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一个逐步成长为唐人街的德国小城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11 08:43
【翻译/观察者网 武守哲】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南部有一片萨尔纳厄山地居民区(注:萨尔河流经此地),当地目前共有住户3200人,目前却定居了约600个中国人,驻扎了210个中国中小企业在此地规划他们的商业图景,而这可不是什么偶然事件。今天如果在法兰克福机场的旋转门前有两个中国人擦身而过,而他们恰好同样怀揣着中国人“世界工厂”的欧洲梦,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安德雷亚斯·绍尔茨(Andreas Scholz)现在的工作极为繁忙:他的智能手机不停地嗡嗡作响,他用采访时短暂介绍公司的间隙,匆忙为自己续了一杯咖啡。他本人就是一位“梦想家”。
那还是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法兰克福机场的一号候机厅里与Jane Hou(侯计香)有过交谈。
绍尔茨是个开朗的人,平时喜欢和人聊天,当时Jane Hou因为公司业务出差德国正要乘机返回中国。两人聊了商业上林林总总的一些事情,随意间Hou谈及了她的雄伟规划:要把公司驻扎在德国,而且她已经找好了一个办公司主管负责公司选址事宜。
不久之后绍尔茨辞掉了他原来的工作,飞往了中国去洽谈业务。就这样,绍尔茨、Hou和“世界工厂”有了双重全球化的意义。
在此期间的五年里,绍尔茨和Hou都成了ICCN GmbH橡树园投资移民公司的常务股东,而且绍尔茨还成为了公司的行政总裁。这家公司在德国的分部就座落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南部的小村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Hoppstädten-Weiersbach),那里有一个国际商业中心新布鲁克区(Neubrücke)。绍尔茨侃侃而谈,解释了为何中国企业愿意在此设厂,为何他和他的同事也搬到此地一起生活。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头号合作伙伴。
冬日的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
透过绍尔茨办公室的透明窗户可以轻易地看到他平时的生活状态。他每天早上可以眺望到窗外茂密的森林,绿草地和湛蓝的天空。如果推开窗深吸一口气,就如同拧开了水龙头吞咽了一大口的清水一样。绍尔茨继续说:“这还只是个开始,等公司的潜在资金到位,还会有更刺激的商业运作,你可能想象不到,整个公司的起步是多么的难以置信。如果一开始就在大城市落脚,这反而不太可能。”
公司最初在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的投资意向始于2012年。当时Jane Hou从深圳带着一个12人的团队,身携一个笔记本电脑,满怀着憧憬踏进了这座小城,一共走访了三天。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他们还去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Trier)和伊达尔·奥伯施泰因(Idar·Oberstein)。Jane Hou一行去了购物村一条街,参加了一个小型高尔夫球赛和一个葡萄酒的品酒会。商业活动方面,旅德小组还实地考察了某学校的场地,一家开放的公立医院,尤其是拜访了当地的商业主管部门,询问了收购企业的可能性。
整个事情的过程进展得很快。绍尔茨回忆说:“某中国企业家一经拍板决定来这里驻扎,他(她)就开始打包收拾行装了。和德国人的企业文化不同,中国企业紧张刺激的商业氛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不久之后,四个中国企业家收购了茵兰·普法尔茨州原属于美军的一个不动产作为公司本部,欧洲宏图之梦从此展开。
比尔肯费尔德当地媒体对崛起中的华人社区的报道
当年的美军驻扎地现在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型唐人街:“热烈欢迎来到橡树园。”在企业门口的标示牌上有中德双语写着“橡树园”,并且有汉语拼音标注XiàngShùYuán。绍尔茨作为一个德国人,可以很标准地说出这三个字的发音,这还是最早他从德国巴登巴登市学来的。
此地的中国商业园的住宅公寓以国际大都市的命名,如柏林、伦敦、纽约、香港等等。通往小唐人街的两条小路的名字分别是罗宾逊路(Robinson Road)和橡树路(Oak Road)。
橡树路1号,楼梯间的走廊里悬挂着勃兰登堡大门的照片,旁边还挂着中国人庆祝春节的彩带和花环。从典型的德国大理石做的台阶走上去,二楼就是房屋的主人,41岁的中国女企业家雷冬梅(音译),她脖子上围着纱巾,带着金色的耳环,涂着口红。她是中德橡树园定居项目的负责人,在她的名片上印有地名Hoppstädten(霍普斯特滕)——在德国能找到这么难拼的地名其实并不多。她于2012年来到德国创业,经营中欧贸易,商品包括化妆用品、厨房用具、饮料、虚拟现实眼镜、电视机顶盒等。她是这样概括自己的商业活动的:“做一切贸易。”
她表示,德国的客户会经常问起她所在的公司的业务范围是什么,她回答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进出口各种物品,而这也给了他们在这里创业的机会。
最初雷冬梅只是负责从德国出口货物到中国,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业务范围也扩展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进出口,比如从德国和意大利出口白酒和橄榄油就占了她业务范围的一大块。
Dongmei Lei在自己的家(办公室)里
雷冬梅办公椅的旁边贴着硬纸板,自己的办公室就设在自己那个带有英国建筑风格的住宅里。朝向阳台的门开着,从窗台板望过去,是当年美军驻扎时种植修剪过的草坪。她要在这里完成一项历时三天的紧急而又惯常的商业项目,于是决定和丈夫和孩子一起住在办公室里。
