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安倍访华的虚虚实实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0-27 16:45

江月

江月作者

武汉大学与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月】

自2010年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以来,中日双边关系就亮起红灯,在战略上日益走向对抗。时隔7年,日本首相再次踏上正式访华的行程,找回那些被对抗“耽误”的岁月。

登机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推特上难掩心情的表示:“羽田机场晴空万里…借此机会我想把日中关系推进到新的阶段。”一字一句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安倍能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善意,取得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信任,是本次访华的关键所在。这将决定中日关系回归正常轨道后可以发展到哪、升温到哪?

安倍访华之务实

本次与安倍随行的还有500余名日本商业领袖,无疑是寻求项目对接,深化经济合作的务实之举。经济关系和务实合作一直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受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影响,双边关系陷入“政冷经冷”的局面。本次访华后,不管两国政治关系发展如何,经济关系势必将“转暖”、“升级”。

事实上,从2014年底中日达成改善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开始,到2017年安倍内阁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转变,两国间经济关系呈良好发展态势。而安倍政府谋求改善对华关系的一大推动力便是来自日本经济界。

谈及两国的经济合作,就不得不提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本次安倍来访正是要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终止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探索两国新的合作方式。这标志着两国经济关系正式步入“后ODA”时代。

从1979年至今天,日本对华援助走过了四十个年头,援助总额达3.65万亿日元。对此,有人心怀感激,中日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日本的帮助;有人认为理所应当,这些援助难以补偿日本帝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有人感怀两国老一辈政治家的政治默契,追忆两国间既有“情”又有“义”的黄金时代。

仅从务实层面来说,日本对华ODA是一种很成功的经济外交手段,切实帮助了中国,也为日本进驻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进入20世纪90代,日本开始调整对华ODA政策,援助金额大幅减少,并开始与政治问题挂钩。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对华ODA越来越“变味”,成为在对华谈判中要价和施压的筹码。在这个意义上,两国也需要迈向“后ODA”时代,寻求双向合作的新路径。

日本对华ODA (1996-2008年度)

资料来源:日本外務省編:《政府開発援助 (ODA) 白書》1998-2009年度版

日本对华无偿资金援助 (2008-2015年度)

资料来源:日本外務省編:《政府開発援助 (ODA) 白書 (2012年度版) 》、《日本の国際協力 (2016年版開発協力白書) 》

“后ODA”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应当是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多领域、多层次、跨区域的复合型关系。其中主要包含两国双边经贸关系、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第三方市场协调三个方面。这在本次安倍访华的事项上也有所体现。

目前,两国双边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合作基础,相互投资稳步上升,合作产业经历升级转型。据悉,两国政府将重启人民币与日元的“货币互换协议”,预计规模将达3兆日元(约合人民币1800亿元)。借由本次论坛,两国将在人工智能、交通物流、能源环境、金融支持、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达成务实合作。

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的强强联手无疑将推动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2010年3月生效的“10+3”多边化外汇储备库中,中国与日本分别出资384亿美元,为维持东亚地区货币稳定、抵抗金融风险能力做出了贡献。在已有基础上,借助眼下两国关系改善的东风,一度搁置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谈判也有望重启。

两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是本次两国首脑会谈的重点,也是下阶段中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第三方市场,中日两国之间是“传统援助大国”与“新兴援助国”的关系,中国在资金、成本、决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日本在技术和管理上占据优势,并在开拓和运营海外市场上更具经验。两国已签署《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并建立了对话与合作机制。接下来,两国政府要从中、日及第三国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制度层面为促进两国企业的海外合作提供保障。

安倍是务实主义者,因此不会放弃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红利。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切切实实需要协调与日本的关系。双方应把握机遇,加快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进程,为促进周边和域内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发挥更大作用。


安倍访华之务虚

安倍本次访华,利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是对华示好的务虚表现。无论是举行40周年招待会,还是高规格的接待礼遇,甚至包括租借大熊猫,两国的互动带有很多形式上的东西,两国人民也习惯于从形式上寻找蛛丝马迹。

除了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利益,两国关系的交往上也需要务虚来营造一种场和氛围,这部分似乎更能体现一国的政治艺术。中日两国同时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重视礼仪和典范。中国的传统哲学也讲究“阴”与“阳”、“虚”与“实”的结合。

抛开形式上的务虚表现,不免让人探索其内在的真实动机:安倍对华接近是为了对美打“中国牌”还是真心改善对华关系?是内生需求还是迫于外在压力?是走“政经分离”的老路还是由务实合作达到政治互信?

当前,世界面临单边主义挑战,国际规则和多边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中日在不同上受到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施压手段,被逼接受美国的贸易条件,两国经济发展遭遇共同的外部风险。这是安倍访华的一大背景。

战后,日本融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贸易立国实现了经济崛起。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加入世贸组织,深度参与世界分工成就了今天的经济奇迹。中日两国都是自由贸易体系的受惠者,因此也都坚定不易的捍卫自由贸易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借助本次访问,双方为彼此站台,以共同立场应对挑战,这是对美国的宣示,也是对世界宣示。

有鉴于此,不少分析人士对本次两国关系的改善持审慎的态度。中日两国的关系太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美国减缓对日压力,那么日本又将回归,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并且中日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很难走出“恶化—改善”的循环。因此,本次安倍访华无论态度上多么积极,形式上多么恢宏,成果上多么丰硕,仍难以触及根本。

的确,中日双边关系必须放在中、日、美三边关系中加以考虑。美日同盟是既定事实,是美日两国自家事务,中国无法干涉。对于中国而言,无论安倍访华的虚实真假各占几分,都有必要改善中美关系、发展对日关系,不使美日共同遏制中国,或是中日共同依赖美国。从自身这一端点出发,努力争取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三边关系,或许在此结构下,中日关系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需要两国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和解,抛开成见重新审视彼此,以更大的格局把控分歧。既要扩大实的利益,也要对虚的方面加以维护。在两国完全取得互信前,现阶段只能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行动、措施、机制的积累,牢固两国关系的基础。

中日渊源很长很长,长于国家被创造,长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纠葛,东方与西方的碰撞,陆权与海权的对峙都使中日关系极为复杂,也极为脆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小心“看护”。同作为后发国家,中日两国有着类似的经历和境遇,这种共性能否转化对彼此的理解,在正视过去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建设未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婷
安倍晋三 中日关系 中日合作 中日邦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