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又是一年高考时,我们找一线老师聊聊新高考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07 08:50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作者

中国关怀,全球视野

2014年9月4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正式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被外界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上海、浙江2014年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并于2017年全面推进。

2014年9月19日,上海、浙江公布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6月,两地迎来试点改革后的第一次“新高考”。但是,第一次新高考结束后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如高考赋分制的客观缺憾,物理选科人数下降, “走班制”管理问题,学生自由选科使师资、硬件难以均衡、综合素质评价争议大,高校招录挑战大等等,将高考改革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2018年,原定秋季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从18个减至8个,原本试点地区也已陆续针对细节进行局部微调。今年4月23日,广东、湖北、江苏等8省同日发布各省改革方案,与之前新高考改革6省所实行的“3+3”科目组合不同,这次高考改革的8省市将采用“3+1+2”模式。

“3+3”,即语数外加文理六科/七科任选三门;“3+1+2”模式则是,除语、数、外三门全国科目外,必须在物理和历史中选1门为首选科目,再在思政、地理、化学和生物中选择两门为再选科目。

2019年,新高考改革后将迎来第三次高考。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作为最初试点的上海、浙江两地的一线高中教师,听他们讲述这五年来经历的改革过程和心路体验。

采访对象随机选取,应被采访者要求,均为匿名,文中以英文字母代替:S,上海某区重点高中;L,上海某市重点高中;Z,浙江省某市高中;H,杭州某民办非重点高中。

学校周边考试“祈福”文具 图片来自IC Photo

【采访/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新高考改革至今,将迎来第三次高考。外界围绕新改革的评价不绝于耳,期间也因为各种情况而有过几次微调,首先能否先介绍一下各自所在地目前的情况?

S:上海高考改革后,采用3+3模式,语数英三门各150分,英语可以考两次,“小三门”从物、化、生、史、地、政中任选三门,每门总分70分,总分是660分。小三门通过合格考(即学业水平考)后得40分,另30分为不同等级(A+到E),每个等级计3分,所以学生要参加等级考试,考试卷面分为100分,等级是根据考分所在的全市百分位分档计算,等级再折算成0分-30分计入高考总分。

H:目前浙江高考改革的情况是,语数外三科跟以前没有变化,最大的改变是“七选三”,即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计算机这七科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科目;改革前,是语数外加理综或文综。至于计分模式,语数外按实际得分计分,“七选三”科目是采用赋分制,改革后赋分制形式一直施行至今。

观察者网:高考改革最早试点的两个地方是上海、浙江,第一届考试时,出现物理选科人数急剧下降,引发赋分制争议,所以后来有进行调整吗?

S:有出现过类似情况,尤其是上海高中名校的学生选物理的很多,对一般普通高中学生的冲击比较大,但有些大学专业也规定必须要有物理,所以学生也不敢放弃物理,不过“劝退”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后来颁布了“保底”机制,大概意思就是,选物理的人数达到某个数量后会对整体成绩进行调整,保证不会有太多低分情况出现。

L:说到赋分制,不得不先提到地理和生物学科放到高二进行考核。由于地理、生物在高二就考掉,直接导致后果就是选修地理和生物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最起码占全校人数一半;因为从策略上而言,学生可以在高三少考一门或两门,节省时间放到其他科目,这就导致所谓的“3+3”自由选课并不特别自由。通常而言,学生对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实力和大学专业要求。之前有学生因物理学科太难而放弃选择的案例,但现在科技强国背景下,各高校强制某些学科必须具备物理选科要求,使得学生选科无法一味回避难度。