她初来乍到的时候,橡树园集团就已经完全准备就绪了,而且为她安排的公寓也打扫一新静等她的入住,而且她可以无缝衔接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如果在工作中她遇到什么问题,总会有热心的同事提供帮助:“橡树园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雷冬梅的女儿目前在德国上十年级,正面临着高中毕业考试,之后她还会继续留在德国学习。冬梅本人也时不时参加一些德语课程,“德语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希望能拿到德国护照的她笑着说。母女二人目前都想继续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
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第一届中德文化节
2013年橡树园举办了第一届中德文化节。绍尔茨有一张拍摄于某剧院的照片,照片中他身穿中国传统服饰。当地一家媒体以这样一个标题做了报道“当饺子邂逅肉汤”(饺子炖牛肉汤, Jiaozi treffen auf Gulaschsuppe),“中国人愿意融入德国的文化氛围中,你能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 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当地议员说道。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融入当地社区的具体情况如何。已经有210家中小企业驻扎在此地;人数来讲,算上所有中国企业人员的家属,共有约600人住在企业村里。
当地一所幼儿园的墙上挂着一副中国地图,因为全幼儿园有五分之一的中国小孩。主街道11号是一家创建于1940年的屠宰场,当地的负责人介绍,随着中国人的逐渐增多,对猪耳朵和猪内脏的消费需求量猛增;主街道37号则是青年广播电视公司,他们的服务范围覆盖了一半的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的区域,包括电话线安装、互联网宽带安装、电视节目、洗衣机。小唐人街的建立也让当地的国际知名的Lebara的通讯运营公司的业务变得繁忙起来,因为专门打越洋电话的廉价SIM卡销售业务激增。
就在几公里以外的小城比尔肯菲尔德(Birkenfeld),德国最大的零售商艾德卡(Edeka)琳琅满目的货柜上摆放着各种专门贩卖给中国人的小商品,还贴有指示标识:“专供橡树园的商品(Zeugs für den Oak Garden)。”橡树园的中国客户成了此地零售商的主要利润来源。
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是比尔肯菲尔德集体自治乡镇的一部分。中国企业贡献了比尔肯菲尔德市商业税的足足5%,同时这些从远东来的新入驻的商户还要交纳所得税。当地市长Welf Fiedler说这对双方来说是双赢。而且他本人也来自霍普斯特滕,访谈中他提到当地原来主要是个农业市,以前和邻市进行足球友谊赛的时候,本地人经常被对手嘲笑:“你们这群农民想怎样?”而现在没有人再那这个称呼取笑他们。
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市现在有一个5分钟的城市宣传片,其中包括一些当地的商业规划方案。伴随着典型的公关宣传片的背景音乐,一位中国企业家在镜头前说:“橡树园就身处欧洲的中心。”
影片中展现了秀色可餐的小城风光,镜头一转,给到了一辆呼啸奔驰的梅赛德斯A级车,再一转,是一群德国人在愉快地痛饮啤酒。整个宣传片主要突出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的“幸福生活”理念:大片茂密的森林以及近乎完美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此地乘坐火车三个小时可以直达巴黎,一个半小时可达法兰克福机场。
夏日中的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唐人街”
中国人对此很满意。橡树园的地产卖的很火。整个集团现在开始初步把资金投入到到一些文化产业中,比如体育业还有中小学的一些项目上。和一些大型的足球俱乐部一样,绍尔茨能盘算着能从中国火爆的足球产业中盈利。在不久的将来比尔肯菲尔德将建立一个足球训练营,而且一个以“中国茶道馆”为主题的文化中心也将在该地迅速落成。
橡树园集团为那些在德国求学的新手中国学生提供教育培训项目:对于那些在国内已经拿到高中文凭的学生,在该项目完成一年半的课程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德国大学学习。2016年共有7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现在则猛增到了80个。因为要给新增加的的学员数量提供住宿,所以橡树园不得不砍掉一些橡树辟地置屋。这些被砍掉的橡树反而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另一种商机。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放缓,中国企业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超过1450亿美元,大部分的钱都流向了欧盟。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投资。
当地华人商业团参加一项关爱老人的社区项目
目前橡树园集团的所在地橡树录6号只是一个临时办公区。整个集团的扩展速度很快,在园区的入口处竖立着一个展示企业未来图景的模型:未来此地要被打造成欧洲最大的中国企业聚居中心,名曰“世界工厂”。他们即将拥有一幢18层的办公大楼,而且目前已经建好了3层。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家们还将建成庞大的500个展览间用于产品展示。很快霍普斯特滕·魏埃尔斯巴赫就会变成一座“欧洲的中国城”。
是的,一切都不再是什么偶然。
(武守哲译自4月11日德国zeit.de《时代周报》,文/Jana Gioia Baurmann)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