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湾地方选举| 国民党李明贤:至少在两岸关系上,国民党没有民进党那么善变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22 08:45

李明贤

李明贤作者

2018年国民党台北市内湖南港区“市议员”候选人

2018台湾地方选举将拉开帷幕,除却蓝绿阵营代表人物的表演外,不少新生代“候选人”脱颖而出,引发了各界关注。本文采访对象李明贤便是国民党青壮世代的代表。有着十多年近距离接触台湾政治人物经验的他,此次将参与到内湖-南港选区“议员”的选举中。本文为观察者网“选举新势力”系列报道第五篇。

在国民党最低谷的时候,我愿意跳进去

李明贤:大家好,我是李明贤。此前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发言人,兼任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在进入政党服务系统之前是担任媒体工作,有15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在台湾重要的平面媒体《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工作。2015年年底,我成为 “总统”选举的发言人,后来就担任竞选阵营的幕僚,成为了国民党文传会 “副主委”兼发言人,直到现在。这次将投入内湖-南港“议员”的选举。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参加此次选举?

李明贤:我之前担任了15年媒体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常常接触所谓的政治人物。媒体其实距离政治舞台最近,算是观众席的第一排。你坐在最近的距离去长久观察这些台面上政治人物的表演之后,有时候会觉得他们表现得并不好,也会想等我有一天站上舞台的时候,会不会表演得跟他们一样,或表演得更好?我心里会觉得,如果我站上去的话,我会表演得比他更好。这种期许让我决定投入这次选举。

我过去几年经常参与电视评论工作,成了我们台湾所谓的名嘴,有基本的知名度之后,也参与公共事务,有这个心服务大家,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参选进入公共领域。在台湾,除非你考试进入公共部门,或者参加选举接受民意的洗礼,取得选票,你才能变为人民的代言人。过去三年,我是替国民党发声代言,所以说是国民党的发言人。现在希望有机会担任人民的发言人,替人民代言。

观察者网:您是在2015年年底至2016年大选之前加入国民党的吗?

李明贤:不是,之前我就是国民党员了。

观察者网:那您为什么会在国民党气势比较弱的时候加入国民党?可能很多人在那个时候都会选择去帮民进党选举,您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李明贤:第一,我很早就加入国民党,认同国民党的政治理念。国民党至少它的立场是一贯的,譬如说在两岸政策上,它一贯主张两岸要和解,多交流、多沟通。国民党的政策是不会用骗的,像民进党,甚至时代力量是用骗的,一会儿讲东,一会儿讲西。

第二,2015年国民党是在最谷底,但我愿意跳进去。记得2015年,我是10月中旬离开《中国时报》,那时候最后一份工作是政治组采访副主任,薪水是8万5千块新台币,一个月还要再写几篇大小社论,加起来一个月的薪水超过10万块。但我进来到文传会接任发言人,一个月只剩6万块,瞬间减薪,可我就是愿意,至少党部给你一个学习、历练的机会。即使是国民党最艰困的时候,但那是一个机会。国民党那时候是触底了,可是我觉得现在慢慢地国民党已经开始反弹了,对我自己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

柯文哲可以说内湖的交通没救了,但我们不行

观察者网:接下来请您谈一谈参选选区的一些特征,比如产业分布、人口结构、蓝绿板块分布等等。

李明贤:我参选的是台北市的内湖南港选区,台北市总共有12个行政区,每两个行政区划分为一个选区,我这边传统上叫第二选区内湖南港。这个选区有近40万人口,算是一个很大的选区,内湖区也是台北市第三大人口行政区。

内湖有科学园区,南港有南港软体园区,虽然传统上是台北市比较边陲的地方,但在马英九担任市长时期,这里一直在做市政建设,使得台北的轴心东延到这个片区,慢慢地信义区连接内湖、南港。所以,这里整个发展起来了。