赋分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比较不同学科成绩,但问题是,六选三科目的高考分数降低到70分,且通过合格考后最低分还有40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学生的分差只有30分,导致学生相比于语数英(高考总分各150分)的学习动力下降,进而使得学科素养下降,既不利于理工类学科的培养,也弱化了历史、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H:针对物理选科人数减少问题,浙江实行物理赋分保护制度,设置一个6万人的底数以此增加赋分段的人数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物理实际报考人数不足6万,但按6万人进行赋分,如果超过6万,那就按照实际人数进行赋分。因为采取赋分制后,报考人数的多少会影响学生最终的赋分成绩。就目前七选三来看,选择物理、化学的学生人数偏少,其他科目则和以前相差不多。

Z:目前物理选科人数还是比其他科目的选考人数少很多,所以现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实际考40分,但赋分后能到六七十分的情况,上一年高考的物理最低赋分好像是67分,远比文科类科目的最低赋分要高。

观察者网:目前学生选科情况如何?学生自主选科会出现很多组合,对学校管理有影响吗?比如,硬件设施安排、教师人员变动等。您自己所教科目情况如何,影响大吗?

S:目前我们学校是完全不采取导向,学生都是自主选择,所以出现20种排列组合,对学校的师资、教室等都产生一些挑战,学校会请人专门排课,目前所有走班需求还是可以满足的。就我所任教的历史学科来说,选择人数比过去的“3+1”高考要多,但普遍后进生比较多,也存在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就选历史的情况,教学难度比较大。

L:为应对新高考,实行走班制后,生物、地理师资需求量大增。这两个学科新入职教师增加,学校也因此加强了教师专业培养的力度,确保两个学科的教师尽快挑起大梁。此外,学校的师资安排能够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选科安排并通过走班制确保一人一课表的同时保持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硬件方面,学校设施完备,不存在问题。

Z:虽然学生可以自主选科,但是学校一般会提前做调查,先设置几种学生选择较多的组合,然后再让学生在这几种组合中选择,如果有个别学生的选科不在这些组合内的话,再个别走班。其他组合固定的话,班级也固定,比如政史地,政史生,物化生,物化技等。浙江实行“七选三”,如果任由学生自选,学校师资力量肯定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跟上的,只能是让学生做有限选择。

改革前,一般学校以10个班为例,文科和理科比例大概是四六开。改革后,大多数学校,除省级重点学校外,选择科目中包含政史地这三门课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科老师负担较重,最近三年,每年都招文科老师,但很多仍无法满足。

H:新高考改革对学校的管理也有一定影响,比如校园硬件设施,如果按照学生选科情况全部开课的话,教室不够用。至于教师人数变化,与过去相比,理科老师会有多余情况,其他像政史地老师就比较缺乏。我自己教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影响不是很大,跟以前差不多,可能就是选择的学生比以前稍微多一些。

观察者网:新高考改革对英语考试方式做了调整,对学校的英语教育情况有影响吗?

S:英语考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参加两次考试,取成绩较好的一次。春考结束后,会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不上英语课,经过申请后学校审核,会在英语课时间专门安排自修教室给这些同学自学,但一考结束后不修英语的还是少数,所以整体上对英语课没有太大影响。至于新增加的英语听说环节,对课堂整体影响不大,会加听说课,一周1-2节,还是由本班英语老师承担。

H:浙江高考改革后,虽然英语考试方式变了,但对学校英语教学影响不是很大,和以前差不多。

观察者网:新高考改革中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此前外界有声音认为,将综测作为高考计分的一部分可能会导致灰色空间。目前你所在地的高考改革中,综测打分是如何操作的?对高考招生有影响吗?例如一些实践活动,学生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完成?

