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国经济放缓| 卢锋:本轮调整中国有什么好牌?(中)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08 10:15
【编者按:陈平教授学友圈,关于王建及黄益平两位学者观点的争议仍在继续,北大国发院教授卢锋如约赐稿观察者网,对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症状做出长文分析。卢锋的原文共2.2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昨天我们发布了上篇,卢锋教授从历史纵深角度出发,将此次经济放缓的前后8年(2008-2015),与改革开放30年来历次经济调整相比,分析了此次经济放缓与国际大背景息息相关,因而调整更难。
本文为中篇,主要分析本轮经济调整,我们还存在哪些有利条件:其中就包括就业稳定。这一话题颇具争议,一个月前媒体曾报道,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论坛称,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王建也对此有不同意见。王建认为,因为就业有滞后效应,当前就业没有问题只不过问题还没有暴露而已。
那么,中国就业究竟有没有问题?我们看下卢锋的分析。】
卢锋:劳动力市场没有供大于求
本轮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一是从内部环境看,调整期就业形势至今较为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维持较快增长。二是从外部关系看,调整过程伴随进口价格回落,我国贸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三是从区域关系看,中西部地区较快增长“弯道追赶”,有利于我国形成区域比较平衡的发展态势。全面观察认识双重调整阶段经济困难与有利条件,是评估选择适当应对政策的前提。
劳动力市场显然没有供大于求
虽然近年宏观经济经历深度调整,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居民收入与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快进展,社会政策托底作用显著提升;调整期主要民生指标表现较好,为宏调政策保持定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进双重调整提供有利条件。
需关注的是,今年秋粮上市前后国内粮价较大幅下跌,新一轮粮食市场周期调整,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有待观察,不过估计应不会根本逆转上述就业形势特点。
与世纪之交经济下行调整伴随下岗失业压力剧增的严峻形势不同,与1989年前后调整期,宏观经济与相关政策变化导致农民工大规模回流不同,近年无论从失业人数还是新增城镇就业指标来看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2010-201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0%-4.1%之间,2013年6月以来调查失业率大体稳定在5%上下,显示城市失业率指标大体平稳。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速减缓,适龄劳动人口三年移动平均增速近年已下降到不足0.06%,年均新增适龄劳动人口量下降到几十万人之数,在此背景下我国新增总就业人数近年下降到200多万人。
然而二三产新增就业仍较快增长,2012-2014年新增就业分别为1100万、1880万和1660万人。考虑上文讨论农民工工资较快上升情况,劳动市场显然没有出现明显供大于求压力。
经济下行阶段仍能创造较多非农就业岗位这个看似奇异现象,主要是第三产业较快增长所致。2012-2014年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分别为410万、1957万和1730万人,总共增长4097万人,占同期二三产就业4640万总增加量88%。
与此对比,二产新增就业分别为700万,-70万和-70万,仅占同期二三产就业增量的12%。
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贡献不仅来自三产经济活动增加直接创造就业,而且表现为三产在经济结构中比重上升间接创造就业。2010-2014年间三产占GDP比重从44.2%上升到48.1,年均上升接近1个百分点。据估算,同期2012-2014年因为三产占比提升因素年均创造800万就业岗位,贡献了同期一半以上的二三产就业总增加量。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仍增长较快
近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虽显著回落然而仍保持较快增速。2012-2014年城镇人均收入增速分别为9.6%,7.0%和6.8%,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10.7%,9.3%和9.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显著超过GDP增速并超过城镇居民,也明显好于1989年前后、世纪之交两次调整期间的居民收入增速。
劳动者报酬占收入法GDP比例从2010年45%上述到2014年46.5%,提升了1.5个百分点。另外,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年15,020 亿元增长到2014年33,003亿元,四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速为21.6%,占GDP比例从3.67%上升到5.19%,直接增加了居民的转移收入。
近年城乡零售消费增速仍保持在9%-10%较高水平。网售消费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对实体店零售消费的替代性变化,同时也包含因为网售降低交易成本对消费的提振作用。口径更宽的城乡消费支出增速回落较为明显,2012-2014年城镇消费支出增速分别为7.1%、6.4%与5.8%,三年简单均值为6.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分别为9.6%、7.7%与5.9%,三年简单均值为7.7%。对此上一轮下行调整期1996-2001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速5.1%,农村消费1997-2003年持续七年负增长,本轮调整期消费增长仍属较好。
我们研究组今年暑期实施地方调研,无论是在经济形势困难较多的山西和黑龙江,还是亮点较多的广东与重庆,考察观感也支持居民消费仍维持较好增长的判断。又如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国零售餐饮消费首次过万亿元,比去年9750亿元增长10.97%;2010年国庆黄金周上述消费为5925元增长,过去五年年均增长12.76%;从一个侧面显示居民消费仍比较活跃。不过粮食周期调整对农民收入和消费影响有待观察。
贸易条件显著改善
新世纪初年我国经济加速追赶派生一个罕见现象,就是国内经济增速涨落会一定程度内生决定我国贸易条件反向变化。伴随我国开放经济高速增长,2001-2008年贸易条件累计下降大约25%。