我记得我刚搬过来住的时候是2007年,那时候文湖线还在兴建,2007年通车了之后,整个内湖人口暴增起来。但到柯文哲担任市长的时候,内湖和南港的交通就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虽说是传统社区,但有很多要在内科园、南软园区上班的人,等于内湖就是大台北的一个缩影。

席次的话,内湖南港总共要选9席,过去国民党是4席、民进党4席,亲民党1席,就维持了4席、4席、1席的比例,传统上内湖南港的选票结构,绿的稍微比蓝的少一些,蓝的选票大概比泛绿多将近一两万票,虽然是蓝大于绿,可是并不显著,所以蓝绿的席次大概就维持在4:4:1,亲民党传统上算是泛蓝,所以也可以是5:4。这一次我们当然提名5席,目标就是5席全上。

台北市行政区划

观察者网:接下来请您谈一谈您未来主要关心哪些领域的市政议题?

李明贤:我比较关心的是交通问题,现在柯文哲在解决内湖的交通时被媒体逼问,逼急的时候,他说内湖的交通没救了!他可以讲没救了,可是我们住在内湖的人不能讲没救了。

未来内湖要盖东环线,还有一个“民生—汐止线”的延长,以解决内湖的交通问题,但这些都还没有经过环境评估、可行性评估。我们可行性评估是要经过“行政院”进行,兴建之后还要编列预算,整个施工期可能要超过十年,施工期间的交通问题怎么解决?还有,内湖当初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整个内科园跟南软园区,所以交通如何去做处理,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也有去做民调,内湖、南港的民众最关心的,第一个是交通问题,第二个就是幼儿的托育政策。

我在跑选区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家庭,五六岁的孩子照理要念中班、大班衔接小学,但很多孩子是奶奶自己在带,等于说他没有办法去念幼稚园。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公立托儿所太少了,而且内湖公托的中签率是全台北市最低的。所以,未来如何解决公托的问题、幼儿教育的问题,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那第三个就是老人照顾的部分,因为我们都是上班族,那你家里面的老人怎么办?这部分我们也有调研。

观察者网:接下来请您谈谈您的家人对您参选是否支持,有没有一些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的?

李明贤:我太太也是媒体人,她在“中时电子报”上班,对于我从媒体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我太太一开始是有疑虑的。

政治人物基本都是早上5点就出门,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一开始我在跑行程的时候,会喝酒,常常应酬到很晚才回家,有时候醉醺醺的,我老婆很反对,甚至说,“你这样跑行程,考虑到家里面没有,不然你这样子,就离婚好了”,经过这样一段说服过程,我就想自己戒酒,跑行程一定要重视家人的存在。其实,家人是你最重要的支撑,你没有家人,其他都是假的,我太太现在愿意陪我跑行程,所以变成说家人愿意支撑你。

我觉得说你争取别人的支持,你要先争取家人的支持,某种程度跟跑新闻有点像,譬如说,我们写新闻是这样,你的新闻,你要先说服自己,然后你才能说服你的读者,那我们去争取选票的过程中,你无法说服你的家人去支持你,你怎么去说服别人支持你。至少我太太一开始是没有那么赞成,可是现在是全力支持我,所以说我太太是在背后带着我、推动我的一股无形的力量。

李明贤与太太上街拜票

观察者网:之前观察您,感觉您现在跟以前比,好像整个身材更好了一点,您专门是为了选举而去运动,还是在选举的过程中逐渐瘦下来了呢?

李明贤:我变很黑了吧,因为我现在常常要出去外面跑,台湾的选举就是站在路口,跟大家挥手啊、打招呼啊,所以变很黑了。我现在去录节目的时候,妆都要特别涂白一点。

运动也有进行,前年,我大概82公斤,现在瘦到70公斤,控制在71公斤左右,跑行程的时候,下班回去还是要运动,我固定一天大概跑三公里到五公里。

观察者网:您每天主要的行程是什么?

