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柔柔:留学还是不留学,这是一个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1-21 07:52

苗柔柔

苗柔柔作者

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从十月起,笔者就陆续接到亲戚朋友、乃至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打来的电话,内容都是询问他们的孩子应该留学还是在中国上大学?大部分孩子是今年刚刚进入高三,明年要毕业考大学,有两个是今年刚进初三,询问要不要明年去欧美念高中?甚至还有一个孩子今年刚刚进小学,当妈的就已经开始操心考虑孩子将来要不要留学以及要去哪个国家留学的问题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碰到这种情况,笔者都是上来先问一个问题:“你们将来是想让孩子在外国生活工作,靠外国吃饭,变成外国人,还是希望他们将来回到中国工作,做中国人,靠中国吃饭?”如果是前者,那么笔者建议他们尽快把孩子送出国,越小越好;如果是后者,那么诚心建议您,如果觉得孩子能够考上一本的话,最好还是等他拿完本科毕业文凭,再去外国申请研究生。

先要确定目标,才能决定实行的手段,目标不同当然实行的手段也不同。家长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都是希望孩子将来过得好,能有一份好工作,能有一份好生活。孩子本人的努力固然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这个“过得好”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孩子将来所生活的环境,也就是他将来所生活的那个国家的经济、人文等诸多状况的。

其实这就是家长的一场赌博或考试,题目是等孩子长成以后是中国好还是外国好?考的是家长的眼光和判断,赌注是孩子的前景,未来的生活。赢了,大家皆大欢喜;输了,时间不会倒流,有的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了,有的虽然还有重来的机会,但代价是不会小的。

有人认为留学是赌博,也有人认为,不确定因素未必很大,是成竹在胸的棋局

如果孩子只是出去念本科和研究生,考虑的不过是六七年后在中国好还是外国好,甚至不用考虑,念完再说。如果是高中出去,那就是十年以后哪里好。如果小学就出去,那孩子还是安安心心当个外国人吧。

假如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当外国人,那当然是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外国的社会生活,起码语言就学得越快。但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有多快接收外国的语言和文化,就意味着他有多快脱离家长的母语和母文华,和家长产生距离和隔阂。因为家长毕竟是在纯中国的环境下长大的,而孩子是在绝对外国的环境中成长,他将来是否能够和家长保持同频率同范畴的交流,很难说。

如果您的孩子中文只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如果您不能和孩子在学习、生活上进行有效有深度的交流沟通,如果他的一切思维和习惯都和您不一样,那你们基本就是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不要指望什么中国式的养儿防老或天伦之乐了,您的孩子不是为了您自己养的,他是您为了外国养的。都说留学是小别离,变成这样就是永别离了,不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相信同样的情况绝不会少。

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回中国,笔者建议,假如他能考入一本的话,还是拿完本科毕业文凭以后再出国念研究生的好。

理由有三:

第一,这是一个最省时省力省钱的办法。

现在欧美都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如果学生没有本科毕业文凭的话,到欧美大学多半要从一年级开始,念完硕士总要个五六年的时间吧。而一旦有了中国的本科文凭,可以在欧美直接申请研究生,最多会被要求重念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级,再进入研究生班,总共三四年时间就可以研究生毕业。不仅省了时间,学费生活费也能节省不少。

欧美大学越是低年级的课程越繁重复杂,越难合格,包含了相当多的基础内容,少不了大量的参考书和作业,对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是最吃力的,而且有不少内容以后在中国工作用不上。当年笔者第一年有一门艺术史,实际上一大半都是基督教史,因为西方的艺术离不开宗教,十二使徒的圣绩简直让人头昏脑涨。而到了比较高的年级后,进入较多思考和自由发挥的阶段,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经验要求的多,学校灌输的内容反而有所减少,课业负担也会轻一些。

第二,中国的大学期间对学生了解中国、体验社会有着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中学大多过着家和学校、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注意力大部分集中课堂学业上,而且学生那时年纪尚小,很难了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并加以分辨和思考。如果高中后直接去了国外,念个几年书再回国,那么他们对中国不了解,对外国也很难称得上熟悉。一问两不知,反而不如在中国本土深造的同龄人。这也是近年来海龟们身价大跌的原因之一,啥都不知道,要你干什么?

而中国本科的四年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和认知中国这个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人际间的各种信息交流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就像不久前中国在美留学生说的那样:“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即使是这样的我,也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这一丝话语权,也意味着学业的成功率,来自于学生的言之有物,来自于在中国的经验和积累。

第三,中国的大学生活对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培养社交能力极其重要。

笔者在法国过了这些年,有一个感觉就是似乎西方年轻人很容易得抑郁症,比例比中国高的多。自己经历的就不下三四个,听说的也有七八个了,甚至最小的一个十四五岁就开始吃抗抑郁药。

开始还甚为惊讶,后来慢慢也体会到,西方崇尚个人自由和权利,独住独吃的不在少数。就算有时参加个活动聚会,也远远达不到中国人之间的亲密程度。虽然过分亲密了不是好事,但过犹不及,人和人之间太疏远了也不是好事。发生了事,有什么郁闷,都没个倾诉发泄的渠道,时间久了难免憋出病来。

而中国大学生四五个人同吃同住三四年,早晨一块跑个步吃个早餐,中午互相聊聊新闻和怎么去交女朋友,下课一起踢个球,到了晚上集体再去吃个烤串儿,想抑郁都抑郁不起来。而且一旦学生进入社会,你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可能保证你喜欢所有的人,如何同不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都需要慢慢体会摸索,大学就是一个最好的锻炼期。

另外笔者衷心地建议学生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没有学习能力和习惯,尤其是没有自律能力的话,您就不要指望他到了国外就能变好学成什么。国内八九十分的孩子在国外基本还是八九十分,但国内五六十分的孩子到国外很可能就是三四十分了。没有家长的管束,手里又有了钱,放纵起来是很容易的。

笔者知道不少学生上个一个月的课,就成天闷在住处打游戏,还有旷课出去玩的,反正家长管不着,也不知道。考试不过关,或者留级,或者换个地方接着混,留学生变成游学生或油学生的大有人在,闹出事故乃至进了法院的也有。您若不能保证孩子出去会自觉自律地学习,花钱买个文凭都比送他出国强,至少省钱还放心。

法国的治安总体上其实还不错,但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2008年3月16日,几名中国留学生在中餐馆吃饭出来后与当地法籍阿拉伯人发生争执,后被赶来的多名阿拉伯人围殴,其中一名中国留学生身中四刀不治身亡。

现在暴力事件不断增长,对人身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每年笔者接待新来的学生,都反复强调,一定要远离危险人群,碰到有挑逗或挑衅性的情况,尽快离开,不要纠缠。晚上八点以后,除非是本国的完全可信任的人之外,外国人、尤其是某些国家的男性,是绝对不能放进房间的,甚至连笑脸都要谨慎。因为对某些国家的男性来说,你对他们笑,就是你在勾引他们;晚上让他们进房,就是默认他们的侵入。

何况现在西方各国遵循“政治正确”,保证“移民权利”,女性即使受到侵犯,法律都不一定支持她。前不久瑞典发生的移民性侵坐轮椅的残疾女性,法官居然判为无罪,理由竟然是“该妇女没有努力反抗,而且没有试图逃跑,无法证明她是被强奸”。西方远不是他们自称的和中国某些媒体宣称的那么美好,留学生一定要小心再警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留学移民 中国留学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