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上海车展——舞台已经很大,中国表演还是太少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4-29 07:42

马平

马平作者

媒体人,前工程师

作为一个糙人,我去看车展有点暴殄天物。曾有同学问我对车有什么要求,我回答说首先要能跑到八九十公里的时速,其次希望有空调,第三最好能有音响,第四就没了。只要代步的时候能让我赶上卡车,只要让我堵车的时候能有音乐听、有冷气可吹,我对汽车的需求就满足了80%。所以至今我开的也是一辆出厂价不到十万、现价估计不到2万的国产车。至于剩下的20%需求……我也曾蹭过土豪数百万的车试手,实在无法理解为何要出那么多钱买这点舒适感。现在让我走进没有车模的A级车展,差不多就是把刚吃撑的刘姥姥带上了大观园的私家盛宴,看个新鲜而已。

即便是看个新鲜,我眼里先看到的也不是汽车。学了那么多年土建,和机械行业隔行如隔山。虽然都要从力学入手,但土木工程的力学考虑静态结构,机械却一定要动起来。更何况汽车这种机械专门追求速度,更是超出了我这个门外汉的理解。可以说,我看车展和女人买衣服没啥两样,只能看看外形。

车展上最大的展品、最大的几何形状就是这个展馆本身。

远看是这样的:

俯瞰是这样的:

为了帮助你理解它的大小。我截一张百度卫星图,它在未建成的时候和旁边的虹桥机场比起来是这样的:

要知道虹桥机场可是能起降世界最大飞机A380的头等航空枢纽。

总而言之,这个展览馆的第一特征就是大。配套建筑面积近100万平米,展馆50万平方米,接近浦东老国展中心的三倍,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展览馆。当然50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听起来并不算骇人。但问题是这东西的层高异常了不得。单层展厅净高32米,双层的则是12或者17米。换句话说,如果换算成普通住宅的体量,这个建筑空间足足可以包住七八倍的建筑面积,即几百万平方米,按照每人30多平米的宽松居住面积计算,可供十万人居住,相当于把一座中小型城市塞到一个建筑里。

这么大的面积,只分了13个展馆。最大的几个展馆都有近3万平米的面积,而且中间一根柱子都没有。这是什么概念呢?单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多平方米,这一个场馆可以同时放进四个标准足球场互不干扰,而且随便你起高球,绝不会有球碰到天花板的问题。停放777客机的话,并排放个3架也很轻松。就算把辽宁号航空母舰塞进来,横向绰绰有余,纵向只会有飞行甲板伸出二三十米。(当然桅杆和上层建筑免不了要探出房顶)

从建筑工程的角度说。房子型号增加一倍,建造难度和造价绝不是同比例增加,而是以2-3次方的指数增加。不说动辄上百米的大跨度钢结构,就是附属的通风、空调装备也不是轻易能搞定的。我们平时觉得空调和通风不是个事儿,是因为一般建筑的“表皮”相对体积来说很大。随随便便就能把空气送进来、废气送出去,和昆虫通过皮肤呼吸是一个原理。但是随着建筑体量的增长,如果外形不变的话,边长每翻一番,内部体积就变成原来的8倍、表面积只有原来的4倍。表面积是相对“收缩”的。体积更大的高等动物后来发展出了肺,不再通过表皮呼吸,如此之大的建筑也不可能通过“表皮”上的窗机和外部交换空气,取暖、制冷和换气的难度都是空前的困难。走在如同巨型温室(矿洞)的展厅里面不冷不热,这本身就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和只需要遮挡风雨、承载观众的室内体育场不同。会展中心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摆放重型展品、制作个性展台,上海车展就是一个好例子。所以这个会展中心还要足够坚固。坚固到履带式车辆和吊车至少可以开到二层展厅。考虑到展厅的跨度,这可比修高架桥麻烦多了。更何况整个会展中心下面有已经修好的地铁二号线,还有一个地铁车站。在地面上放这么大一个钢结构还能保证地铁正常运行。这放到前几年也完全不可想象。

上网查了一下,一层的5个双层结构大展厅地面荷载3.5吨/㎡,二层的5个大展厅和2个小展厅地面荷载1.5吨/㎡,地面荷载都是5吨/㎡。要知道,一般建筑每平米的设计荷载只有0.2吨。难怪轿车厂商们能够二层摆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展台。

我关注展台的原因和我关注建筑本身一样,因为这东西我看得懂。比如说日产的这个展台。

车模没看见,试驾我懒得动。但是,但是你们注意到那几根柱子根本就是装饰品了吗?和白色的悬臂毫无关系。三道悬臂完全是从根部悬挑出来的——注意是三道悬臂,相互平行但完全不接触——完全靠根部的连接维持平衡,悬空几十米却能维持完美的几何形状。车展上人来人往,是上海最重要的对外窗口。日产公司敢把这个悬挑结构挂出来,想必是有百分之1000的把握不会砸到人。这的确是在结构材料和施工上下了功夫,花了不少预算。


