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如何看待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中,上博的第101件展品是二维码?

来源:知乎

2017-07-20 16:42

李志超

李志超作者

Sellics中国区经理,互联网从业者

【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BBC联合制作了介绍大英博物馆的100件/组藏品的广播节目,名为“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广受欢迎。2014年起,由广播节目转化而来的同名展览先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亮相,各站展品略有差异,而第101件则截然不同。上海博物馆是这个世界巡展的第九站,“第101件展品”是一张二维码。为什么上博选择了二维码来担当这样一个角色呢?】

这个二维码是由展览中的100件展品的图像组成的。图/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神的位置

在很久以前,人类社会最核心的位置是留给神的。

我们顺着展品的顺序往下看。

王南的这本《万神殿堂》,着重提到了罗马万神殿的穹顶。穹顶的空洞雨天会漏雨进来,晴天会射入一道光线。

关于空间实际的意义众说纷纭,作者给出的理解是:这个最中心的位置,是留给人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是留给神的位置。

配合以前很多的教堂和城市规划来看,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最中心的位置都是留给神的。

人的位置

随即过渡到追求人性化的过程,从文艺复兴到科技以人为本,最核心的位置让给了人们自己。

在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里,也有一个类似的,用来感受自然的天井。但这不是一个神殿,是确实有人生活的民宅。

而且这个中间开敞的天井是连接楼上卧室和楼下卫生间的唯一通道,下雨天必须打着伞去上厕所。而且室内全部的采光也都来自于这个天井。

对此安藤忠雄也在自传里特别感谢这家住户,并感谢他们能够理解这个理念。这是一种人对自然的感知,对晴霜雨雪春夏秋冬的感觉,对人生活本身的敏感。

从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思潮产生以来,建筑和工业设计开始凸显人性。就像纽约的中心花园一样,人类社会的核心位置开始让位给人。

机器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二维码席卷而来,配合微信的友好支持,用户的便利切实提升了不少。

但在也就在这样不知不觉间,我们开始把最显著的位置拱手让给机器。

以前精美的广告设计也让位给了这种粗糙朴实的杂点。

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人类行动中最醒目的位置却不是给人看的,人眼完全没办法从这种黑白分明的网格图案中获取任何信息量,只有通过机器的眼睛,经过硬件及显示屏的编译显示,才可以认识其中的内容。

这相当于把人类的一部分视觉功能让给了机器。

科幻小说一个普遍的恐惧就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但是显然目前的历史进程是人类把自己的地位拱手让给了机器。

不禁想到,以后还会有多少人类的位置让给机器?多少人类的功能让给机器?

空的位置

下一个占据人类社会核心位置的会是谁?

谁都不会,因为已经没有位置存在的意义了。

二维码是个过渡时期的解码器。将神占据的位置和人占据的位置二维化,占用了二维的视觉空间,简化人们的“输入”和“搜索”操作,但并不能做到智能接受按需推送。它只是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高过电池发展技术的过渡期中,起到转接作用的解码器而已。

举个例子,想象一个从古至今的广场,最早的时候是一个祭祀台,人们每年固定的祭日聚集到一起求神问天预测天气。后来有了日冕和望远镜,通过工具就可以自己分析气候。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已经不需要每个广场自己准备工具了,人们走到这里,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到由中央气象站发来的天气预报。那么再后来呢?连广场都不需要了,人人自己都可以“直接”接受天气通知了。

注意这里说的“直接”,因为接下来就要说到“解码器”的重要作用。

解码器的位置

二维码是个过渡时期的解码器。这个过渡是解码器从机器身上转移到人身上的时期,二维码就是其中一个人类改造自身环境,以适应机器视觉的例子(用黑白点)。

在以前,都是机器把自己“解体”,分离出“解码器”(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计算机语言)来“解码”人类的“思想”输入和输出。

穿戴设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改变”自己,通过原本属于自己的“解码器”(眼镜、手表、服装、鞋帽、人类的语言)来“解码”云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比如键盘。

