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若缘:不满意!《我的战争》问题出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9-18 16:15

镜若缘

镜若缘作者

心理学工作者,旅英学人

在近年中国电影商业化大潮下,很少有一部电影会像《我的战争》一样,在上映之前就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一方面,它是十五年来第一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内容的战争电影。在《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系列老影片已经成为经典的今天,《我的战争》作为首部运用新技术手段拍摄的抗美援朝电影,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期望——期望他能用更好的观影体验和视觉效果,向新一代国人展现半个世纪前那场光荣而悲壮的立国之战。

另一方面,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抗美援朝的主题本身就能刺痛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当《我的战争》的预告片放出时,更引起了很多“友邦惊诧”式的反对之声。

所以这部香港导演的作品,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或一部商业电影的范畴,无论是故事的构架、人物的刻画、反映的思想主题,还是历史的还原、军事题材的考据,无一不处在众多的关注之下,笔者也抱着很大的兴趣在上映的第一天观看了这部影片。

但在观影近两个小时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让人非常失望的电影。哪些地方处理失当?故事构架、人物刻画、历史还原和主题思想?不,是所有这些!而且全都弄得非常糟糕。《我的战争》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拍摄团队既不懂抗美援朝的历史,也不懂战争电影的拍摄。

《我的战争》的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剧情构造上

影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战斗连队和一个文工团之间的故事,在开头赫然写着故事改编自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说《团圆》。熟悉的人都知道,拍摄于60年代的经典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也是改编自《团圆》。

《英雄儿女》剧照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笔者发现导演并不想拍摄一部和《英雄儿女》一样,讲述战争背景下家与国之间、父亲与子女之间情感联系的电影,而变成了一个九连连长孙北川、文工团团长孟三夏、司号员张洛东三角恋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主线是孙北川带领的九连入朝作战,其主攻目标是一个代号537的美军师部,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入朝列车被伏击”、“固守山头阻敌撤退”、“小镇作战突出重围”以及最后的“总攻537”。

而配合孙北川及九连的是孟三夏带领的文工团,她们全程跟着九连参与战斗,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一个连队及一个文工团作战的缩影,反映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所经历的突击、防守、拉锯的全过程。

通过战争的大背景,描写基层人物命运起伏、事件经历和情感纠葛,这并没什么;相反,这种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的糅合创作,确实是很多优秀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然而《我的战争》的问题并不是在选材上,而是根本没有把一个故事条清理顺地处理好。整个的剧情发展、故事脉络极其生硬突兀,甚至莫名其妙。

在第一个场景“入朝列车被伏击”里,九连遭遇了美军空军和铁路线附近美军暗堡的伏击,伤亡惨重。

火车运兵一般只用在被己方牢牢掌握的区域,抗美援朝期间因为美军掌握制空权,为防止集结过程遭遇空袭,志愿军一般都是通过步行为主、车行为辅的方式分散进入战区,除非是紧靠鸭绿江边的区域才会有火车运兵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志愿军军列傻头傻脑直接冲向敌占区,还是一队美军“穿越”到中朝控制区的腹地,修建一个暗堡伏击运兵专列,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这次伏击来表现入朝第一战对志愿军的冲击,然而这种显然违背常理的设定只能让第一战打得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随后九连在经历了一场极其糟糕的阻击战后,开始了穿插任务。志愿军的穿插敌后作战一直是朝鲜战场上让“联合国军”闻风丧胆的战术,然而电影偏偏要选择“被包了饺子”来表现穿插。

一个连队穿插失误当然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孟三夏带领着一群赤手空拳的文工团女兵也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甚至比九连还早地进入了美军的伏击圈。穿插任务一般交给作战能力强悍的主力部队,那么这群连枪都没有的文工团女兵是怎么跑到主力部队前面去的?

