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努力:2017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30 08:06

观科技

观科技作者

下一期你想看什么科技新闻解读,请留言

2017年即将过去。观察者网照例评选出了今年的十大科技新闻。

今年我国在科技领域仍旧好消息频频,“可燃冰”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中国超算力压美国,在TOP500和戈登贝尔奖上“双夺冠”。

但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在提醒和警示我们。除了韩春雨的论文被撤稿,今年被撤稿并引起舆论哗然的还有《肿瘤生物学》上的一百多篇提供虚假同行评议的中国论文。“胖五”发射失利,导致年底由长征五号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任务往后推迟。今年“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实验任务,值得祝贺,但“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彭承志公开表示遭恐吓的新闻,也让人对刚刚起步的量子通信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

还有一些科技新闻报道,反映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例如,将从未真正发生也违背中国法律的“换头手术”炒作成大新闻。“科技神童李向楠14岁被MIT录取”的假新闻更是被广为传播。

对中国科技进步成果的宣传有时用力过猛,如《中国震撼黑科技:加点胶水,沙漠变良田》这样的标题党新闻不仅出现在自媒体公众号上,也有不少出现在官方宣传稿和主流媒体上。例如,只有极少数报道采用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这样的准确标题,而大多数报道都或多或少想把重点引向暗物质的发现。在“后真相时代”,科技资讯更不能违背科学求真求是的精神。

2017年,我们仍在路上,仍需努力。

1 中国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创世界纪录 南海首次发现裸露海底的可燃冰

今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9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国务院于11月3日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能量密度高,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在用途上与常规天然气一样,主要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料,化工和发电等。

今年7月,执行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返港。 (图自央视新闻)

今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了裸露的“可燃冰”。 (图自央视新闻)

2 C919成功从上海浦东转场西安阎良,已具备城际航线飞行能力

11月10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飞机10101架机顺利完成首次城际飞行,从上海浦东成功转场至西安阎良。此次转场飞行,标志着C919飞机具备了城际航线飞行能力,初步验证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稳定运行状态。

此后,C919为取得适航证而进行的试飞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C919要想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获得国外适航证。10月27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公告,称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就《适航实施程序》达成协议,涉及型号认证。中国商飞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协议将有助于国产大飞机C919走出国门。

3 中国超算再次500强夺冠 超算应用再获国际最高奖

今年,中国天河二号超算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接二连三取得好成绩。 11月14日,在TOP500排行榜上,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再度蝉联头两位。

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该工具首次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发生过程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得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再次证明了中国超算的应用水平。去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杨超等人获得2016年戈登贝尔奖,获奖应用名称为“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

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松懈自满。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云泉向观察者网介绍,全球都在研发性能更好的超算,美国在明年可能会公布2套性能180P的超算,而且中国、美国、日本都在力争研发1000P超算。

4 乌镇举行人机大战,中国提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在今年仍然是一个热门词汇。

5月23日-27日,在乌镇举行了中国顶尖棋手柯洁对AlphaGo的三场人机大战,柯洁最终以0比3落败于人工智能。

10月19日凌晨,谷歌旗下的DeepMind团队公布了进化后的最强版AlphaGo,代号AlphaGo Zero。AlphaGo打败了柯洁,而AlphaGo Zero经过3天的训练,就以100:0的比分完胜AlphaGo。AlphaGo Zero的学习不使用人类数据,而是自我学习,完全从零开始。之所以它能比向人类数据学习的程序效果更好,是因为它每次对弈的“陪练”都被校准为与它持平的水平,它的“陪练”从非常基础的水平开始,逐渐上升为非常高的水平。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是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对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文章称,虽然美国是人工智能的发源地,历史上也一直是该领域重量级创新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所在地,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竞争对手已紧随其后。中国近来宣布了一项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力争在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文章还指出,中国学者正在发表大量关于深度学习和超级计算机的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

