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G20公报气候协定被删 新的能源故事怎么讲?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3-21 08:49

梅新育

梅新育作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梅新育】

纵览世界,一系列因素正在改变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产业的国际发展环境,煤炭产业发展环境的潜在变化可能将尤为显著,首要因素是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以及预计特朗普政府将要实施的新政,刚刚在德国巴登-巴登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结果就显示了这一点。

这次会议上,应对气候变迁的内容被删除,而在去年的杭州G20峰会上,美国刚刚宣布完成《巴黎协定》的国内批准程序。

德国巴登G20会上,美国财长努钦和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

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

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压缩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与消费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取得近乎“政治正确”的地位,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灾难”理论。

然而,人类至今并未完全了解极度复杂的气候变化机制,无论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如何貌似精密、复杂、“高大上”,它本质上更应当定性为“假说”,而非已经得到完全验证的理论。

正因为如此,在判断气候变化走向及其影响时,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那些气候变化模型,还需要借助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炫酷”的历史记录,而历史记录恰恰与当前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相悖:中国历史上西周、汉、唐等经济社会文化繁荣昌盛时期气温比现在要高,降温时期则是战乱不已。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即使真实存在,历史经验也表明它更有可能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是带来毁灭性灾难。

不仅如此,闹得沸沸扬扬的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表明,所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未必真实存在,而有可能是践踏科学道德的数据造假产物。

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得以达成《巴黎协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报告发挥了相当影响,这份报告以大量数据反驳了联合国科学家们2013年报告认定的全球气候变暖自1998年起“放缓或暂停”观点,认定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大大超出科学家们原来的预计。

由于这份报告得到了各国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宣传,奥巴马、卡梅伦等主要西方大国执政者深信全球气候变暖危机迫在眉睫。

然而,早在此前一些年里,学界就一直有人怀疑世界气候数据造假,英国《星期日邮报》今年2月5日的报道又掀起了新的波澜: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高级学者约翰•贝茨博士向该报出示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该报告依据的数据是误导性的、“未经证实的”。

贝茨声称,牵头撰写报告的前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托马斯•卡尔基于有缺陷的“初步数据”撰写了该报告,刻意夸大了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为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发表以影响舆论和决策,未经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内部审查程序、不顾贝茨反对就对外发布。

据《星期日邮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将发布大幅度修正的海面温度数据,其中实际温度和升温速度均比此前发布的报告要低。

特朗普本来就不赞成“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直斥其为“骗局”,在竞选期间就一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幅度放松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的管制,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无疑会大大增强特朗普政府的上述观念,和放松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工业管制的决心,他提出的第一份财政预算将美国环保署预算一举削减31%之多。

刚刚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巴登-巴登会议公报也删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内容,美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和消费有望迎来一个小阳春,其它经济大国为避免自己蒙受不利竞争条件,多数也将或明或暗在一定程度上跟进。

压制煤炭生产 中国还有必要吗?

中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消费国,更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技术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已经一再创造世界纪录,同时中国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我们毫无疑问要继续治理硫等有害污染排放,治理雾霾,继续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电、光电、风电等消费与入网的难题,并继续适度发展核电,但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并不如以前宣传的那样,作为全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就没有必要继续按此前力度人为压制煤炭生产与消费了。

加之特朗普治下美国政策转向,这一切,都为中国适度扩大煤炭产量、放松对煤炭生产的人为压制创造了更加适宜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先进煤电技术设备输出创造了更适宜外部环境。

中国之所以需要在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下适度扩大原煤产量,还因为此前高强力度的煤炭去产能已经产生了一些始料不及的经济副作用。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煤炭行业由此全面启动去产能。

2016年当年,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1月23日发布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压缩煤炭产能约3亿吨。

但由于当年煤炭消费量降幅明显小于煤炭产量降幅,中国超强力度的去产能,美联储决策层出于经济动机和支持希拉里竞选的政治动机而迟迟不加息,两者结合,导致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石油、煤炭在内的初级产品走出了一轮小阳春行情,2016年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价比年初上涨269元/吨而达到639元/吨,增幅高达72.7%。

如此价格回升幅度,已经超过了摆脱产业解困所需,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可观的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中国国内煤炭供求缺口拉大过多,还进一步抬升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石油进口国而言是不利的。去年国际市场油价暴涨,在欧佩克达成并实施减产协议的背景下,中国适度扩大国内煤炭产量与消费,对于抑制国际市场油价和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是有益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预计中国煤炭产业今年将结束年产量“三连降”的局面,实现回升。

2013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9.74亿吨的历史最高峰,2014、2015年分别为38.74亿吨、37.47亿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估计2016年全国原煤总产量34.5亿吨,同比下降7.9%,打破了改革开放以来1997、1998连续两年原煤产量下降的纪录。

在国家能源局颁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2017年煤炭总产量目标被设定为36.5亿吨左右,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估计的2016年全国原煤总产量高5.8%。这份文件颁发日期为2月10日,亦即特朗普就职之后第五天,可见其内容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已经拟定。

中国煤炭年产量扭转连续下降局面,在煤炭业内普遍预计之中。毕竟,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绝对多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峰曾达到76.2%(1990年),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虽然连续下降,2015年占比也仍然有64.0%,是同年石油占比(18.1%)的三倍半以上。

在可预见的未来,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了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确定的今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6.7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煤炭产量36.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2.0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1700亿立方米左右(含页岩气产量100亿立方米左右)。

石油天然气产业如何与煤炭产业更好地分工协调、共同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值得探索。

同时,此前“全球气候变暖灾难”论在中国学界、舆论界取得了近乎“政治正确”的地位,几乎所有不同意见都会遭到无视、封杀、乃至围攻,这场气候变化数据造假风波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政策变化,也启示我们对科学问题要更加实事求是,不能盲从西方流行观念。

(作者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苏堤
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 气候政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