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里根经济学”欺骗了美国,有人还想用它来救中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05 09:15

刘戈

刘戈作者

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改变美国的时刻》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听戈(tinggeliuge),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供给侧改革”突然成了经济领域的热词。

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

供给侧改革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到“供给侧”几个字,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供给学派”,有点经济学常识又有点年纪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里根经济学”。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里根将“供给学派”理论活学活用,创造了“里根经济学”,通过减税、取消政府管制、抑制通货膨胀、减少社会福利等大刀阔斧的改革,迎来了美国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是酱子吗?

里根说过:就目前的经济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气势磅礴,让总是受政府冷落的市场派经济学家倍感开心,所以他们也当然希望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里根经济学”的中国山寨版,而这套放之四海皆准的供给派经济学理论一定会迅速救中国经济于水火。

是酱子吗?

对年轻一代来说,里根和他的时代已经过于遥远,这回因为“供给侧改革”我们又想起了他老人家,那就趁势把他老人家抬出来扒一扒。

里根经济学:从“巨大的压抑”开始

“失业率在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执政的第一年只有3.5%,从此以后就一直在上升,1982年2月的最新统计数字已经达到8.8%。新住宅的开工数量在1972年达到237万套的顶点,目前的开工数量仅为100万套,企业倒闭数量正在急剧上升。股票市场看来还在毫无进展的上下波动,但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处于一种长期的悄无声息的崩盘之中,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已经从1965年的2624点跌到现在的不足800点。”

1982年的春天,《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巨大的压抑”的长文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经济:此时罗纳德•里根上任已经一年多,在他的“里根经济学”实施一年后,美国经济不但没有走出滞涨的泥潭,看起来反而进一步向崩溃的泥潭下滑。在此之前,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经济的自身结构性矛盾和石油危机的雪上加霜,美国陷入了自二战之后的首次大规模衰退,更为棘手的是,这次经济衰退具有和以往经济危机完全不同的特征,被称为“滞涨”,也就是企业关门、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这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以前资本主义世界每隔几年都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但经济衰退总是伴随着通货紧缩。

198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选民抛弃了看上去已经无计可施的“老实人”吉米•卡特,选择了来自好莱坞的前著名演员罗纳德•里根。里根在1980年的选战中不但击败了时任总统吉米•卡特,同时共和党在那年选举中也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位,为里根上台后大张旗鼓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毫无疑问,里根是美国历史上长得最帅的总统,但大多数人没有想到,在他的两届八年任期结束之后,他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干的最漂亮的总统之一。他的两大业绩:一是搞垮了老对手苏联,二是搞活了深陷泥潭的美国经济。1989年他在发表告别演说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比上任之初大幅度下降。

这位著名的二流演员的祖辈来自于爱尔兰,小镇上长大的里根在17岁的时候进入伊利诺伊州的尤里卡学院主修经济学和社会学,毕业后曾担任了5年的体育节目播音员。1937年,凭着相貌堂堂的仪表,里根闯荡好莱坞,在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开始了演员的生涯。二战期间曾应征入伍,退役后重返好莱坞。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演过50部影片,在演艺圈里十分有人缘,但一直没有挤进一流明星的行列。

里根早年就加入了民主党,曾经是一位长时间支持罗斯福新政的民主党人。1962年,他改换门厅投奔共和党,并在1966年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历史上,那些中途改变自己政治观点或者价值观的人,往往更加相信自己新选择的正确性,更加不遗余力的践行自己的新信仰,里根就是这样。

成为一名光荣的共和党人之后,里根变成了一个最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在上世纪60年代争取人权、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中,身为加州州长的里根曾经多次派警察进入校园镇压学生。登上总统宝座之后,里根开始在经济政策上全面“复辟”,改变了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并公开宣称他治理经济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供应学派。在就职演讲中他表示:“就目前的经济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为了表达其与罗斯福新政的决裂,他命人把白宫会议室里杜鲁门总统的雕像搬走,换上了柯立芝的。

第一把斧:减税

共和党出生的卡尔文•柯立芝,1920年大选时作为沃伦•哈定的竞选伙伴成功当选第29任美国副总统。1923年,哈定在任内病逝,柯立芝递补为总统。1924年大选连任成功,一直到1929年卸任。在其任期内,美国经济一片兴旺,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执政的核心理念是减税和政府无为而治。柯立芝时代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减弱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力度,一位传记作者描述柯立芝政府“小的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里根信奉柯立芝的执政思路,但毕竟时代不同,他需要更严谨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用来说服议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而供应学派的理论恰好是最合里根心思的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

供应派经济学是个啥东东?