S:在高考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成为许多较为优秀的高校招生的主要途径。综合素质评价的分数会占一定的比例,具体多少,每所高校好像不同的。综评平台数据的录入是有一套规范流程的,比如志愿服务40小时,必须是平台认可的基地开设岗位,学校录入名单,服务结束后,经过基地、学校、学生三方确认才能生效。此外,研究型课题、个人荣誉、实践活动等也都是要学校把关审核的。目前操作流程已经比较成熟,但打分标准还是取决于高校。

L: 从大学录取角度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只对市重点高中有价值,或者说对比较优秀的学生有价值。因为学生只有分数线达到了综合素质评价线,大学方才会看高三学生的综评表现。在面试中,学生综合素质确实会对录取产生影响;同等成绩下,有课题研究经历、综合素质表达更好的学生占优。

这也倒逼学校进一步通过改革供给多样化资源,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博雅网计入和进行,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和协调校外场馆资源和校内学生的供需关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至少做满60学时。

H:综合素质打分就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对于一般学生的高考影响其实不大,主要是对一些参加“三位一体”考试和自主招生的学生有影响。“三位一体”考试不是所有高校都有,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考,一般是学校公布“三位一体”考试要求,学生申请,如符合申请要求,再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通过后,最后还要再看高考成绩录取。(注:“三位一体”指包括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各高校的要求也不太一样,一般学业水平考试等第占百分之十五,面试占百分之三十五,高考分占比百分之五十,看各校具体要求。所以,参加“三位一体”考试的学生,如果到分数线就录取,没到就正常填志愿,这种一般对重点高中的好学生可能有用一点吧。

我们学校的实践活动,一种是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出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用打卡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学校安排值周形式,进行那实践活动。

观察者网:高校招生中,有的需要面试,面试具体流程如何?一般面试会注重哪些方面因素?最后录取结果与学生实际高考成绩关联度大吗?

S: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都是需要面试的,根据学生选择专业组的不同,面试官和内容也不同,面试官主要是高校教授。面试偏向于对知识面、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据参加过的学生说,面试不太按套路出牌,录取结果其实和高考分数关联度还是比较大的。

H:关于面试环节,不是所有学校都需要,具体流程不是特别清楚。据我所知,自主招生面试比较注重个人介绍,还有一些相关问题讨论,综合素质及时政问题会稍多一点。“三位一体”考试中,面试占总分比重大概是35%。自主招生的话,除了学业水平等第占50%,面试分会占到50%,但有些学校也会另行组织本校笔试,所以各个学校情况不一。

观察者网:学生平时参加校内或校外课题等因素在面试中起得作用大不大?据你了解,学生在校外参加课题的情况普遍吗?

S:对如今上海高中生来说,参加课题研究是人人都需要完成的,校内研究型课题要求人人参与,校外的也会有,但不算普遍。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也存在很多无意义研究课题的情况,但学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比如我们学校有双新平台课程,就有比较专业的指导,学生课题出成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

H:不是非常普遍,一般如果有选修课程要设置课题,学生才会做相关事情。

观察者网:现在的综合素质评价面试与过去自主招生有重复吗?

S:自主招生还有的,是最高级别的招生,开放的学校不多,对报名资格审查要求非常严格,基本上要省部级获奖的学生才能报名,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有十几所学校,基本上是以往的“一本”院校,最终留给“裸考”录取的名额就更少了。

观察者网:去年浙江高考英语因为临时采取赋分制导致严重后果,最后学生成绩怎么计分?对学生影响大吗?

Z:去年浙江英语高考赋分事件,只知道最后结果是改回原始分,本来浙江高考英语是直接使用原始分的,不实行赋分。

H:去年浙江英语高考作了处理,采用原始分,最后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

观察者网:去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在推行学生减负,在您所在地,相关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如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S:说实话,高考“3+3”肯定不是减负,而是把考试常态化了,从高一开始每年都有市级考试,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H:关于减负政策,杭州市区主要对周六、周日补课的管理比较严格,不允许学校进行补课。但我个人觉得实际效果不大,反而有可能增加学生、家长负担。学生不在学校上课并不代表不去外面上课,原本他们在学校里可以上课,家长可能会减少校外辅导费用。现在学校不上课,很多家长要在学校外面给他们找辅导班,杭州这边辅导课程的话,收费是非常高的,所以这样看来也并没有达到真正减负的目的。

L:教育部门在推进减负的力度上是不遗余力的,但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淘汰性的考试选拔制度,减负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我国发展阶段提出过高减负目标。否则,不仅会事与愿违,还会导致阳奉阴违。上海加三科目折合成卷面成绩100分,加权计分只有30分分差,就是尝试给学生减负的政策尝试,但推行效果却有待调查研究。

观察者网:其实,外界关心高考改革归根结底是关心高考公平问题,你觉得新高考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增加外界的担忧?作为一线高中教师,您对这轮高考改革有什么体会?

