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三国时代咋实现八百破十万?探秘历史上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2018-04-20 10:11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研究所作者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

“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相信对三国有了解的人都是印象深刻。此战,张辽创下了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传说(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那么张辽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是孙权太弱鸡,还是张辽太神勇?到底怎么从冷兵器作战角度分析和解读1VS100还打赢了的情况呢?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魏和孙吴在合肥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孙权率军十万围攻曹操方的合肥城,结果被张辽、李典、乐进率数千兵力击退。这也是《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故事的原型。

其实,合肥之战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吴军围城,曹军主将张辽遵照曹操的指示,趁吴军主力还没有全部到达,率800精兵击败吴军中军主力,遏制住吴军攻势。第二阶段是吴军攻城不克,军中还暴发了疫病,故而10天后撤兵,张辽于逍遥津再次突袭吴军中军,差点擒获孙权。合肥战役遂告结束。尽管《三国志》对此战的记录极为有限,通过仔细搜稽对比,仍能发现一些历史真相。

首先,张辽是当时著名的骑兵指挥官。当年他在吕布手下的时候就是骑都尉。白马之战中,曾跟关羽一起突袭颜良所部。在北征乌丸之时,他又是骑兵先锋指挥官,率军突击,阵斩乌丸单于蹋顿。这里也可以看出张辽这个人特别擅长打骑兵突袭,玩斩首行动。

其次,曹操击败蹋顿后,非常重视发展骑兵力量,“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民中国,……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传》)。

最后,作战时张辽的部队直接冲击到孙权附近,并连斩二将。孙权被打得措手不及。大将徐盛赶来掩护,竟被曹军击伤,连手中长矛都丢不知哪里去了。孙权后退到一座高冢上,张辽气势逼人,呼喝孙权下来决战。吴军被打蒙了,除了以长戟自守,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场激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吴军以优势兵力,居然无法围住张辽,任其来去自如。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

显然,根据记载,此战张辽所部冲击力和机动性极强,而且吴军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要躲在高地上才安全,之后还围不住张辽。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确认,张辽所率领的800精锐是骑兵,这会才让缺乏与骑兵作战经验的吴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

三国时虽然没有成熟的马镫,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高马鞍,这种装具可以保证骑士稳定地骑马作战。而且骑兵对步兵的战略优势,即使在马镫出现前,也是十分明显的。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六韬》,对车兵、骑兵、步兵的战斗力对比进行过量化分析:“一车当步卒四十人,一骑当步卒四人,一车当六骑。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虽然只是个大概,也让我们从数量级层面看到了步骑兵的巨大差距。

当然,仅靠骑兵不等于能打得那么漂亮。如前所说,张辽习惯打突袭、玩斩首。他的战术直觉应该极其敏锐,总能抓住直击吴军要害的战机。比如第一次突袭,可以说是趁吴军不备。而第二次突袭,吴军肯定有了针对性准备,这就要靠指挥了。

一般来说,战场上要遵循穷寇勿追的原则,但张辽活用了这个原则,有效地利用逍遥津的地势,先拆断桥板,然后乘孙权殿军兵少,率军突袭,再次把孙权的中军打得慌乱不堪。吴大将徐盛、宋谦都被打得各自逃命。如果不是潘璋拦回逃兵,甘宁、凌统各以亲军捍御,孙权怕是要被张辽活捉了。

影视剧中的孙权形象

当然,张辽打得那么漂亮,也得多亏孙权方照应。首先,东吴诸将分部统兵的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应对敌军突袭,特别是骑兵突袭。由于孙氏以客军入主三吴等历史渊源,吴军一直持续沿用着诸将分部领兵的制度。诸大将都有自己的部兵,部兵的来源,一是长期作战中自己培养出来的正规军,二是属户僮仆选择的预备士兵。由于长年征战需要倚重诸大将,孙吴并没有改变这种制度,相反,还时不时地赐诸将以兵户作为奖赏。

比如,周瑜、鲁肃所统之兵均数千人,鲁肃在荆州与关羽对峙时,麾下士众竟增至万余人。其余诸将,如吕蒙、徐盛、甘宁、凌统、陈武、蒋钦、贺齐等,所统兵力多少不等,大概在数百至三千人不等。合肥之战爆发时,诸将仍是各统其兵、分营部署。

所以,当张辽率军突袭至孙权的中军时,东吴兵力仍处于分散状态。从兵力对比上来说,并非10万对800这么悬殊,而极有可能是800骑兵对数千步兵。在第一次遭遇战中,吴军诸将只有徐盛、贺齐二人有出战记录,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张辽速战速退后,吴军诸将还没反应过来。

而逍遥津的第二次突击,曹、孙两军的兵力对比甚至已发生逆转。据《三国志·吴书十·甘宁传》载:(孙权)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曹军合肥守军共7000人,出城追击的兵力至少不下半数,那么大概在3000至5000左右。甘宁、凌统随身兵力皆只数百,吕蒙、蒋钦的兵力不详其数,但从实际作战的场面看,徐、宋二将的士卒被打得溃退,吴军在数量上绝不会占优势。所以《三国志》所说“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并不是吹牛,而是真实战场记录。

其次,孙权喜欢亲自上前线的习惯,帮了张辽大忙。毕竟想斩首,得先能等到敌人露出脑袋。

影视剧中的孙权形象

孙坚、孙策父子都是锐于决战、轻于犯险的猛将,这个传统也延续到孙权身上。不管是射虎还是作战,孙权都习惯于直薄一线。

吴军主力到达合肥城下后,孙权的指挥位置过于靠前,处于曹军的突击范围内。而张辽的策略正是靠突击吴军主帅打击其士气,所以他迅速出城突击,初步达成了战术效果。此战后,吴将贺齐尖锐地指出:“至尊人主,常当持重,愿以此为终身诫!”(《三国志·吴书十五·贺齐传》)。

第二次突袭,大概吴军正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曹军兵少不敢来追,故而在撤军的次序上犯了错误,孙权作为三军之帅,竟然敢于在曹军视界范围内最后撤兵。这就给了张辽机会。之后,孙权吸取了教训,此后虽然仍然喜欢率军亲征,但再也没有发生被敌军冲至麾下这种的尴尬事件。

第三,吴军营垒的防御功能有限,无法有效阻挡张辽的冲击。不喜欢巩固防守设施是吴军早期的通病,在孙权身上,这个作死的毛病更是明显。早在孙策未死时,孙权奉命征讨六县山贼(指越地的山民),对设置“围落”的事情满不在乎,结果山贼突袭而至,若不是猛将周泰舍死保护,孙权当时便被杀死。

总之,合肥之战,张辽能创造传说,主要还是自己能打和对手配合,总给他玩骑兵突袭和斩首的机会。当然,正是吃了合肥的亏,吴军也长了记性。此后与曹军对阵,在防守上绝不敢大意。后来曹操率军出濡须攻吴,双方复战于合肥城下,吴军“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三国志·吴书九·吕蒙传》),终于改变了阵地战总是被突防的作死传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三国志 历史 战争 铁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