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望红:这块屏幕固然先进,但是没有温度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2-15 09:55

雷望红

雷望红作者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雷望红】

12月12日,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再一次引爆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

文章描述了成都七中与中国贫困地区248所高中,通过课堂直播的形式共享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结果使得200多所学校的升学率大幅提升的故事,清晰地呈现了城乡学校之间不忍直视的教育差距,以及在参与直播之后发生的种种改变甚至奇迹。

不可否认,网校推广人意识到了贫困地区教育的部分问题所在,通过直播推动了某些改变,但却未彻底改变贫富地区教育差距的根源,同时还有摧毁贫困地区教育根基的可能。

城乡地区高中教育的真实差距何在?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牵动国人心弦的重要话题,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硬生生而鲜活的客观存在,任谁来描述都可以呈现出两类地区之间判若云泥之别。在高中阶段,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高考成绩即可分出差别,城市高中的清北人数、一本率、本科率等核心指标一般要远高于农村高中(包括以农村学生为主的县中),一些偏远地区的高中可能从未出过清华北大的学生,甚至连一本都考不上,而大都市的优质高中,不仅有规模可观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还有一批学生能够被国际知名高校录取,一本率达到90%以上。

城乡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最为显见的原因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家庭能力的差距以及学生基础的差距,三者之间实则相辅相成。城市学校因拥有便利的生活条件、相对丰厚的工资待遇等优势,能够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优秀的标准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广,知识更新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城市家长主要是城市中产,经济条件好,有个人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同时还有较高文化水平,简言之“有钱有闲有文化”,他们既能够自己指导子女教育,同时有经济条件购买市场教育。城市学生在学校自身发展和家长要求压力之下,加之充分的市场培训,其知识面广,基础相对较好。

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地区,生活不便,工作环境较差,难以组建或兼顾家庭,因此很多优秀教师不愿到偏远农村和山区县城教书,导致乡村学校一方面紧缺教师,另一方面缺乏优质教师。而农村学生的家庭多实行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学生父辈在外打工,学生祖辈在家种田兼顾照料孙辈,祖辈的文化水平低,无法指导学习,父辈文化水平也不高,同时没有时间指导教育孩子,因此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所依赖的核心主体是学校。由于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缺乏市场教育条件和社会教育环境,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知识面上要弱于城区学生。

城乡教育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城区学生的累积优势和乡村学生的累积劣势。然而,上述显见的差距可能是真实存在却又虚假的差距,即城乡学生在学校师资、家庭环境和既有基础上的差距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并非影响城乡教育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实际上在于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以及师生力量是否被彻底激活。

当前乡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结构的打破,教育结构包括教师结构、生源结构,以及师生互动形成的关系结构。

乡村教育结构的突破是从生源结构的打破开始的,由于城乡之间教育环境的差距,使得大量的学生向城市流动。学生流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流动,即学生因主客观原因跟随父母进城就读,比如父母务工或进城买房居住。另一种是人为流动,即城区学校在招生时突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将乡村优质生源吸纳到城区学校。

学生自然流动破坏了乡村学校生源的规模结构,学生人为流动则破坏了乡村学校生源的层次结构。规模结构的意义在于学生之间互动产生的信息传递功能,层次结构的意义则在于学生之间比较与竞争产生的比学赶帮的积极氛围。

四川内江农村“袖珍学校” ,一位老师守着3个娃。@视觉中国

一旦学生规模和层次被破坏以后,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教育效果会大大折扣,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大受影响。由于学生数量和优质学生减少,学校要出成绩,需要花费比城区教师多得多的努力,师生教学互动的成本上涨,从而使得教师自我探索和积极创新的兴趣下降,教师们就会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同时,师生之间基于教与学上的互动难度加大,互动密度减少,彼此之间的消极情绪传递很快就会化合为底层的悲戚与堕落,不仅是学生的堕落,还有教师的堕落,如此学校没了希望,学生也没了希望。

我曾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学校调研,发现发达地区的城乡教育资源已经趋近于均等化,乡村学校师生比要高于城区学校,师资力量的受教育水平均等,一些乡村学校中不乏市县优秀教师。然而,随之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优秀教师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热情与信心,不对教学与改变抱有哪怕一丁点儿希望。

同样,我也曾在最为艰苦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乡村学校发现“奇迹”,尽管城乡教育存在明显差距,但由于交通闭塞,学生外出读书不便,考虑到高昂的成本,优质生源留下,师生们一齐努力突破贫穷的限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当然,更多的乡村学校面临着城市学校的生源竞争,乡村生源大量流失,乡村学校在竞争中“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城乡教育的差距,是由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所造成的,城市学校优越的环境将乡村学生尤其是优质学生吸纳走,使得乡村学校发展的完整结构被打破,乡村学校就会始终处于难以翻身的洼地,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的自我放弃与学生的自我矮化,他们的潜能成为被浪费的资源。

一块屏幕到底改变了什么?