李明贤:你看这是今天的行程,一共十七个行程。大家出游,你要去送车,你要跟里民打招呼,直接面对面地接触,早上送车就六场,然后一场告别是七点半,再一场佛教仪式是九点,然后还有资源回收、跳蚤市场、小组长受赠……等于至少五点要起来,我今天闹钟是定4点50,然后到晚上最后一场,可是我助理又临时给我加了一场,九点半的……

在选举过程中,这种行程算是比较典型的。竞选到比较激烈的时候,会有变化。譬如说,像端午节、中秋节或中元普渡,一天的行程可能四十场到五十场。

观察者网:我们也知道选举需要很多的经费,请问您是如何解决的?

李明贤:选举一定需要花钱,大家也都知道我之前是国民党的发言人兼文传会“主委”,其实职位算很高啦。有一次,吴敦义主席问我说,“唉,你准备选举哦”,我说“对”,他问我说提名了没有,我说已经提名了。

然后我以为他要给我赞助经费,我在等待他关爱的眼神,结果他接下来只讲了一句话,加油!我大失所望,主席什么赞助都没有!就诚如你所说的,在民进党推动所谓的转型正义,清算党产之后,我们所有的党产完全不能动,等于充公了。我们政治人物要选举,都要靠募款,募款就是你要跟“监察院”设立竞选账户,希望大家捐款。

对个人来讲,一般就是赞助个几千块,那我就靠一点一滴群众募资,不过还是蛮艰困的,虽然相较于其他新人,可能我们稍微有点知名度,可是比起我们现任的“议员”,知名度还是不够,又缺资源,所以很辛苦,要更努力。

观察者网:您有没有一个大概的规划,比如说大概要花多少钱?

李明贤:因为我是新人,第一次打选战,老实讲我没有概念,我只知道要花一些钱,人事费,还有一些的办公室开销,譬如说你现在看到的办公室也是要租金的,我也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打这场选战,我一开始在打选战的时候已经跟银行先借了一百万,所以就靠这些,最后如果能选上,就慢慢还。

唯有国民党执政,两岸交流才更容易

观察者网:您之前有没有去过大陆,有没有什么印象?

李明贤:我采访的时候常常去大陆,大陆的主要城市我都去过,我跟宋楚瑜到过长沙,跟连战到过上海、北京,不过都比较早,在2008年、2009年之前。

比较特别的体验是2008年在上海看磁悬浮列车,它的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很快,转弯还不会头晕,蛮厉害的,我特别在磁悬浮列车跑到400公里的时候拍了个照,那时候觉得大陆进步蛮快的,我好几年没去,最近的资讯都是从媒体上得知。最近我还看到说大陆贵州用无人机做宅急便,还有云端消费,整个线上支付已经超越台湾很多啦,所以有机会还是会去看看。

观察者网:您作为台北人,怎么看待台北-上海双城论坛这种模式?

李明贤:我其实算是半个台北人,之前住屏东,我是念完书之后在台北工作。双城论坛是在郝龙斌市长任内一手建立起来的,这有助于双方了解、互助,是有利的,但只有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才会在大方向上愿意推动整个交流,其他城市的交流才有办法去推动,否则,当民进党不愿意推动两岸交流的时候,你如何去对等?如何去推动城市交流?

我觉得不光只是双城模式,姐妹市、对口市,也都是可以啊,民进党这次在党内初选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市长“候选人”也提出高雄对厦门要比照双城论坛,一提出来马上就被围剿,让他民调掉下来,而且民进党还把两岸交流污名化,所以要在民进党执政之下扩大双城交流的模式,我觉得不容易,唯有国民党执政之后,推动未来的城市交流才会更容易,至少国民党有“九二共识”的大架构。

观察者网:还有大陆推出的31项惠台措施,您在访问选民过程中,有没有看到一些反映?