供应学派的创始人拉发曾经在一块餐巾上画出了著名的“拉发曲线”:

如果税率是零,那么政府的收入是零;但如果政府的税率是百分百,人们不想从事任何工作,政府的收入也是零。

按照拉发曲线,随着税率的提高,起初政府的税收会增加,但税率超过一定限度后,税收收入会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减少。拉发认为税率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高税率降低了税后工资,改变了劳动对闲暇的相对价格,促使他们更愿意用闲暇替代劳动,从而降低了劳动积极性。此外高税率降低了税后的投资收益水平,会使企业减少在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使个人减少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资,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另外高税率还挫伤人们的储蓄积极性,导致资本外流。因此,只有适当降低税率,才能重振经济。而在当时,企业主和中产阶级的确被高额的税率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里根主打降税的招牌,而且还有理论支撑,自然得到了社会上下的普遍欢迎。为了给民主党人控制的国会施加压力,里根运用自己杰出的口才在黄金时间发表电视演说,鼓动人们给各自选区的议员写信或打电话,表达减税的心愿。果然,国会给予了高度的配合,顺利通过了里根大刀阔斧的减税计划。

第二把斧:放松政府管制

里根经济改革的第二板斧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不断加强,出台了很多管制经济的法案。里根对政府管制深恶痛绝,上任当天,就签署法令,立即解除了全国的汽油价格管制,结果并没有像当年的政策制定者以为的那样带来大乱子,加油站外排了多年的长队,很快就消失了,人们平静的接受了取消管制带来的油价上涨。《剑桥美国经济史》这样记录到:

“放松管制作为缩减联邦政府作用的一部分,是罗纳德•里根竞选纲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81年,里根的班子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着手处理环境保护和核能、消费品和职业卫生安全、农业、广播电视以及金融服务中的管制。当选后不久,里根任命的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戴维斯•托克曼就要求取消更多政府管制,以恢复经济信心。里根冻结了所有悬而未决的管制条例,消减了管制预算,并任命副总统乔治•布什为放松管制特别工作组主席。”

第三把斧:收紧银根

里根的第三板斧是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采用了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大,而不是其他五花八门的理由。为了解决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以大幅提高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

减税、减少管制、收紧银根,里根的三板斧下去的效果怎么样呢?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尽管联邦储备委员会有力的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紧缩货币政策,过度的通货膨胀以及相关企业的夭亡还是发生了。因此,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失败,而且现在已经到了彻底的建设性的改革我们国家的经济和货币管理的时候了。”一位经济学家在当时声称:“美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场不断加深的扩大的经济衰退的阵痛之中,它可能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糟的一次经济暴跌,造成这种不断累积的衰退的主要原因正是美联储过去一年时间所采取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纽约时报》的长文对“里根经济学”迫不及待的进行了全盘否定,市场上呼吁放松银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此时,里根展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出色定力,市场的糟糕表现和反对者的呼声没有影响里根根除积弊的决心,他继续一意孤行的推行既定的改革。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从1983年年初开始,经济出现了戏剧性的复苏。

美国经济复苏是“里根经济学”的功劳吗?

里根上台后对美国经济开出了“供应学派”的药方,减税、放松管制和紧缩银根三管齐下,已经重病缠身的美国经济又遭到一记重拳,一时间嘘声四起。但作为一名保守主义的政治家,里根和他同时代的撒切尔夫人一样,在政治主张上决不妥协,面对来自国会中反对党、媒体和公众的反对、质疑以及嘲笑,里根绝不后退半步。

在里根上台后不久后的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大量的航空管制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问题发起了罢工,里根毫不手软的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这个不同以往的下马威让社会各界领教了里根的铁腕。

经历了近两年的经济衰退之后,从1983年年初,美国经济开始爬出泥潭,全面复苏。到1983年底GDP全年综合增长了6.5%,全年共增加350万个就业岗位,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明显减低,从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底的5.1%。经济的全面复苏让笼罩在美国上空的阴云一吹而散,对里根经济学将信将疑的人们全面接受了这位来自好莱坞的二流演员。在竞选连任的选举中,里根以压倒性胜利击败了来自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赢得50个州里的49个州,可怜的蒙代尔只获得了他老家明尼苏达州一个州的选举人票,制造了一个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少有的选举人票的悬殊比。

到1988年里根卸任时,美国经济早已走出滞涨的泥潭,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8年的任期结束后,里根被评价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然而历史像油画,只有站在远一点的距离才能看的更加清晰和完整。

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怀疑里根经济学和美国经济走出滞涨泥潭、走向全面复苏的正相关关系是不是同时也是因果关系,人们怀疑到底是减税、减少管制、紧缩银根这三板斧造就了经济繁荣还是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

里根想做的实际上是终结罗斯福新政,将美国拉回到曾经的“镀金时代”。在那样的日子里,政府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守夜人”,维持在很小的规模之内,更不会为经济运行设置太多的规则,更不应该直接的人为扩大需求、通过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总之,市场会解决一切。

