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琳| 作为欲望的“梦想”:从SNH48谈中国偶像经济症候

来源:“先进辑刊”微信公众号

2018-06-13 17:00

罗雅琳

罗雅琳作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作者补记:小文定稿于2017年8月。很遗憾,当时的我尚未见到在2018年初网络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风靡中国的盛况。偶像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在进一步扩张,若能将《偶像练习生》最后九位优胜者实乃个个出身不凡、家境富有的内容补进文中,将是对“偶像”的平民神话之虚幻性的最好说明。】

“偶像”对于中国娱乐界早已不陌生。在90年代,如日中天的“四大天王”就被称为具有无穷魅力的“偶像明星”。近年来,“偶像”一词却渐渐与“明星”分离开来,成为某一类艺人的专属称谓。这一类“偶像”受到日本娱乐文化的影响,从未曾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中选拔成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即登台表演,因而不同于大多由演艺科班出身的传统“明星”。这一类新兴“偶像”模式的最大吸引力,在于粉丝对“偶像”成长过程的参与和见证,因而也被称为“养成系偶像”。男子偶像组合TFBOYS和女子偶像团体SNH48是当下中国“养成系偶像”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SNH48官网展示的粉丝合影

“养成系偶像”的出现是近年来中国的偶像崇拜中的重要景观。SNH48尽管在起步阶段几乎全盘照搬日本的AKB48,却逐渐产生出不一样的运营路径和粉丝生态。因而,SNH48成为探讨起源自日本的偶像文化在中国如何落地生根的一个最佳案例。在“偶像”的理念中,普通人只要拥有梦想、通过努力就可以成为明星,似乎是令人兴奋的民主理念,但其本质却不过是为了吸引粉丝消费而发明的修辞。“养成系偶像”衍生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调用的种种情感模式和文化符号,使粉丝们为了“偶像”而狂热,为了“养成”偶像不惜花费巨额投入。因此,对于新兴“偶像经济”的观察也成为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症候的一个切口。

偶像的两面:“手”与“脸”

在中国的娱乐文化语境中,“偶像明星”原本是“明星”的一种。“偶像派”与“实力派”相对,主要靠形象靓丽或个人气质而非专业技能取胜。“偶像”与“明星”的区分是近年来受日本偶像文化影响的结果。日文中的“偶像”(アイドル)与“明星”(スター)有着显著差别:前者源自英文idol,后者源自英文star。“明星”需要以成熟、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理查德•戴尔曾指出,明星的魅力与马克斯•韦伯所论述的政治领袖“魅力”有着一致之处,即:这种“魅力”是天生的、超自然的,具有“魅力”的人不同于普通人。相比之下,“偶像”的平凡属性却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偶像”比“明星”更接近普通人,虽不够完美,却也因此具有了“明星”所无法给予的亲民性。

为了展现“偶像”的亲民性,日本少女偶像团体AKB48以“触手可及的偶像”为口号,发明了剧场公演、击掌、握手会等一系列运营模式。这些模式也被中国的SNH48继承。SNH48的各支队伍几乎每隔一两天都会在上海星梦剧院举行剧场公演(“公演”即公开演出)。每场公演最低票价仅80元,远比大多数明星演唱会价格低廉,让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在公演剧场中,台上成员与台下观众的距离极短,真正做到了“触手可及”。

握手会

尽管是“剧场”,但在SNH48的歌舞表演中,观众完全不需要像观看话剧表演时那样保持安静,而是通过有组织的“打call”——也即呼喊口号——支持自己的偶像。粉丝为台上的偶像“打call”已经成为了SNH48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在粉丝群中形成了在固定的歌词后面呼喊固定口号的“call本”,SNH48的公演录制也会原原本本地保留这些“打call”的声音。在由其他媒体转播表演时,现场的call声往往被视为噪音而被消除,但这样的做法往往被粉丝认为是削减了表演的真正魅力,常会引发粉丝的极大不满。高频次的剧场公演让偶像可以频繁地与粉丝见面,而非像传统明星那样高高在上。

握手会现场

剧场公演和握手会凸显的是偶像的“触手可及”和“手”所展现的亲民性,公演直播凸显的则是偶像的“脸”。在SNH48偶像成员的形象展示中,“脸”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在每场公演的摄制中,摄影师往往使用大量近景和大量针对成员脸部的特写,甚至无法让人看清舞蹈动作。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舞台录像的通常法则。每逢邀请其他媒体摄制SNH48的大型活动时,摄影师出于对舞台整体效果的考虑,常使用不少全景、远景镜头,但这种镜头无法让观众看清偶像的脸,因而往往遭到强烈批评。而在粉丝们自己拍摄的表演视频中,往往使用“独镜”,也即:不论有几位成员参与表演,不论粉丝所支持的成员处于队伍中的哪个位置,粉丝的镜头永远只对准他/她所支持的那一位。SNH48的粉丝中还流行着一种特殊的视频剪辑方式,即从多人的歌舞节目或聊天环节的录像中剪辑出他/她所支持的那一位成员的镜头,拼成一个单独的视频。即使这些剪辑片段毫无情节连贯性,但它们依然受到粉丝们的疯狂追捧。当某位成员带着精致妆容的脸(或者穿着吊带袜的性感长腿)占据了整个屏幕之时,观众所面对的已经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关于美、可爱或者性感的符号、一个梦幻般的理念——“人会在人的影像中迷失,有如迷药一般。面孔代表一种血肉的具体呈现,既难以触及又难以抛弃。”

