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全球治理正处在转折点上,解决方案是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23 07:13

陆克文

陆克文作者

澳大利亚前总理、前外交部长

【7月19日,习近平主席开启了自己2018年的首次出访,这也是他连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行程包括对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过境毛里求斯并进行友好访问。从此次行程可以看出,推动海湾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金砖合作注入新动力将成为他此行的主要目的。眼下国际局势风云多变,中国一直致力于用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寻求最优解,也希望西方各国能够聆听中国的声音。】

【翻译/观察者网马力】

在当下北约峰会以及在上个月加拿大G7峰会上,西方内部的混乱被不加掩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与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自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个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这是自习近平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共第二次召开此类会议。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绝不是那种普通的日常会议,该会议传递出了关于中共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国全球角色的最新信息,同时它也向世界传递出了关于中国自身的很多信息。

澳大利亚前总理、前外交部长陆克文2018年7月11日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发评论文章《习近平对全球治理的展望》

2014年召开的上一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标志着邓小平“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绝不当头”(此处英文原文为‘hide your strength,bide your time,and never take a lead’。实际上,邓小平讲话的原文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观察者网注)指导方针的终结,同时那次会议也预示着一个中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international activism)的新时代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领导人所做出的一项判断——美国已经陷入相对衰落而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自2014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扩大并巩固该国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存在。中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将之转化成为一个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涉及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倡议,该倡议涵盖亚欧大陆和非洲等地区的73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还招揽众多发达国家加入了第一家非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大型多边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中国在其东亚战略利益圈之外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倡议并积极参与了2015年伊朗核协议的谈判过程。中国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吉布提设立了海军基地并远赴地中海和波罗的海与俄罗斯共同进行了海上军事演习。今年3月,中国还成立了自己的国际发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上述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宏大战略(中国的战略的确如此,无论西方是否承认这一点)并不是自2014年以来中国所发生变化的全部内容。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与以往相比获得了大大加强。习近平担心中共可能会在该国重大政策讨论过程中被边缘化,因此重新巩固了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与技术官僚体系的政策制定工作相比,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加强。习近平对西方历史的发展趋势表达了蔑视,对在自由民主资本主义获得胜利时取得巅峰地位的福山“历史终结论”表达了拒绝,他将长期维持一个列宁主义的国家体制。

如今“习近平思想”正在指引着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稳定不变且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一规律具有规定性和预测性的双重性质)。他看待历史的这一观点在上个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听起来像是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事实也的确如此,习近平已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十分强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完全偶然的。因此,在习近平看来,如果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适用于当下这个历史时期,那么全球秩序显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西方的相对衰落再加上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造就了中国的崛起。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当然,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但习近平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和西方面临的问题要更加严峻。

这种想法将对中国的具体外交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无人知晓。不过,一党制国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如何对现实情况进行“概念化”(ideate)处理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概念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整个体制与其自身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习近平传递出的信息给中国外交政策精英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信。

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达喀尔,开始对塞内加尔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在萨勒陪同下检阅仪仗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具体来说,本次外事工作会议要求中国的国际政策制定机构及相关人员响应习近平的号召,会议要求外交官们牢记自己首先是“党的干部”,这可能意味着习近平将推动中国的外交机构变得更加有所作为,以帮助其实现中国日益成熟的全球战略。

上个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带来的最大变化发生在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领域。2014年,习近平曾指出,“关乎未来国际秩序结构”的博弈即将到来。虽然他未能就此进行详细阐释,但自那以后中国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上做了大量工作——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和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当然,这三个术语英语表达的含义既有所差异又有所重叠。从广义来说,在中文里面“国际秩序”一词是指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诸多国际机构、20国集团、其他多边国际机构(这些都是中国所接受的)与美国的全球联盟体系(这是中国所不接受的)的一种结合;“国际体系”一词一般指这一“国际秩序”所涉及内容的前半部分——由“在国际协议下运转并寻求在共享主权原则的基础上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各个多边机构”所组成的复杂网络;而“全球治理”的含义则是上述定义中的“国际体系”的实际作为。

在我看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最令人惊讶的新提法是要求中国“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观察者网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全球治理”这一重要问题上对自身意图的最直接表述。为此全世界都应该系好安全带,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在国际政策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做好准备。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人非常清楚当前大部分国际多边机制无法有效运转的现实。所以,习近平产生引领“全球治理体制改革”的愿望绝非偶然。它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针对国际多边机制有所作为,以使它们进入更加符合中国自身“国家核心利益”的运转轨道上。

习近平在提醒本国的外交精英们,中国未来的外交政策方向(包括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必须受到“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驱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寻求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国际体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世界上美国和西方的影响力将遭到大幅压缩。

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则是,他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全球秩序?现有的欧盟、东盟和非盟等地区组织对未来的国际规则体系有何期待?如果不考虑特朗普因素,美国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将如何共同保护《联合国宪章》、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人权宣言》所体现的全球价值观?

世界秩序的未来尚不明朗,而中国已经在全球治理方面勾画出了自己的清晰愿景,现在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也该拿出自己的方案了。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2018年7月11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力
中国 外交战略 外交思想 中国外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