美国经济真的是像里根宣称的那样,是依靠市场的内生动力赢得经济复苏的大好局面的吗?很多人认为,里根所宣称的和其执行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8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恰好正是里根所厌恶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又一次成功试验,只不过和罗斯福不同的是,巨额的资金不是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民生福利,而是投向了军备竞赛,是联邦政府的超大规模预算赤字拉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

1981年,里根上任不久,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里根政府提出的税法改革方案。方案要求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共减少个人所得税23%。1986年10月23日,里根又签署了修正税法,即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再一次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不同阶层税率都有下降。根据测算,七年内每个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约增加600—900美元。但在批评者看来,里根的大规模减税政策是一种“劫贫济富”的行为,除了制造出更大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像供应学派的理论所预见的那样最终带来税收的大量增加。事实上,里根一方面减税,但同时没有减少哪怕是一项的政府开支,同时急剧扩张了军费开支,结果是财政赤字激增。艾伦•布林克利在其巨著《美国史》中评论道:

“里根上任时曾经许诺在四年任期内平衡财政预算,但预算赤字最后却达到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他在八年任期中积累的国债规模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国债的总和。1980年以前,美国最高财政赤字是660亿美元,而整个80年代年度赤字一直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国债累积从1980年的9070亿美元上升到1991年的3.5万亿美元。”从上台到卸任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发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同时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减税的同时,里根全力加入到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之中,军事开支大增。巨额的财政支出使其第一个任期内创造了累计高达6002亿美元的赤字,这个数字超过1933-1980年间美国历届总统任内赤字总和。军备竞赛的结果是铁幕之后的前苏联被彻底拖垮,所以,不少人认为“里根经济学”赢得的是冷战,而不是经济成就。“他的办法是频频在电视上与公众见面,频率并不见得比前任更高,但效果远远比前任好,他以超凡的口才将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自己提出的改革议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艾伦•布里克林这样评价道。

放松管制是“里根经济学”的另一大法宝,做为缩减联邦政府作用的一部分,这是罗纳德•里根竞选纲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除了消减政府的繁文缛节以及一些对经济发展尤其不利的有关卫生和安全方面的管制外,里根政府并没有一个如何改变管制或者替代管制的全面计划,仅仅成功实施了两个放开管制的法案——1984年灾难性的《嘉恩圣杰尔曼银行法》和《有线电视法》。与普遍宣称的情况相反的是,其他所有放松管制的立法其实是在卡特时代颁布或者酝酿的,《20世纪剑桥美国经济史》不留情面的否定了里根有关放松管制的雄心壮志。

六七十年代,是美国政府管制的高峰,管制机构的从业人数从1970年的2.8万人增加到1979年的8.1万人,有人估计,在1980年时单是执行当时美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就需要每年耗费12亿个小时的工作量。所以,里根在就职仪式上一句“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才是问题本身”赢得了满堂喝彩。但根据《20世纪剑桥美国经济史》记载:

在里根的第二个任期内,联邦管制人员人数又增加到了10.7万人,而预算也增加了18%,其中预算增加最多的是环境保护、银行和融资方面的管制。

虽然人们对“里根经济学”的效用褒贬不一,但没有人否认里根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政治家来说,他所宣扬的政治主张比起具体落实结果更重要,里根深知工商利益集团和官僚阶层的利益都是不能触动的,而重振大国威风是美国上下共同的愿望,里根做到了。

里根经济学:对中国管用吗?

回到当下的中国,“里根经济学”有着比美国更多的支持者,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和缩紧银根也就自然成为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但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研究“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和执行之间的不同,也许就不会那么轻率的开出这样的药方了。

实际上由于中美税收体制的巨大不同,美国的减税和中国的减税完全是两码事。美国的税制主要是直接税,个人所得税占据了税收的大部分份额,减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中产阶级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而在中国,税收的主体是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成为刺激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对富人的财富,由于现有税收制度的缺陷,只能征到很少的税。中国一方面需要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减税,同时更加迫切的是完善对富裕阶层的征税办法,让直接税制逐渐取代间接税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税制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简单的减税。

说到政府管制,中国最主要的管制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审批制度,这些审批制度在美国几乎从来没有存在过。里根的减少政府管制的施政主张之所以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是因为众多的管制法案实际上是规范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在当下的中国,在众多领域需要的是对市场真正能够进行规范的有效法案,也就是说,将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的管制方式过度到通过法律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制和引导才是当务之急。同时更应该看到,现实的中国和1980年代的美国完全没有可比性,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差距水平来看,中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顶多相当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用美国80年代的药方治疗当下的中国经济,就如同用伟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完全不对症,更何况里根自己给美国的药方也是说好的是降压药,最后用的是兴奋剂。

责任编辑:小婷
中国经济 里根 供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