主客体的颠倒:“养成”与“梦想”

SNH48尽管继承了AKB48的偶像“养成”模式,但并不以此进行标榜,而是将其替换成另一个词:“梦想”。在SNH48的官方网页上,最醒目位置悬挂的标语便是“‘梦想、汗水、坚持’的前进道路上,每一步都有您的参与”;SNH48官方直播软件“口袋48”的登录屏幕上,显示的标语是:“有你的陪伴,梦想注定不孤单”;在成员参加总选前的拉票宣言和粉丝应援会所使用的宣传语中,“梦想”一词也出现得极为频繁。

将有着浓厚的物化女性意味的“养成”替换为“梦想”,是SNH48对于AKB48在运营模式上做出的重要修改。“养成”和“梦想”其实是一体二面:“养成”从粉丝视角出发,强调粉丝对于偶像的“养成”;“梦想”则从偶像的视角出发,呼唤粉丝帮助偶像完成 “梦想”。在“养成”模式中,女性偶像处于被观看和被塑造的客体位置。一旦将“养成”替换为“梦想”,虽然本质并未改变,却在修辞上让偶像从等待被塑造的客体转化成了主动拼搏的主体,因而呈现出某种积极的、励志的色彩。

有意思的是,少年男子偶像团体TFBOY也在频繁地借用“梦想”的修辞,《大梦想家》、《梦想起航》和《为梦想,时刻准备着》都是他们的代表歌曲。偶像团体所标榜的“梦想”,其内涵自然是从“偶像”变为“明星”。如何实现梦想?自然是需要粉丝付出金钱进行投票。日本AKB48发明了由粉丝投票决定排名的总决选,SNH48则格外强化了其重要性。AKB48的年度总决选排名一般只能决定一首单曲的成员站位,甚至还有“猜拳大会”(也即通过成员猜拳决定排名)的随机性机制。

但SNH48的年度总决选却可以决定接下来整整一年中的成员获得MV和影视剧拍摄、参加综艺节目和商业广告代言的机会。然而,如果我们意识到“偶像”其实也是“明星”的变体,是将明星机制推向极致的结果,那么,“偶像变明星”的这一“梦想”就或许并非源自偶像团体成员希望不断进步、摆脱落后排名和边缘身份的真实梦想,而恰恰是偶像机制希望制造的效果。这一机制制造出偶像与明星的差异,并将获得更多曝光的机会与排名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为偶像投票也就显得不是一种消费行为,而是为了“梦想”而付出的一种“努力”。


结语

“偶像”宣称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中选拔成员。这一点让人想起另一个在中国曾十分火爆的概念“草根”,但这两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草根”强调的是明星的底层出身,突出其作为明星的“接地气”;而“偶像”强调的是平民具有成为明星的潜力,突出普通人之于日常生活的超越可能。像王宝强这样相貌和气质平平的“草根”可以通过默默坚守而成为大众瞩目的“明星”,这是最典型的个人奋斗神话。因而,“草根”明星的出现,曾被认为是对“民主”力量的证明。而在“偶像”的成功道路上,尽管标榜“成就梦想”,但通往“梦想”只有金钱投入这一条道路。这正是SNH48官方网站上最显著位置上那条标语的核心秘密:所谓偶像的“梦想、汗水、坚持”,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每一步都有您的参与”。“口袋48”的登录标语“有你的陪伴,梦想注定不孤单”同样可作如是观。不少人高呼“偶像经济”的时代是“粉丝为王”的大众民主时代,但事实上,粉丝并不是均质化的“大众”,他们之间存在着赤裸裸的金钱角逐。经济实力雄厚的粉丝会在粉丝群中乃至在偶像那里获得无比崇高的地位,被称之为“壕聚聚”或者“爸爸”。在年度总决选或金曲大赏等活动中上,排名和多人舞蹈中的排位严格按照粉丝的金钱投入排序,这种建立在资本实力上的等级却被认定为真正的“公平”。粉丝时代的民主,实质上不过是一种“消费民主”——“由真实的平等如能力、责任、社会机遇、幸福(该术语的全部意义)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偶像”并非像其所声称的那样构成了对“明星”之等级意味的挑战,而是“明星”机制推向极致的产物。

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曾在1940年代指出,受到大众喜爱的主人公已经从“生产偶像”变为了“消费偶像”。前者有所发明创造,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后者则更多地与消费和休闲领域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屈从”的世界取代了“行动”的世界,“索取者”取代了“给予者”。而到了当下,在一个愈发成熟的消费社会中,这一现象则显得暧昧含混起来。“偶像经济”虽以欲望和消费为底色,却为之披上了“努力”与“梦想”的外衣。在这里,购买即“努力”,竞价成功即“实现梦想”。也就是说,屈从即行动,索取即给予。偶像经济正利用这一套相反相成的修辞为粉丝们描绘出一副“光明”的图景:如果在从现实跃升至理想的道路上需要某种行动的话,唯一需要的行动就是消费。

从SNH48到TFBOYS,各种“偶像”正在当下的中国大行其道,粉丝们前仆后继,一批批适龄的青年男女也在奔向成为“偶像”的道路上。与此同时,传统的“草根明星”也在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草根”的衰落和“偶像”的兴盛,是否意味着个人奋斗神话的破灭?粉丝们并非那么容易被偶像公司的修辞蒙蔽,只不过,以“消费”充当“行动”是更为简便的选择。这便是消费社会的典型症候。

本文节录自《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观察者网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吴立群
偶像天团 消费主义 社会资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