九连和文工团被包围在小镇里后与美军交火,按照之前的剧情介绍,这是美军伏击了志愿军穿插部队,但是交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美军的包围圈,更像是是志愿军与美军仓促相遇交战,双方在夜里乱打,交战到一半,文工团的女兵又赤手空拳地要突围,在遭遇巨大伤亡后,这个场景结束……

看到这时,笔者已经完全不明白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全片只看到九连和文工团总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莫名其妙地相会,好像是导演为了让分属于九连和文工团的男女主角们碰面而强行拼接的剧情。


以至于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总攻537”里,本来是文工团设定的女主,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卫生队,前去救援男主。这把文工团和医疗队强行结合的设定,更反映出导演团队生搬硬凑剧情的尴尬。

影片除战争以外的另一条主线,是三角恋的感情线。孙北川带着九连战士在火车站台当着文工团女兵的面小解,和文工团团长孟三夏发生冲突又和解后,莫名其妙地爱上孟三夏;爱上之后不会表白,就借酒撒疯,再让司号员张洛东代写情书,张在代写情书的过程中也对孟三夏暗生情愫,在最后决战的炮火里,孙北川和张洛东还你一言我一语像过家家似的说着如何追孟三夏。

如同前面的场景设定一样,整个电影的感情戏份也充满了生搬硬凑的味道。孙、孟、张三人的感情缘何而起,又怎么发展完全没有交代,孙、孟二人的感情经历完全是过时偶像剧里霸道总裁偶遇出身低微女主用烂的桥段:你怎么讨厌我,我就怎么作给你看,然后你会喜欢上我。

不仅主线感情戏没有处理好,导演团队居然还加入了另外一个支线的感情戏,这段感情戏发生在文工团内一个出身极好的女兵和一个知识分子出生的男兵身上,似乎想通过这段感情来表现战火下那种超越阶级的感情。然而问题是,整个电影里留给这对次要情侣的恋爱戏份不超过1分钟,在笔者还没注意到这对情侣是否存在过时,这个女兵就死在美军枪下。留下了突然“觉悟”的男兵在最后配合孙北川奋勇杀敌。

纵观《我的战争》的整个剧情,脉络混乱不堪,情节生硬无比,似乎是导演团队为了表现他们认为的主题思想,而不停制造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偶遇、不可能出现的战斗,作战场景中志愿军的战斗就只是像打鸡血一样地开枪,感情戏里主角配角的关系全靠哭和死来支撑。

不仅如此,影片在拍摄表现上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女主孟三夏在战斗中失去右手,战斗结束后看着自己心爱的手风琴伤心不已,为了安慰自己而单手去教另一名女兵如何弹奏手风琴。这个桥段大概是想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年轻生命的摧残,但之前的叙述里,完全没有关于女主如何热爱弹奏手风琴的铺垫,这个单手教琴的桥段显得异常突兀。而类似的情况在整部电影里数不胜数。

《我的战争》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战争电影一直被诟病充满着空洞而过时的主旋律,主人公为了表达家国情感,表演生硬浮于表面,形象伟光正而不真实。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陈旧的、过于直白的表演艺术不能完全符合受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影视行业本该大刀阔斧改善表演手法,提升战争电影的演绎艺术,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把刀斧却直接落在了主人公所塑造的家国情怀形象上——为了表现“不落俗套”,解构家国情怀反而成了战争影片的一种主流表现手段。

何谓解构家国情怀?原本的主旋律战争电影被粗暴地认为是突出集体主义而抹杀个人主义人性的作品,这种表现手法是“不真实”的,那么为了和这种“过时”的表演手法一刀两断,只有解构原来电影里所注重的因素,突出原来电影所忽略的因素,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影片的重点从描写主人公家国情怀的伟光正,变成了突出主人公个人主义、个人功劳、个人情感,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电影,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符合观影群众口味的电影。

而在《我的战争》里,导演团队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发生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却成了主角展现所谓“真实”个人的小舞台。

主角孙北川被刻画成了一个行为粗俗、冲动莽撞、蛮横无理的志愿军连长形象,这种刻画就是对传统主旋律电影里主角“伟光正”形象的解构。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志愿军基层军官聪明睿智,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野蛮粗俗;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为了家国大义隐藏自己的儿女私情,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敢爱敢恨;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爱兵如子,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破口大骂像个兵油子;以前的影视作品里,他们服从上级指挥,如果这不真实,那么真实的应该是偷窃友军军械处处鸡贼……

导演团队似乎想通过这种粗暴的反向塑造来告诉观众,既然以前主旋律电影里的主角太伟光正,太不真实了,那么我们这个反过来的形象,一定是最真实的。整部电影都在不停地用这种反差,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孙北川,每一个角色都在被强行地套上这种反差,表现导演团队想要的“人性的真实感”。