李明贤:我觉得一般民众对惠台31项措施还不够了解。因为一般人只在乎他生活过得有没有比较好,31条惠台措施可能在两岸交流中参与得很深的人会有帮助。

譬如说像我的很多亲戚,有一些是在上海工作,我老婆的大伯在上海的徐汇区住了很久。还有,我们的台商、未来想去大陆发展的人,比照国民待遇这些,对他们可能会有吸引力。

可是,我接触的基层选民,他们对这个讨论度并不高,譬如说在台北,老人家关心的就是敬老津贴,一般基层民众他就关心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低薪问题,如何买房的问题,有一些人连31项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你跟他讲准国民待遇,他们可能还比较容易了解,否则你把它统称31项,他就认为说,“唉,你这是统战啊”,这样框架化之后,你就不容易讲下去了。

两岸之间的交流,当善意被“政治化”之后就不容易推进,譬如说国民党执政的时候要签订“服贸协定”,我们那时候“经济部”官员对外说法叫WTO plus,比WTO更好,但一般民众完全听不懂啊,他就认为说政府“卖台”,一出来就帽子扣上去,在选举上就等于是扣分。所以,如何让民众可以更实际地去接触惠台政策,这很重要,不是只透过媒体宣告31项惠台措施宣布了,就没了,实际上民众想问的是“对我有什么好处”,他们会很直觉地有这种反应。

民进党执政之后,骂我们的人变少了

观察者网:作为国民党青壮世代“候选人”,您能不能谈谈对目前国民党世代交替问题的看法,很多大陆媒体和学者也非常担忧国民党在台湾的生存问题。

李明贤:在2016之前,民进党打一些口号叫“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很多人看到我,一直在骂我,甚至连我父母都问候进去了。

在2015年底的时候,基本是走到哪里被骂到哪里,“你国民党,你国民党”,我们就变成是万恶的国民党,那时候民怨氛围就是这样。后来国民党真的选输了,输到我们的“国会”席次只剩35席,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台湾真的有变得更好吗?

没有啊,所以那些当初骂我的人,现在看到我就不骂了,为什么?因为民进党执政两年,没有变得更好。台湾是一个民主选举体制嘛,你执政了,就是给你舞台,表现不好就下来休息,国民党现在下来休息了。舞台交给民进党,你表现得好,舞台都是你的,你表现不好,抱歉,你就下来,舞台换给别人,所以我觉得国民党不会倒。

我现在出去得到的鼓励很多,甚至有人摇下车窗鼓励我,民众还是期待一个强而有力的在野党去作监督,国民党扮演在野党之后,给出强而有力的监督,未来民众会肯定你,给你机会再重新登上舞台,所以国民党只要做好自己,不见得说没有机会重新跃上舞台。

至于你讲的人才断层、世代交替,过去确实有,在马英九执政之后,人才流动确实出现问题,可是慢慢在变,你看我们“立法院”很多新生代在起来。2016年败选之后,大家不是形容国民党推入加护病房吗,现在已经走出医院了,我们是在做复健,再给一两年我们身体健康之后,多赢几个席次,2020年我们就可以跟民进党一样健康地比赛。

观察者网:好,那我们接下来再问几个跟这次台北市长选举有关的问题,此前柯文哲因为“两岸一家亲”道歉风波,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您在跑基层的过程中有没有认为就是因为这个风波导致选民的一些变化?

李明贤:过去陈水扁执政的时候也讲过类似“两岸一家人”的概念,对民进党的支持者来说,“两岸一家亲”听起来更刺耳。

对国民党来讲就是“九二共识”,两岸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我们的概念,我走到基层,也有人在骂,第一个骂柯文哲最多的是老人年金、敬老津贴领不到了,第二个就是两岸政策,骂他反复无常。

两岸政策,蓝绿各有主张。可是你只要一个政策坚持到底,人家就会有认同、支持,可是你今天主张这个,明天主张那个,跟政客一样,今天一个面具,明天又一个面具,大家就会觉得你不诚实。我觉得政治人物要与民众诚实互动。

媒体报道柯文哲道歉风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吴立群
台湾 台湾政客 台湾年轻人 台湾选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