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中国探矿复兴,政府与市场都不能少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3 08:26
9月12日,国土资源部等四部委在北京宣布,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实施满三年,我国新增石油储量近40亿吨,天然气2.3万亿立方米。在塔里木等盆地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在鄂尔多斯等盆地连续探明6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与此同时,还找到了一批铀、钼、钨、铜、镍、铬等战略性有色金属世界级大矿床。除此之外,我国还探明了首个千亿立方米级整装页岩气田,形成15亿立方米产能。至于传统煤炭资源,亦新增储量1886亿吨(详见观察者网9月13日综述性报道)。
《纲要》作为重振我国矿藏勘探的行动指南,系统性地出台了一整套扶持找矿的政策举措,其最大的政策突破是,首次将矿藏勘探由以往单一的国家行为——由国有勘探机构独家进行改为由国家和市场双轮驱动。由于《纲要》决定在2020年前由国家财政投入2000亿元用于找矿,某些不着调的、散发着小家子气的舆论,一度将国家此举视为“拯救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之一。
《纲要》实施满三年,我国新增石油储量近40亿吨,天然气2.3万亿立方米
其实,《纲要》是一项立足于确保我国基础矿藏资源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大战略安排。《纲要》的核心要旨是确立了我国“三步走”找矿战略:从2011年算起,前三年力求获取重大进展;前五年力争获得重大突破;八到十年后形成矿藏勘探开发新格局。今年是“前三年”的收官之年,国家四部委选择此时向民众报喜恰逢其时,民众受此鼓舞由衷欣喜。
在《纲要》实施之前,油气资源勘探进展缓慢,多数金属矿藏可采资源接近枯竭已困扰我国长达二十余年,而我国又恰是矿藏资源消费大国,国内自给率严重不足造成的巨大市场缺口,除了连年抬高国际矿藏资源价格,令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冤大头”之外,还对我国能源及有色金属战略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笔者并不从事矿藏勘探职业,但自认为对我国矿藏勘探队伍连续二十余年所遭遇的窝囊与憋屈能说上几句话。笔者的一位连襟是个找矿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国家找矿投入大幅压缩外加找矿技术落后,笔者连襟所在省级勘探局不得不“找米下锅”,各专业勘探队纷纷涉足省内外民用建筑市场承揽建筑工程之地下桩基施工业务,专业的勘探队沦为土建“打桩队”。这样勉强坚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勘探队纷纷散伙歇业,笔者连襟那时刚过四十岁门槛,不得不长期下岗自谋生计,一直“熬”到退休年龄于去年办妥了退休手续。如此不幸,非亲历者很难体会整整两代地质勘探工作者长达二十年的生计是何等的艰辛与无奈。
笔者这一年龄段的中国人,从小学课本中就接受了我国“地大物博”的概念。然而,眼瞅着最近二十余年,仅从可开采矿藏资源日趋枯竭,新探明储量日益减小这一事实——虽心存疑虑甚至替国家抱有某种不甘心情结,但却也不能不接受“我国一向地大物不博”之新的概念。是啊,这些年国家矿藏勘探行业的确很不景气,别的先不论,仅每次政府机构“瘦身”,各省地矿厅总是首先被裁撤或被降格。截止《纲要》颁行前,我国4/5的矿藏勘探专业队伍要么被解散要不自谋出路。与此同时,1990年代末启程的全国高校大扩招,惟独矿藏勘探专业非但没能扩招,原有的招生盘子亦年年萎缩。整整十数年,就连地质勘探系统也将矿藏勘探视作了国家的“鸡肋行业”。
那么,我国矿藏勘探行业“梅开二度”之奇迹又何以在短短三年内重新展现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有条件(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中期政策一度鼓励的“乱探乱采乱挖”)地引入市场找矿机制。识者所知,找矿投入极大,能不能找到矿藏的不确定性又极高。以往国有找矿队伍之所以生存困难人心思散,其最大原因就在继续按旧模式找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已严重脱节,必须改由国家找矿资金当撬杠——仅用于分担勘探风险和补贴,至于找矿所需大额投入当以社会资本来担纲。
然而,社会资本无利不起早。这就涉及到探矿权和矿业权的重新设置和厘定,继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目前已做到省级统一)的探矿权与矿业权公开、公平招拍挂交易平台。这一根本性改革正是《纲要》的最大亮点和勇气之所在。
在《纲要》的大框架下,新的政策是,社会资本想获取探矿权需要一定的资质,国家则限定一定的找矿矿种,然后在招拍挂平台通过竞拍向国家购买探矿权(勘探入场券),国家再根据社会资本的勘探进度予以一定的风险补贴。探明储量后,社会资本所拥有的矿业权同样须通过招拍挂交易平台公开拍卖,以实现找矿的投资收益。
常言道市场放一寸、生产力长一尺。短短三年我国矿藏勘探行业重新找回感觉,初步形成“梅开二度”之新局,就在善用市场撬杠激活了社会资本投资找矿的市场积极性。三年间,我国实际投入找矿资金高达35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其中民资占比高达85%,探矿权与矿业权改革所释放的能量着实让人惊讶与感慨。
光有钱还不够,航天高科技的规模化应用,为我国矿藏勘探安装上了空前清晰透亮的“透视镜”。最近这十年,成熟的航天技术大规模植入矿藏勘探行业,令我国逐步形成了天际地球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磁场勘探、地球化学调查、地球遥感、地层CT扫描等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三维技术为一体的成体系地球遥感卫星群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对万米深度的地层进行精准勘探的全球大国。
所以,闻我国“三步走”找矿战略“第一步”迈得如此成绩斐然,惟有美国觉得十分正常且深感中国后来居上之竞争压力——殊不知,成熟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成套找矿技术,在条件合适时可如同高铁那般用于出口,至少可先用于中国海外找矿事业。
行文至此,笔者忍不住要插上一段文字:曾几何时,每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阶段性突破,总有公知大V跳出来极尽讽刺、挖苦、诋毁甚至攻击——呵呵,做人若做到这份上,那是多么的无趣呀!
航天高科技在矿藏勘探中的规模化应用实践,令我国基于国土地质构造——在美国之后形成了融合地震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最新研究成果为一炉的“地震地层学”这一崭新的地质科学学科,并初步形成了找矿技术创新与找矿理论创新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如此找矿实践与找矿理论的默契互动,若逝世多年的当代地质学泰斗李四光先生泉下有灵,也定会为此深感欣慰。
按这个势头,在2020年之前,我国用于矿藏勘探的资金投入和找矿成果必将远远超越市场的预期。不过,新找到的矿藏是否立即投入开采,国家定将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开采费效比,开采技术成熟程度,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保持适度战略储备,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市场能源及矿藏资源价格走势等综合因素后从容决策。
然而,不管新探明储量是否立即着手开采,由新储量所附带产生的三大边际效应却已毋庸置疑:其一,手中有矿、国家不慌;其二,国家拥有的已探明矿藏越丰富,中国进口能源与矿藏时的议价能力就水涨船高;其三,带动我国地质勘探人才队伍建设及地质高等教育实现新一轮大跨越。
写下这篇短文,是笔者阅读到9月13日和重新阅读去年5月26日观察者网两次为我国找矿事业鼓劲加油的两篇综述报道后的有感而发。在我们的周边,在我们生活的祖国,的确每天都正发生着在过往看来不可能实现、不可能改变的变化和进步。为祖国的点滴变化与进步欣喜、点赞,这正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