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飞:看完《敦刻尔克》,我想起《鬼子来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04 09:44

梁鹏飞

梁鹏飞作者

影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鹏飞】

周星驰还在TVB各种剧组跑龙套的时候,郁郁不得志,但他经常琢磨怎么才能演好戏。在《射雕》中,有一个出场就被梅超风杀死的镜头。当时周星驰给副导演说“可不可以用手挡一下九阴白骨爪,第二掌再死?”结果被骂浪费时间。

在后来那部带自传性质的《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对这段旧事依然耿耿于怀。在扮演那个本该出场就被女主一枪毙命的神父时,想给自己加戏,怎么死也死不了,被莫文蔚饰演的女主角痛斥为不专业的龙套,浪费大家的时间金钱。其实就是在影射往事。

《喜剧之王》周星驰神父片段 (图截自电影)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关心一个故事的主角,而没有人关心那些出场就挂掉的“死跑龙套的”。龙套就该有龙套的觉悟。知乎有个问题很有趣,问的是“电影、游戏里被主角随手干掉的守卫、保镖、小弟,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

我们看过很多故事,故事的主角都是那么神奇。因为没有神奇的经历,他不会成为主角。我们总是膜拜这些具有传奇经历的英雄,我们在看金庸小说的时候,我们刚刚看过的《战狼2》中,大概都会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视角,去经历去冒险。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很心酸。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会出现在一个故事里,很有可能只不过是那个被“主角随手干掉的龙套”而已。

故事总归只会是故事,现实其实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所以,在谈到《敦刻尔克》的时候,我首先要对诺兰表示敬意。因为他这次用心拍了一个属于我们平常人的故事。

《敦刻尔克》找到了战争题材电影新的切入点

世界电影史上,有太多的军事题材电影,大多数主角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就是具有传奇经历的英雄,比如去年刚刚公映的《血战钢锯岭》,主角就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平民英雄。

诺兰在谈及为何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时,提及他曾采访一个二战老兵,这个老兵说:“在真正的战争中,你并不知道这次行动有什么意义,你只是尽全力杀敌,幸存,到了最后,时常是输是赢都不清楚。”

诺兰为这番话触动,因此想拍摄一部以士兵为主角的电影,用来还原这种真实的混乱和未知的恐惧。

《敦刻尔克》官方剧照,时刻处于死亡威胁的士兵神情麻木(图/豆瓣)

所以,《敦刻尔克》被很多人认为不像是一部战争片,倒像是一部惊悚片。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

或许,这才是战争对普通士兵的真实感受。

战争有很多种角度去看待,战争有很多个细节,很多个侧面,战争并不总是和国家民族、荣誉荣耀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有的时候战争带来的就只有恐惧。

诺兰的这部新片让我想起了姜文的《鬼子来了》。

当然,我无意比较两者孰优孰劣,也不想评价二者在电影史上的地位。

我只是觉得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打破了传统战争题材电影的固有思维,试图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战争。

《鬼子来了》改编于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其主题在我看来,就是想表达战争大环境下如何努力活下去的那种本能。

《敦刻尔克》也无非是讲述士兵拼命求生的故事。当然二者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

诺兰拍电影向来以善于营造悬念感著称,这次他也没丢掉老本行。为了刻画这种求生的不易,电影从开篇就一直在渲染那种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整部电影德军基本就没有正面出现过,对这部电影里的士兵而言,敌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敌军就是恐惧来源本身。

诺兰想要刻意营造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再配上汉斯季默极富感染力的配乐,整部电影始终笼罩在一种紧张的节奏之中,以至于带点惊悚片的气质。

《敦刻尔克》官方剧照,始终处于恐惧之中的士兵(图/豆瓣)

整个影片的节奏、配乐、画面,很好地表现出了诺兰想要的效果。就这部电影的技术层面来说,达到了诺兰一向的高水准。

在故事推进方面,诺兰也试图拍出一些新意。毕竟敦刻尔克的结局大家早就知道了,如果你不能找出一点新鲜的讲述技巧,很难吸引观众去看一个早已剧透的故事。

剧情有三条线,分别是海滩上逃亡的士兵,去救回士兵的民船,以及去敦刻尔克上空进行掩护的空军编队。三条线的时间线分别是一个星期、一天和一个小时,齐头并进,非线性叙事,最后三条线中的人物情节在结尾交织在一起。用以表达所有人都在努力帮助士兵逃离敦刻尔克海滩的主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看过电影的人应该不能理解基本剧情。

