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皓明:是什么让儿童性侵犯罪在英国愈演愈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1-26 09:03

蔺皓明

蔺皓明作者

英国伦敦大学政治思想史硕士研究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蔺皓明

近日《泰晤士报》爆出,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存在大量包括恋童癖视频在内的有关虐待儿童的广告、视频。近年来,英国儿童性侵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个隐藏在英国社会之中的暗疮正在被逐渐揭开,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开始关注这一恶性社会事件。根据《卫报》报道,平等和人权委员会(EHRC)正在资助一项针对英国教育大臣贾斯汀·格林宁的法律指控,声称格林宁没能保证儿童免受性骚扰、性虐待等性侵事件的侵害。

为何在过去几十年,英国政府、社会相关部门都没有对频发的儿童性侵事件采取全面的、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以遏制日益上升的犯罪率?

是因为英国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罗瑟勒姆性侵案(注:1997年至2013年间发生在英国南约克郡罗瑟勒姆的多宗未成年少女性侵案,受害人多达1400人)在21世纪的初期就引起了英国社会的热切讨论,在2002年罗瑟勒姆对该性侵案已有调查,最后却无疾而终。2015年,英国警方发起代号为“灭火行动”的调查。

在此次调查行动中,警方披露共锁定1433名嫌疑人,这是英国警方第一次公布如此庞大的儿童性侵案的数据。虽然英国政府宣称将重拳出击整治儿童性侵犯罪案件,但时隔2年后,英国的儿童性侵犯罪案件反而愈演愈烈。究竟是什么让英国的儿童性侵案件不断上升?又是什么让英国政府的整治措施显得如此疲软无力?

罗瑟勒姆案件中,有三分之一的案件居然是在相关部门官员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泰晤士报》报道,在对英国前首相爱德华·西斯的公开指控中,威尔特郡警察直接忽略了儿童性侵专家提出的爱德华曾性侵儿童这一关键性指控。让自身就是犯罪案件实施者的政府官员参与打击儿童性侵案件,结果可想而知。这反映了英国政府部门的腐败与监管体制的严重缺失,这一点在前段时间英国政坛爆出的性丑闻事件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英国已故前首相 爱德华·西斯

还有一些政府官员虽然没有参与实施犯罪,但是对犯罪采取不作为甚至是包庇的行为。这种包庇现象在犯罪人员是神职人员的情况下,尤其突出。2013年调查显示,至少有2名英国国教会教士被发现在1970-1980年代曾长期性侵未成年人,然而长时间内教会在得到举报之后都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考虑到所谓的宗教权威性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和教会都不会轻易对神职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纵容神职人员的犯罪行为。一直宣称保护人权的西方社会,面对“宗教神圣性”与真正的人权保护之间抉择的时候,显然并没有站在人权这一边。

再者,由于文化差异,英国舆论对于性话题的容忍度比较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一些潜在的犯罪分子受到视频的鼓动,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模拟犯罪过程以寻求内心的快感,从而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风险。

如果社会环境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概率,那么英国的学校为什么不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

由多家机构组成的牛津郡保护儿童委员会(OSCB)在2013年曾发布一项历时一年多的调查。调查显示,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常常被儿童保护者视为“问题少年”,一切的后果都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问题,因此学校和社会机构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这正如平等和人权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黎贝卡·西森拉斯所言,我们已经惊恐而又沮丧地听闻,性虐待已经在英国的各个部门、行业与领域中蔓延开来,从哈维·韦恩斯坦到威斯敏斯特会议。

如果人们真的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么也应该关切发生在校园内的同类事件。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即使受到侵害往往也不具备将受侵害过程完整叙述的能力,对犯罪分子来说极易下手。而对于受害者的家长,很多因为担心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压力选择沉默,也不给予孩子及时的心理指导。学校和家长的消极态度助长了儿童性侵犯罪,同时导致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社会的排斥与抵触,造成人格的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儿童性侵的犯罪者中,社会知名人士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以2015年的“灭火行动”为例,1433名涉案人员中就有261人为英国社会的知名人士,包括政客、电视明星、体育名将。同时在此次指控中,学校、医院、甚至收容所、宗教场所等公共机构都与此有关。相对于成人性侵,实施儿童性侵对于注重“安全性”的知名人士来说降低了他们受到舆论指责和犯罪处罚的风险。

已故的BBC主持人萨维尔,生前利用其明星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性侵数百名人,事发时约百分之八十的受害者都未成年。然而直到萨维尔去世,这些案件才被曝光并开始彻查。此外,2015年英国一男子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1982年遭议员彼得·莫里森诱奸,事发时受害人仅14岁。

BBC主播 吉米·萨维尔

在儿童性侵案增长的背后,英国多元文化主义下的种族问题也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臭名昭著的罗瑟勒姆性侵案中,犯罪者大多数为巴基斯坦裔男子。虽然有不少受害者向警方或者社会机构求助,地方当局却因为实施者是少数族裔,害怕被指责种族歧视而不愿继续跟进调查。现如今,英国社会的儿童性侵案件中少数族裔犯罪分子仍然占据绝大多数。

英国社会一直大力提倡与保护种族平等,强调多元文化和谐共处。这一宣言时至今日已经进入一个畸形的发展阶段,凡是与种族歧视挂钩的问题所有人都避之不及。事实上,种族平等应当是对所有的种族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给予少数族裔更多的宽容与更高的容忍度,因为这样必然会产生逆向的种族歧视,加剧英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导致英国社会秩序的混乱。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福利型国家,理应有社会保障机构和相关慈善组织来保障儿童的安全。然而,根据日前英国媒体报道,一个宣称为孤儿和贫苦孩子提供“有爱之家”的慈善组织,其工作人员在1949-1989长达40年的时间里涉嫌儿童性侵(1989年其儿童设施关闭)。在面对苏格兰虐待儿童组织的调查时,该组织却声称这40年内所有讨论儿童虐待问题的战后高级管理会议的处罚书和纪要都已丢失。作为社会福利型国家,慈善组织等社会儿童福利机构却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无法提供,处在监管的盲区,任由机构工作人员操控,不免让人质疑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服务群体究竟是谁。

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法律可以说是最后的保护屏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在英国,儿童性侵犯罪很多都没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那是因为长期以来,英国的法律对成人性侵犯罪更加重视,而对于儿童性侵并没有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再加上很多属于熟人作案,家长选择隐忍,致使很大一部分犯罪分子都逃脱了法律制裁。英国习惯法的法律体系导致法官在审判有关儿童性侵案件的过程中会遇到法理法条缺失的问题。而审判者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前文提到的种族歧视问题),往往会选择一个温和的解决方法,不去触及法律的增改问题,使得对于儿童性侵的量刑处罚在英国法律规定中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从而间接助长了儿童性侵犯罪。

英国日益上升的儿童性侵犯罪率折射出了英国政府、福利、法律、道德体系等多方面的弊端,英国必须直面严峻的现实,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增强社会福利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监管,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教育,遏制犯罪增长趋势。

(作者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英国 虐童 性侵 猥亵儿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怎么不去华为、比亚迪看看?耶伦还是缺少点勇气”

波音再现“吹哨人”

他喊话美政界:中国在看着,还不展示“决心”

“耶伦对华新表态,堪称全球保护主义灾难”

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