成都七中那块神奇的屏幕,其神奇之处在于改变了乡村学校的教育场域,或者说上述提及的三重结构,即师资结构、生源结构和师生互动的关系机构,这些结构的改变并非真实的改变,而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但是却发挥着实在的作用,是乡村学校的学生“情感起了变化”,是结构场域的力量发挥了作用。下面具体来讲课堂直播改变了什么。


一是高水平教师与高水平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认知体系。高水平的远程教育课程对于信息闭塞的乡村学生而言,打破了他们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新鲜的知识、新颖的方法、创新的思维和评价的层次,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眼界,使得他们跳出了“井底”,看到了外面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这种刺激的意义就在于会创造无限可能。

二是通过共享优质学校教师改变了师资结构和师生关系结构。直播教师是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播教师的出现,一方面给乡村学校的教师施加了压力,使得他们被迫反思和主动进步,在强者面前,更多的人是使自己变成强者,而非轻易示弱,乡村教师在直播中既做学生也做老师,从中能够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为乡村学生新增了指导教师,分为线上指导和线下指导,线上教师面向成千上万的学生讲授课程,主要起标准化知识传递的作用,线下教师针对本班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起个性化辅导的作用,知识传输渠道的增加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改变了学生与本校本班教师的关系,新增了跨校师生关系。

三是通过跨校的学生比较激活乡村学生的进取心和潜在能量。在乡村学校,由于学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大,最优秀的学生因缺乏竞争参照对象,因此丧失进步的动力。直播将200多所学校的学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班级,将所有学生放置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比较,学生们之间有了新的参照对象,尤其是每个学校的优秀学生受到了刺激之后,就会树立学习标杆和竞争对手,不断地自我鞭策与奋发图强,从而实现一个个突破。当一所学校内部最顶尖的学生取得进步之后,就会带动次优学生的学习冲动,继而带动普通学生的学习冲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一旦学生被激活,整个学校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死气沉沉的学校就活了。

这块“屏幕”所带来的变化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在于它所创造的“奇迹”,即让一些看似缺乏希望的学校重新焕发生机。意料之中在于学生本身是可以通过某种力量激活的,学生生来平等,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关键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一旦一种有效的力量介入,沉寂已久的力量就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美国电影《为人师表》中所讲述的教师拿着菜刀将近400个混混送进哈佛耶鲁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这种难以想象的能量。

远程直播为何不宜推广?

然而,我们不能迷信“屏幕”的力量,直播只是作为乡村教育发生变化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积极作用在于将学生的能量激发起来,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竞争中来,展现出良好的学习风貌。直播作为催化剂本身同样附带“副作用”。

直播的出现,一是弱化了乡村学校教师的作用和权威,线下教师从主体作用下降到辅助作用,高水平的线上教师具有绝对权威,线下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可能会弱化,从而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密度和深度。线上教师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当学生出现困惑,还是得求助于本班教师,如果缺乏信任,被破坏的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展。

二是直播的高水平课程和万人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受众之间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高水平课堂指向的是精英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普通学生难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进度,那么大量的学生在高强度的生拉硬拽之下就可能会自我放弃,这些学生在空间隔离的情况下不能获得适合自己进度的教育。即使有反馈渠道,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诉求,一个老师能够满足所有诉求?

三是将起点不同、差距巨大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进行比较,积极的结果是促使落后者奋发图强,但也可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就是在落后发现巨大差距难以弥补后,自甘堕落,自我放弃,听天由命,甚至怨天尤人,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更是对学生希望的扼杀与前途的毁灭。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屏幕”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暗藏着陷阱。

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深度的互动,在互动中建立知识信心,延展知识维度与深度,互动包括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尽管远程教育扩大了互动的场域,但是这种互动本身的深度降低,缺乏情境性的比较,使得区域性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疏离,一旦学生在扩大化的教育场域中无法获得成长的动力时,学校场域也不再能够给予其动力。因此,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将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激活,让他们围绕一个目标去燃烧和奋斗。

直播只是其中一种催化剂,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一种可能,我们既要防范催化剂的副作用,也要寻找更多的催化剂和更多的可能,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被激活。当前,乡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防范学生的人为流失,保持乡村学校的生源结构;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乡村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用,提高教师资源效率,不断推进教师水平,提升他们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能力;

再次是要保持或重建学生竞争平台,通过合理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焕发他们的奋斗活力。

最后才是从技术上着手,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一言以蔽之,乡村教育改变的关键在于人潜在力量的激活而非技术的展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婷
教育资源 农村教育 教育改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