S:改革后,评价标准更多元化,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确实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选科来说,文理打通后学生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要说教育公平方面,就我接触的情况,似乎与以往没有太大变化,考试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至于综评和面试,相对也较为公开公平,学生基本都能接受最终录取的结果。

L:其实高考公平问题是相对的,公平要和国情相适应。现在,高考加分项也在“瘦身”,比如竞赛、特长等,这是好事情,可以防止功利化和暗箱操作,但这还是初级的公平。高级的公平是在低级公平基础上,不同的人供给最合适的教育。上海3+3模式是对3+1模式的超越,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是对更高一层公平的追求。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出发点是好的。

Z:对于高考改革,我觉得不能老是说一些改革初衷是好的或是诸如此类的话,毕竟谁不希望高考改革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感觉有点过于自信了。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新高考完全是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就以考试的次数来看,选三科目再加上英语这四门科目,一年考两次,然后还有学业水平考试,一年考试次数不下于四五次。学校每次都要安排考试场所、监考老师。对学生也是,每增加一次考试就是增加了一次考试负担,压力也相对增多。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考两次可以减少学生的失误率。但问题在于,还是有学生考两次,两次机会都把握不了的,那怎么办,难道要考三次四次吗?所以,最公平的方法还是一年一次。再退一步讲,为什么只有“七选三”的科目和英语是考两次,语文数学只考一次呢?难道语文数学就不会有失误了吗?所以,就我身边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一线老师对高考改革并不欢迎,都能吐槽一堆。

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不会认为这次考了95分就不考下次了,不可能的,都会想着下一次可能考得更好、可以考满分,所以都不会放弃第二次机会。对学生而言,肯定会两次考满,考试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以今年情况来说,四月份我们的选考科目都考完了,接着四月到六月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只剩下语文、数学和英语,然后学生一天到晚就学这三门课,语数外老师几乎每天都是上四到六节课的高强度工作量。

我现在是带高二,按照新高考改革,已提前进入高三,因为明年一月就要第一次选考。我们学校学生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早上6点20起床,7点早自习,上午课时到11点20,午休,下午从1点15到5点10,晚上6点开始晚自习,到9点20结束;周六照常上课,周日早上休息半天,下午开始上课,晚自习照常。清明、端午、中秋等国定假日,通常高一高二补一天,高三补二天。高三寒假休息10天左右,暑假休息不到一个月,仅有的休息时间内,还有很多学生要在外面补课,按此情况,学生也没有时间可以搞课题什么的。

H:关于考高考公平问题,以英语为例,可以考两次,但两次试卷的难度系其实很难把控的。再比如,这届高三学生中有一批是复读生,他们去年的英语试卷比较简单,这届试题难度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但现在英语成绩具有两年有效期,这样就可能会有点问题;但目前我们学校没有复读生,所以具体如何操作也并不是非常清楚。第二是“七选三”,比如说选择理化的学生会偏少,虽然利用赋分制度进行调整,但还是会带来一定影响。

要说改革的好处,可能就是对比较综合性的学生有利,比如在高校“三位一体”招生面试中,综合素质会有影响,优秀班干部、区优秀三好学生等会有一点加分,不过具体面试环节倒不是很清楚,不是所有高校都“三位一体”招生,可能大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选择更贴合自己学校、专业要求的人才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朱敏洁
高考 高考改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