对比一下一般用柱子支撑的展台

绕到侧面,可以看到三根悬臂梁平行地从底座的装修中伸出,而且似乎还有进一步悬空的余地。可惜日产为了宣传汽车,在悬臂梁根部保留了一个大屏幕,挡住了剩下的悬空部分。当然,也只有我这样的恶趣味观众会关心悬臂梁的制作难度问题。


当然,现在的工程师有足够的高强度钢材可用。放在永久性的建筑工程里,这样的悬挑倒不少见,但在一个吊车安装的室内临时展台上看到这样的结构,我还是挺惊奇的。至少说明这个二层展厅能承载很多施工器械和一个沉重的底座——悬臂结构的力矩必须由底座的重力来平衡。

问了一下日产展台上的工作人员。这个吸引土建人员眼球的结构居然并不是为了炫耀材料技术或者施工能力,只是为了展示汽车色调的变化——悬浮车顶。即在车顶下部的涂装使用和车窗类似的深色车漆,假装车顶是悬起来的。在我看来,这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展方估计也会觉得我是个买椟还珠的怪人吧。


看完展台,再说展台上的展品,我看过去都……差不多。90年代我有位老乡第一次从县城到北京,站在过街天桥上看着下面汹涌的车流腿软,大惊失色:“好一沟筒子车呀!”,在我家乡成为流传很广的段子(没见过高层建筑之间的街道,只能用山里人熟悉的“沟筒”来形容)。现在我到了车展大厅,看来看去,也只说得出“好一片铺面!好大一场院车!”。反正不管怎么看,我还是骑自行车回宿舍,到老家去开2万块的破车。

不过外行也有外行的快乐。不识字的石破天上了侠客岛,把满墙的武功秘笈文字当图画看,却无意中领悟了至高武功。我这个只能算得识字的外行一路走去,倒也看出了一点规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规律就是中文标牌的分布,如果按照复杂性把展品分为大、中、小三类,我发现写着汉字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大、小两类。而在“中”类展台上,几乎全都是外文标牌。

什么算“大”呢?这个标准很简单,就是整车。中国现在是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上百家汽车厂显然会占据大多数整车展台,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当然也有不少欧美日的原装汽车占据了高端展台,这个一会再说。


沉重的卡车能放到展厅是很不容易的



什么算小呢?这个小未必就是尺寸小,但肯定结构简单,简单到我用基础力学和基本常识就能知道这东西的原理。比如一般车辆的车壳,比如通用机械部件。这样的展台也几乎全是中文为主。可惜往往门庭冷落。



“中”就是那些既非整车,也非小部件,而是独立构成车辆某个子系统的展品;或是整合多个子系统,增加新功能的展品。这样的展台上一般只能看到大大的字母商 标,当然展台上也并不是全无中文,而是以外文标示为主,中文翻译为辅。反正潜在的客户大多是整车厂商的工程师,不担心他们看不懂。

“大”、“中”、“小”的分别只是我粗略的一个印象,在我这个外行看来。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加工基本零配件的能力已经相当不错,利用进口的精密子系统和技术来拼装一辆车的能力也还可以。但一旦要独立造出车内最精密的那部分机械结构,或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汽车增加原创的新功能,那就是西方企业占优势了。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必须为这些高附加值部件支付高昂的价格。进一步说,正因为这些高端子系统不是自己开发的,中国车企只能选择用与不用,而不能根据自己整车实际的思路来推动原创设计。所以无法完全发挥它们的作用,或是相互配合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导致在整车高端市场上,原装进口汽车和合资品牌依然对国产自主研发的汽车占有明显优势。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加工、内燃机驱动)的相当一部分工业门类上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只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工业门类(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追平或赶超了西方。但一旦到了建筑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子系统,现在还必须向欧美进口高技术设备。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能放航空母舰的展厅,内部消防安全就依赖于德国进口的脉冲风机。一旦发生火灾,德国风机将以强劲的风力在毫无阻隔的大厅内制造隔离带,保证火焰和烟气不向其他区域蔓延。如果没有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持,中国就算拥有世界最强的建筑能力也不敢修建如此之大的单体建筑。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妄自菲薄。能把如此之大的建筑造出来,再融入几公里内的航空、高铁、地铁、高架桥等城市交通系统,这本身也很了不得。建筑工程虽然是很早出现的工业门类,但若非新一代中国建筑人掌握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世界最大的展馆就不会出现在中国。前面提到的那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悬臂展台也不是什么日产技术,而是中国会展企业快速施工的结果。上海车展这个大舞台上,中国企业虽然还不是最耀眼的主角,但搭建舞台本身也意味着实力。如果能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生物学)的成果,凭借中国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中国未必不能弯道超车,在数量和水平上都站上世界工业界的最高层次。

责任编辑:李楚悦
车展 2015上海车展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