(观察者网注: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等,计算公式为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100,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
2009年我国与全球经济增速下降,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8.7%。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动国内经济V型反弹,并助推全球经济增速回升,2010年贸易条件经历10%的最大幅年度下跌。贸易条件不利变动导致国民福利损失,损失最高年份是2010年8000多亿元,其次是2008年4800多亿元;损失GDP占比最高是2010年2.2%,其次为2004年1.6%。
2001-2010年十年贸易条件变动,派生福利影响占GDP比例损益相抵后累计净损失9.46%。粗略度量结果显示,新世纪最初十年贸易条件变动,造成中国经济总量每年平均接近1%的福利损失。
上述贸易条件不利变动原因,较大程度与中国经济快速追赶的发展阶段特点有关:大国快速追赶阶段,不同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推动这些部门国际相对竞争力提升,出口规模扩大同时出口价格通常难以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快速追赶伴随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推高各类原料、能源等初级资源性商品进口大规模增长,与这些部门产出供给短中期弹性较小,以及国际市场卖方寡头结构相结合,客观上推高进口价格较快增长。给定我国现阶段初级产品“进口增量超级大国”地位,国内经济过度扩张导致增长偏热与通货膨胀困扰同时,还会助推进口价格上涨与加剧贸易条件恶化,进一步彰显“增长太快不划算”的逻辑。
以我国进口体量最大的铁矿石为例,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从2004年每吨40美元上下,急剧飙升到危机前后2007年和2011年每吨190多美元,近年回落到每吨50-90美元。我国铁矿石年进口量从2004年2.1亿吨激增到2014年近9亿吨,铁矿石价格涨跌对我国损益达几百亿美元。
另外过去十余年我国粮食进口从2000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原油进口从9100万吨增长到3亿吨,价格大幅起落对我国贸易条件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减速调整深化,近年大宗商品和进口价格大幅下降。调整深化期伴随外部贸易条件2011年以来罕见持续改善,贸易条件指数值从2011年初低谷70上升到2015年4月的85,四年多累计提升约两成。初步匡算,2012-2014年由于贸易条件改善增加的国民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0.9%,0.24%和0.66%。考虑贸易条件的国内总收入(GDI)增速分别约为8.6%、7.9%、8.1%。
中西部地区“弯道追赶”
表1报告2012-2015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增速在中位数及以上的16个省市区,同时报告经济增速在中位数及以上的中西部省市区个数及所占比例,可见近年经济增速在中位数及以上的中西部省市区为12-14个,占增速较高省级行政单位的87.5%-75%。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在近年调整期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形成“弯道追赶”局面,有可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经济地理革命。
上述现象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环境特点具有内在联系。中西部地区总体而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为这些地区近年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了比较优势条件。在我国要素成本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土地与劳动等要素成本较低显示相对竞争力。
另外随着这些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过去与沿海地区比较而言物流成本较高的不利因素显著减少。上述综合因素作用下,很多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近年在中西部地区大举投资,形成这些地区新一波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很多农民工而言在离家较近地区打工更为便利,加上农业补贴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机会成本与加强就近求职偏好动机,也对上述演变潮流产生助推作用。
近年中西部多数省份“弯道追赶”从两方面得益于目前经济下行调整环境。
第一,大宗商品与资本品价格低迷,降低了这些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所需投资的实际财务成本。前文讨论的中国整体外部贸易条件改善,就其国内区域分配构成特点而言为投资增长较快的中西部地区带来较大利益。当然,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也对北方一些资源密集的中西部省份如山西、内蒙、黑龙江等带来特殊困难。
第二,提供了比较优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速较高通常伴随通胀,这时宏调政策会向紧缩方向转变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近年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一些地区一直维持接近和超过两位数增长,然而由于整体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央宏调政策一直高度重视稳增长目标,为较高增长地区提供有利政策环境。
近年经济下行调整期十多个中西部省区市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中位数以上,3-4亿人口经济区域“弯道追赶”有望形成新一轮大国经济地理革命势头,对于改变我国大国区域不平衡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方面经验现象,对我们观察大国开放追赶过程中如何从阶段性区域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的动态过程和规律,也具有重要认识价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请扫码关注观察者网微信“羽扇观经”:guanchacaijing,每日专享重磅财经新闻新鲜解读,有趣不枯燥。不定期有福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