11月15日,中国科技部在京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成立了科技部等15个部门参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以及作为顾问机构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并提出国家级四大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5 我国发布“寒武纪”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11月6日,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发布会召开,“寒武纪”新一代智能处理器芯片产品首次公开亮相。

此次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处理器有三款,分别是: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寒武纪1H8、拥有更广泛通用性和更高性能的寒武纪1H16,以及面向智能驾驶领域的寒武纪1M。

此前,中科曙光成功研制出首款搭载寒武纪AI芯片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命名为“Phaneron”。据悉,“Phaneron”一词是从Phaneronzoic Eon衍生过来的,中文可译作“显生宙”,显生宙是地质学的一个年代,而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

9月2日晚,华为在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FA BERLIN 2017)发布华为首个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麒麟970。麒麟970的人工智能模块为Kirin NPU,正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的寒武纪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IP。在商业化的第一步上,华为对寒武纪的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6 “墨子号”完成三大实验任务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8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宣布,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

1200公里的超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成果,1个月前曾登上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的封面。这次,星地间的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又同时发表在另一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当日,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7 人类首次发现双中子星碰撞出的引力波,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全球多国科学家10月16日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引力波事件。由两个质量分别为1.15和1.6个太阳质量的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根据探测日期确定编号为GW170817,距离我们1.3亿光年。此外,在全世界众多天文学家及探测设备的协同努力之下,还发现了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2016年初,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那时候我们说,多信使天文学新纪元即将开启。在这一次GW170817的探测中,人类首次同时探测到了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这可以被视作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纪元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在天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金志平参与的国际团队,通过对此次引力波光学信号的观测和光谱分析,首次提供确凿证据证实,中子星合并是宇宙中金银等元素的主要起源。金志平说:“这就是宇宙中的‘巨型黄金制造厂’。”

此次引力波现象发生在南天的长蛇座,中国有两台望远镜参与了此次观测。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雷纳·维斯,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人将共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38万元)。

8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中国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11月30日宣布了新的科学发现,国内外媒体对此有不同表述,不少媒体称“可能发现了暗物质”,引起了一些争议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报道,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为标题,报道称,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利用“悟空”采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相关成果于11月30日正式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悟空”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成功,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悟空”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有显著提高,拓展了观察宇宙的窗口;测量到的TeV电子的“纯净”程度最高(其中混入的质子数量最少),能谱准确性高;首次直接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处的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能量低于1 TeV的部分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

此外,“悟空”的数据初步显示在~1.4 TeV处存在能谱精细结构。目前“悟空”运行状态良好,正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该精细结构得以确证,将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

“悟空”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线电子能谱(红色数据点),以及和美国费米卫星测量结果(蓝点)、丁肇中院士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的测量结果(绿点)的比较。

9 “胖五”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

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原本,这次发射意味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圆满收官,进入正式应用阶段。同时,这次发射也是我国在今年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前,对“胖五”火箭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

此前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的箭体直径大多为2.25米或3.35米,而长征五号箭体直径达到了5米。相比过去“苗条”型的火箭,长征五号被人们昵称为“胖五”。

“胖五”是我国目前技术难度最复杂、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抓总研制,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作为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的“大块头”,“胖五”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能够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两倍多。

“胖五”火箭原计划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实践十八号卫星上天。重达7吨的实践十八号卫星是目前我国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量最重的卫星,应用了激光通信、新型霍尔电推进等系统,将对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进行在轨试验验证。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的原因仍在调查中,或将在年底彻底查清。这次失利将影响到我国嫦娥五号、四号以及空间站的任务计划。

10 韩春雨NgAgo论文被自然子刊撤稿 《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107篇中国论文

今年4月20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2012年至2016年期间发表的107篇中国论文,称这些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议,引发社会关注。随后,科技部与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撤稿事件进行了调查。

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为重复发表;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4篇论文需继续核查;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

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

据调查,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

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将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

韩春雨

另外,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责任编辑:宙斯
中国科技 科技 科技创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乌克兰越来越认为冲突将在明年结束”

明年开工!越南总理:确保中越铁路顺利对接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