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海:来阿根廷认识一位精神美国人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7-23 08:36

郭存海

郭存海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主任

7月23日,习近平主席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拉美之行。中国一路跨洋过海,自然逃不过美国媒体的“雷达扫描”。比如美国人民的老朋友安德烈斯·奥本海默(Andres Oppenheimer)就一周之内两度撰文,一边唱衰中国及其倡导的金砖银行,另一方面妄测中国挺近拉美以实现“战略突围”的政治意蕴。

这位生在蓝白旗下、活在星条旗下的阿根廷记者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世界都颇负盛名,其主要活动场是在《迈阿密先驱导报》开设的英西双语专栏“奥本海默报告”,借助这块空间纵论拉丁世界。在其最新一篇专栏文章《中国在拉美摩拳擦掌》中,他断然结论:“习近平访问拉美的最大看点,并非是其宣布的经济议程,而是中国决定加强同拉美的政治联系”。奥本海默随后又不无担心地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双边关系公开转向发展同该地区的整体关系,就像和非洲一样。”同时他又感到莫名的惊诧:13个月前习近平第一次访问拉美时有意稳定美国的情绪,避开了和美国关系不好的国家,而今他访问古巴、委内瑞拉和阿根廷时竟然没有感到任何不安。

7月21日,习近平参谒查韦斯墓

奥本海默的潜在情结是明显的,即中国和拉美发展关系还要看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尽管早在去年美国国务卿克里就已经正式宣布了“门罗主义”在拉美的历史的终结,但奥本海默这位恐怕早已“美国化”的阿根廷人尚且怀恋那“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慨叹“争当买办而不得”的旧时光一去不复返。文章结尾处,他不无讨宠地提醒美国主子,中国这是在告诉您“你进入我家后院,我就进入你家后院”。嗯,奥本海默果真是记者出身,其猜测水平快赶上街头算卦的了。当引以为羞的是他可是一个拉美事务的职业评论人,但字里行间流露得他就像有个万金油,什么都敢说,什么都能说。不过,也难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买醉,买自己醉,也买别人醉。

奥本海默揣测的习近平拉美之行充满极强的政治味,是基于一种颇为幼稚的数据判断: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中拉经济贸易水平在历经十年大幅增长之后开始出现下滑。基于此,似乎双方只有在政治上进行弥补。

在更早一篇专栏文章中,他曾抨击新成立的金砖银行同美欧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对抗性,并坚信金砖银行“兔子尾巴长不了”。其依据是,第一,金砖五国经济正处于下滑状态,金砖成色不足。第二,金砖国家内部存有分歧,而其解决绝非易事。第三,查韦斯主导的南方银行几作鸟兽散,有前车之鉴。第四,即使金砖银行如期建成,其规模也相当有限。其理论依据竟然是1000亿初始资本金远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8370亿美元。奥本海默的四点支撑几乎不值得一驳,经济一时走低并非永远走低,金砖机制开辟的新型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能够容纳不同意识形态色彩和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而南方银行的溃败更多是因为意识形态居其间的作用。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金砖银行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只能在发展中壮大——这是由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的。

但奥本海默说对了一点,中国之于拉美是特殊的,而拉美之于中国并非如此。尽管如此,他也只说对了一半。昔日的拉丁美洲的确不曾在中国的战略版图上,而今世界上的一切区域都已经是或必将是中国战略板块的组成单元。

 

事实上,中国似乎从来不曾想以金砖银行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只是想要表明,在一个只允许加入而不允许参与规则制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甚至,奥本海默本人就假惺惺地承认金砖银行是一个好主意,但他同时又称是一个坏时机,要求金砖银行“帮助”中国成为世界好公民。一不小心,这就暴露了奥本海默的底色。早在十年前,这位老兄就写了一本长谈12个拉美国家及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书。书中一边讲有些国家为什么能够减贫、提高公民福利,而另一些国家却一直在讲“中国故事”。内容虽然是个好内容,但有意无意间他也将拉美的发展同中国挂上钩,并“臭其名曰”:《中国故事》(Cuentos Chinos)。要知道在西班牙语世界,contar cuento chino(字面意思是“讲中国故事”)意思就是说谎。奥本海默之意着实深远。

奥本海默的中国观得到另一位刚刚结束中国之行的美国国防大学西半球防卫中心教授埃文·埃利斯(Evan Ellis)的共鸣和呼应。据说,这位埃文教授上个月从华盛顿溜到了上海,又从上海溜到了北京,貌似在北京去了社科院拉美所,参加了清华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共同体研讨会,又貌似去了一个著名的经贸大学给中国大学生们上了几堂课。他声称,正是在这次课堂上他对中国大学生对拉美的认知做了调查。

离开中国后,他写了一篇报告,发表了在7月18日的《曼泽拉报告》(The Manzella Report)。文中他写道,“36个学生中有11个人认为苏里南是加勒比的岛国,19个人认为拉巴斯或圣克鲁斯是玻利维亚的太平洋港口”。在前述专栏文章中,奥本海默也引用“调查”数据称,“有9个人认为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盖丘亚语,意思是古老的山,失落的印加城市,著名旅游景点——笔者注)是玻利维亚独立之父,有7个人认为潘乔·维拉(Pancho Villa,墨西哥革命时期的著名民族英雄——笔者注)是墨西哥现任总统。

无论是始作俑者还是引据者,埃文和奥本海默都据此认为,中国人对拉美都是极其无知的。对此我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了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有人在实验室里拿了一小截昆虫的腿,然后让人猜这是哪一种昆虫。尽管如此,埃文从问题中引出的结论也是勉强的,比如反过来解读的话,36个学生中只有9个回答错误,这就意味着有27个是回答正确的;7个学生错以为潘乔是墨西哥现总统,但说明有29个是回答正确的。如果仿造奥本海默本人的话说,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结论倒是个好结论,但问题是个坏问题。

当然这还不是关键。看看埃文教授在中国兜了一圈之后发现了什么,“尽管习近平一路上没有说‘美国’两个字,但中国对这些拉美伙伴国的反美议程做出间接贡献将是这次访问的潜台词”。事实上,埃文撰写的多篇文章都指责中国在西半球的存在缺乏透明性,质疑“中国政府内部是否有同美国达成相互理解的真诚意愿”,认为习近平去年11月去加利福尼亚表达“善意”之前,先行同11个拉美国家举行了双边总统峰会,其中有三个(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墨西哥)靠近美国。埃文的潜台词似乎是,中国领导人访美似乎是顺手捎带的。

也正是这个缘故,在文章结尾处,埃文教授说他对这次中国之行有一大不满意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告诉他,中国同巴西、墨西哥和秘鲁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同委内瑞拉之间的“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笔者注)到底有什么区别。同时还称,“至少没有一个人将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的活动视作一种‘双赢关系’”。

我不知道埃文教授在中国都见了他的哪些中国同行,是哪些人的谈话让他得出这种“单赢”关系的结论。我想埃文教授未必真的不了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之间的区别,不过是想以此为题彰显下他一直声称的相互善意、理解和透明性——在他看来,这正是中国和拉美国家所缺乏的,也是双方会对美国产生的“威胁”。

还是想奉劝一下安德烈斯·奥本海默和埃文·埃利斯这两位资深中拉问题专家:熟练运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可以研究好拉美问题和美拉关系,但要洞察中拉关系或者中美拉关系,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比起强弩之末的美国和西欧国家,金砖国家才刚刚上路,应该本着“善意和理解”,对中国多些了解,对金砖国家的前程多些乐观和期待。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