主义是怎么成功的。这是一个客观的需求。

观察者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论断,在新时代当中,接下来怎样再对“中国模式”理论研究作进一步探索?

张维为:要把“中国模式”研究深化。比如,我曾提出一个观点,世界各国间的竞争,要看三种力量的对比:社会力量、政治力量、资本力量。接下来就要进一步研究:社会力量怎么界定、资本力量怎么界定,把研究深化。先看理论能不能站起来,然后再来分析欧洲、美国、香港、台湾。

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提出来了,但现在是要考虑怎么进一步深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因为西方崛起的时候,其理论结构经过了长达百年的建设,提出了很多观点。现在,中国也到了大力推动建构自己理论和话语的时候了。

下面是翟东升教授在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淀山湖畔,再次参与到张维为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中。上一次的新书发布会是在北京举行,不过隔了一个季度而已。

时间关系,我想谈三点:

第一点,我和张老师相识是在十年前,当时张老师还在欧洲工作,我所在的硕士学校邀请张老师给我们这些对中国感兴趣的青年知识分子做了一次演讲,当时效果非常棒,我们也很受震撼,一种中国式震撼。当时我有一个明确的感受,越是了解西方,在这个世界上看的东西越多,对我们中国的制度、中国的文化、中国人越有自信。我本人也算比较国际化了,但是和张老师相比,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你在世界上看的越多,你对中国原本的认识就会越积极,越有信心。

第二点和这本书的主题词——“自信”有关系,这个词不仅仅是张老师这本书中提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十九大刚刚提出来的新说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主题词就是“自信”二字。

我专门做了一个统计,“自信”这个词在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没有,到了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次,因为十八大报告是由前总书记胡锦涛宣读的,但是由习近平同志牵头起草的。到了十九大报告中,“自信”这个词出现了14次。从词频分析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就可以从这个词频变化中看出,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也非常切合时代。

第三,这本书的内容是过去几年张老师在各个场合、包括国内外一系列演讲的精髓,可以看到张老师的勤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靠讲课为生,但是要把内容变成能够出版的东西,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我在过去几年里见证了张老师一本又一本的书,而且不断地有新的思想,新的变化,新的观点,这是一种勤奋,更是一种广博,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文明史。

还有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通俗,我们许多做学问的人经常有一个矛盾,喜欢显示自己的学术,或者怕别人说自己没有学术,玩许多概念、模型、数据,往往导致我们脱离人群。张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的书往往能够突破百万销售大关,跟深入浅出有关系,之所以能够做到浅出,首先是因为深入,对问题想的透、思考的透,才能够达到如此的浅白,同时又有深刻的震撼力。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下面是李世默先生在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非常荣幸来参加张维为老师新书《中国人,你要自信》的发布会。

我记得就在5年前,当时我在罗马,突然接到张老师的电话,他说“你那能看CCTV吗,赶紧打开电视看一下”,然后我赶紧回到酒店,一打开电视机,就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正在发表重要讲话。

听完之后我给张老师回电话说,张老师好像你这几年讲的话都是正确的,之前我们都还不自信,但从那天起,我们从自信的逆差走向自信的顺差,一直走到今天。张老师,谢谢你给我们自信,让我们在不自信的时候变得自信,在自信的时候变得更加自信。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下面是克在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好朋友维为的新书发布会上发言。事实上,我们相识已经有五年周年了。2012年维为的大作《中国震撼》在伦敦书展展出,我们因此结缘相识,那是我事业甚至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之后,我跟维为有了更多的交集,我们也会经常出席同一个会议,我也非常欣赏维为《中国震撼》、《中国人,你要自信》等作品。作为朋友,维为非常慷慨、友好,提供了很多帮助,他很有说服力,但是永远魅力十足。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思想者论坛了,感谢你的邀请。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演讲整理:小婷、马密坤、韩京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中国道路 中国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十九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