严格来说,在战争电影里突破主角伟光正形象来展现一代军人的真实性格并没有什么问题,《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也是粗俗野蛮,《集结号》里的谷子地面对上级的抛弃也会怒火中烧,再远点《冰山上的来客》里主角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谈恋爱,这并不影响上面三部作品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一切对人物真实形象的刻画源于真实素材的积累和构建,而不是对之前形象简单粗暴的反转理解,一个志愿军基层军官可以在性格上野蛮粗俗,但是不可能在作战中像头野驴乱打乱撞,置战友兄弟的性命于不顾;一个志愿军基层军官可以在战地上遇到自己心爱之人,但是不可能把儿女私情每时每刻带入到战斗中去。

整部电影里,导演团队努力想要展现的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群像,无时无刻不在刻意描绘着个人主义和个人情节在整个电影中的地位,无论是配角们超越阶级的爱恋,还是主角勇猛的杀敌,都似乎想告诉观众,这样的抗美援朝才是真实的抗美援朝。然而,观众看到的,却是一群别扭到可笑的臆造群体。

《我的战争》的第三个问题,出现在战争历史还原上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关于军事的还原自然是重点。当然,战争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创作,从成本、观赏效果等很多方面考量,百分百还原真实战争本身是不可能的,很多已成为标杆的军事电影,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道具、历史上的错误。如果不影响电影的整体节奏和主线,而且只是军迷才会发现的专业性错误,那也无伤大雅。然而《我的战争》里出现的问题,显然不属于无伤大雅。

可能是由于这些年国内战争影片拍摄数量增长,有相当多新制或修复的战争电影道具可用,尤其是有优秀的抗美援朝电视剧《三八线》做参考,《我的战争》在道具还原上的错误并不突出。然而影片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描述,简直是对先烈的侮辱。

在全片主要描写的四个战斗场景里,无论是遭遇伏击,还是阻敌增援或主动出击,志愿军全部都是一种打了鸡血状态的冲锋射击,宛如抗日神剧一般。

在第二个作战场景“固守山头阻敌撤退”里,九连上百号人乌泱泱地围在一起,拿着轻武器向坦克扫射,如同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国军一样,完全没见过坦克,然后无脑地倾泻着子弹。

打不下坦克,上百号人又乌泱泱地撤退,撤退到一处后,所有人又乌泱泱地围在孙北川周围,听到孙北川打算炸山封路的命令后,又乌泱泱地散开,整个过程就看到孙北川一个人通过对全连喊话的方式指挥战斗,九连完全没有基本的组织架构,从头到尾都是一群人跑来跑去。

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总攻537”里,导演更是把志愿军密集排列起来,几乎是人挨着人地向美军火力点冲锋,虽然国内大部分战争电影都无法拍出志愿军特有的三三制阵型,但是这样密集的人海战术,真的仅仅是导演团队想更好地表现志愿军勇敢的作战吗?

在总攻537的战斗里,作为一连之长的孙北川,面对部队进攻受阻伤亡巨大,完全没有想起来组织有效的攻击,而是一边像兰博一样乱射,一边开始和司号员张洛东满嘴跑火车地谈论其如何追求孟三夏。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纵观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政治主官——连队指导员的影子,支部建在连上作为从三湾改编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军队的传统,在电影里被导演团队忘得一干二净,全部用来衬托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去了。

虽然用专业的军事眼光去考据一部战争电影多少是有些严苛,然而《我的战争》对志愿军战斗场景的刻画与描写,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层面错误,而是无知到令人发指,只有在完全不了解志愿军甚至丑化志愿军的影视作品里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作为十五年来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电影,《我的战争》承载的远远不仅是一部商业战争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它被寄予的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厚望。我们看着欧美战争大片成长起来,终于有机会看到自己国家拍摄的、描写半个世纪前共和国立国之战壮烈景象的影片。

所以在电影未上映之前,笔者就觉得,不应该对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苛求,毕竟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开端,这是打破一段尘封历史的起点,以后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然而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还是太令人失望了,或许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的身份,让他们并不能理解那场战争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只拍摄过小格局的恐怖片题材,而从没拍摄过战争类电影;更或许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团队只愿用自己臆想的历史,去勾勒出一副只会让他们自己感动的战争画面。

但无论有多少理由,《我的战争》怎么说都远远算不上一部合格的电影。它的不合格不是体现在拍摄的硬件上,而是在电影的内核上,一个靠解构家国情怀来突出所谓人性真实的战争电影,怎么可能表现出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呢?一个用打了鸡血的战斗场面来诉说战争残酷的战争电影,能得到的也只是廉价的感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抗美援朝 战争 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