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弗朗西斯:谁杀死了经济学?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2-15 07:31

约瑟夫·弗朗西斯

约瑟夫·弗朗西斯作者

独立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不可谓不热闹。君不见关于所有制、经济改革、经济政策的辩论此起彼伏,多少经济学泰斗在中国舆论场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前,观察者网也吸引了诸多学者加入了这场关于经济模式的辨析和对西方经济学的重新评估。然而,大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学讨论并非“环球同此凉热”,西方主流经济学期刊登载的正式辩论越来越少。不禁让人好奇——经济学家不再辩论,他们的时间都去哪了?】

曾几何时,经济学家们公开在学术期刊撰文批评彼此的作品。这景象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如下图所示,经济学家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争辩。数据选自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JSTOR。为了估算每年争论文章,我在最权威的五大经济学期刊中,搜索标题中含有“评”“答”“辩”等字眼的文章,通常这种字眼表示作者在针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论,或回复别人的评论。然后,我再用这个数字除以当年发表文章的总数,计算出学术辩论文章的比例。

由上图可见,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经济学界中辩论的热烈程度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然而在这段时期以后,这种讨论的频率出现了同样戏剧性的回落。在学术辩论的巅峰时期,即1968年,五大期刊上有22%的文章与各种辩论有关。到2013年,这个数字只剩下2%。

当年百家争鸣,如今万马齐喑,究竟是为什么?

那场大辩论的源头,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刚经历了大萧条带来的怀疑和苦闷,学术辩论喷薄而出。在激发思辨的过程中,凯恩斯居功至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鼓励学术争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北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袖保罗·斯威齐在这些期刊中撰文,为这场大辩论做出了贡献。

1970年以后,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构筑起学术霸权,百家争鸣的时代走向没落。凯恩斯主义凋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无法挤入主流期刊。罗伯特·波林可谓当今北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一人,五大期刊只刊登过一篇他六页长短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一股学术力量异军突起,挑战旧有的自由主义正统,当这股力量建立了新的自由主义正统后,学术辩论便再次日趋式微。在我看来,这基本上反映出经济学界的历史轨迹。

那么问题来了,就算经济学家们不再辩论,又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圆满回答他们应当提出的所有问题,那么缺少辩论也无所谓。然而,最近的情况告诉我们,经济学家在很多问题上都没能给出答案。

(本文原载于作者博客,标题为“The Rise and Fall of Debate in Economics”,观察者网杨晗轶/译)

责任编辑:李楚悦
经济史 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 经济衰退 经济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