键盘作为最典型的解码器,我们可以看到从电脑时代到移动时代到智能时代,键盘作为主要语言输入解码器的演化。

键盘被发明初期,就是非常典型的机器解码器,连现在键位布局都还是按照机器的习惯来的(为了降低人工输入速度避免打字机卡字)。

它的变化也能看出输入系统解码器的变化特点:

· 实体键盘时代延续到了手机上的时候,直到iPhone革新触屏之前,全键盘的效率要比九宫格高得多。

· 虚拟键盘初期,先是按需出现,按照人类的需求直觉,需要输入的时候,我们直觉需要出现键盘了,它就会出现。还可以随时变化布局一定程度上适应人类,比如不同的语言键盘。

· 智能键盘,包括划线输入单词、表情键盘、中文九宫格,六宫格等等,这时已经不再单纯是人类适应机器的习惯(即布局)了,而是人类凭借直觉划线、选择、操作,机器来解释这些操作并反馈内容。

· 机器逐渐学会对自然语言的识别,机器学习、适应甚至是预测人类的直觉。

· 语音助手——起码在语音助手初期,解码器已经从机器转移到人身上了,比如你需要记住启动语音助手的语句。虽然在不久的将来,助手可以更智能地聊天和识别自然语言,但无可否认的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人类需要说出机器“能听懂”的命令。

这种解码器从机器到人身上的过渡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现在看来,智能眼镜和键盘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么未来的智能隐形眼镜呢?智能眼球呢?

所以前面那句应该更强烈一点,也就是说,人类在“解体”自身的器官或者就是自身,并把它们变成“解码器”,眼,手,口(Siri),鼻。

二维码就是智能眼镜的一个前期替代品。影响智能眼镜普及的是机器学习的识图能力,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摆脱黑白点的困扰,环境又可以恢复古典式的优美。但是,请注意,这是因为解码器已经换到人的身上,智能眼镜和二维码有本质的区别,它将可以主动智能识别,接受按需定向推送等更强大的主动功能。

现在是二维码还需要用到手机摄像头,可以想见的未来,随着AR技术的成熟,眼镜技术的成熟,戴上眼镜后自动识别二维码是很轻松的,再然后呢,如果有一天出现智能隐形眼镜呢?能识别二维码的智能眼球呢?现在的广告还会是现在的样子么?或者NFC近场通讯发展更快些,智能穿戴设备会比你更快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比如异味报警,自动驾驶类似的靠近报警等等。这些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类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这就是下面提到的,解码器的另一条路径,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的位置

解码器其实是双向的,前面提到的键盘二维码仅仅是人类如何解码自己的信息输入给机器。而真正决定过渡完成的,是反馈系统,也就是人类如何解码自己来接受机器的反馈。

这几年最火爆的虚拟现实VR,AR之类的,都是属于视觉,听觉和感知系统的进步。这些年比较吸引眼球,但这只是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模拟人类体验从电影时代开始就一直在进步:环绕立体声,IMAX大屏幕等等。

真正的反馈系统解码器的转移在于之前说的电池技术,隐形眼镜、车窗贴膜(碟中谍4)、智能耳廓等等。这个变革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近是一直在进步,也能很快达到比较自然比较理想的反馈效果;远是电池技术是过于底层的技术,这个革命的影响远远不止科技层面,什么时候能突破很难说。

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智能设备现在已经在一步步降低人类对反馈的敏感,比如空调病,就是前智能时代,人类失去一部分对自然的敏感后,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典型反应。未来会更加普遍的常见于其他更多器官。

或者请你试试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出自己的名字。不需要多漂亮,只需要做到横平竖直。如果你觉得很难做到握笔,已经非常习惯键盘那种按压式输入,那说明输入系统对反馈的影响已经在你身上出现了。

最后回到二维码,这是科技的进程,无人能阻挡和逼它倒退,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空调房走出来,从手机里抬起头,去运动肌肉,去感受自然,保持对环境的敏感。

(本文由作者根据知乎回答及其他文章整理提供,已获得作者授权)

责任编辑:韩京霏
艺术 以艺术之名 上海博物馆 二维码 设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