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宣传海报引争议 马伯庸辛辣点评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4-09-16 21:19

由许鞍华执导的电影《黄金时代》即将于10月1日国庆档上映,昨日(9月15日)片方发布一组“态度”版海报,推出“自由体”。这种“自由体”的标准句式为 “想……,就……,这是……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全套8张海报选择了8个主要角色和他们的“理想”,尽情颂扬影片描绘的“自由”。著名作家、段子手马伯庸在微博对这一营销形式给予评价:“如何只用两行字来杀死一部电影?照这么做就行了。反正我是不打算去看了……”

电影《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田原,丁嘉丽,王千源,沙溢,祖峰,张译,冯雷,袁文康,陈月末,王紫逸,张嘉译,王景春,杨雪等众多明星参演。片长178分钟,近3小时,堪称鸿篇巨制。影片以民国时代为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人生及爱情经历为线索拍摄。

片方宣传文案这样写道:“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制片人覃宏说:“《黄金时代》的目的想告诉今天所有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选择爱情、自由实现梦想,自由批评……不要怕困难和现实,现实不过是纸老虎,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而对于宣传海报,片方的宣传文案则描述为:“一张张鲜活坚毅的面孔、一句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话语,展现出片中角色那种自由自在、无惧一切的态度,也呼应了‘一切都是自由的’的电影主题。”

那么,萧红是何许人也?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萧红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下面,请欣赏电影海报:

 

“一切都是自由的”,从目前的影片宣传看,该片的主要内容大概如下:

 

观察者网提醒,剧透危险!

第一个小时

中间一个小时

后面一个小时

想怎样,就怎样,民国范儿,倍儿爽!

(观察者网综合新浪微博及网络资料)

责任编辑:赵岳行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