诺兰向来喜欢用这些技巧来营造那种悬念感,之前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片我们已经见识过多次。

《敦刻尔克》官方剧照,空军和民船的最终相遇在一开始就有所暗示(图/豆瓣)

《敦刻尔克》的缺陷同样明显

上面谈到了《敦刻尔克》的一些优秀之处,但它的缺陷和不足也同样明显。

首先,前面说了,《敦刻尔克》的意图是通过部分士兵代表来展现陷落绝境的几十万英法联军的恐惧。虽然选取了海陆空三条线的典型人物,但没有全景展现出真实历史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参与空战的自始至终只有3架飞机编队;前来救援子弟兵的父老乡亲船只也只有十几艘;在海滩上等待回家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个纵队。电影中的将军说“丘吉尔希望撤出3万人”,最终撤回了30万人,我看电影里面出现的士兵也就300人。

《敦刻尔克》官方剧照,在海滩上等待上船的士兵有点稀稀拉拉(图/豆瓣)

虽然我们知道这是拍电影,但诺兰这部新片好歹烧掉了1亿美元,按说成本并不低,呈现的战争场面却实在让人难以满意。

并非说电影全篇都要展现那种千军万马的景象,但整部电影连一次大场面都没有,这种小家子格局,如何让人感受到真实历史中那场大撤退的惊心动魄?

老实说,在我看到将军因为见到家乡父老的小船来接士兵回家,而热泪盈眶的时候,我是觉得有点讽刺的。就这么几条船,用不着将军大人如此感动。

说白了,影片的感染力明显就不够了啊。

此其一。

第二,既然整部影片都是从普通士兵的角度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恐惧,我认为在这些士兵到达英国土地,影片就该结束了。后面士兵坐上火车,通过朗读一段报纸上丘吉尔给敦刻尔克大撤退定性的讲话,这些场景多少有点画蛇添足。

诺兰大概是想通过这位士兵的迷茫,来反衬他们不顾一切逃亡的伟大之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想活下去的本能,造就了二战史上的一个经典瞬间。

但我还是觉得这段有点多余。它有点想强行把电影主题升华的意思。就像我们小学写作文时,在街上捡到1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结尾总要提炼一下这个行为的意义。

我们经常看到国产片被讽刺太主旋律,结尾非要搞个光明尾巴,展现崇高伟大。

原来好莱坞,原来诺兰大神也是这么拍的嘛。

当然,诺兰是英国人,他长了个英国屁股,自然要给自己的祖国“吹嘘吹嘘”。

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整部电影的“屁股”太偏向英国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英法联军面对绝境共同创造的奇迹。法国军队在这个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并不低,为了掩护30万人撤出,数万法国军队殊死抵抗,生还者尽数被俘。

但在这部影片中,法国人的作用很少被体现。出场的法国士兵不是在哀求英军将领在船上留点位置,就是扒了战死英军士兵的衣服,试图浑水摸鱼上船跑路,就没几个正面形象。

反过来,展现将士英勇形象的,是弹尽油绝的空军士兵被俘,是英军将军自愿留下去“帮助法国人”。

影片开头在简易工事后抵抗敌军,是法国士兵难得的正面形象(图/豆瓣)

据说很多法国人对这部电影非常愤怒。难怪它在北美取得1.7亿美元票房,在英国也拿下创纪录的6000万美元,但法国人却很不待见。

影片在国内上映,首周末取下近2亿人民币票房,和上周的《星际特工》成绩相仿,下周《小蜘蛛》即将来临。诺兰这部新片票房应该会远低于之前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一个长了英国屁股的导演,毕竟不可能照顾所有人的情绪。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在70多年后,再次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更深刻得理解了这句话。

而电影,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胜利者的一种工具。《敦刻尔克》虽然在展现战争题材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新意,但也就是如此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二战 电影 英国 中国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