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柔柔:法国会考和中国高考,谁“没有思想”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11 08:38

苗柔柔

苗柔柔作者

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中国高考跟法国会考的时间差不多,每年高考一完,网上就会惯例性地出现一批比较两者的文章或评论,比如“有想象力的民族敢于让孩子去思考”“有一种差距叫思想”“法国会考令中国人感到羞愧”“没有思想的民族没有创造力”什么的。虽然笔者没有参加过法国会考,但是从法国的学生同事以及朋友那里也了解了不少相关信息。

今年大谈法国会考的文章有了新手段:表情包连拍

也有了新目的——卖书,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总体来说,法国会考和中国高考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远大于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简称法国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它的主要作用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尽管大学会以它的成绩为重要参考,但不起决定因素,尤其是法国的顶级大学,如Grande Ecole(中国称之为大学校或精英学校),都有自己的入学考试,往往还需要先上两年专门的预科。所以法国会考成绩远远没有中国高考那样一分定终身的关键性。

尽管判卷老师也会尽力给出准确的分数,但考虑到每科满分20、10分及格的评判标准,比起中国的150分制来,无疑法国的成绩更具模糊性。法国大学众多,基本会考合格,都能有个大学上,而且法国为了保证学生权益,还禁止大学以分数筛选学生。所有会考合格的学生,只要所报大学还有名额,都能进入心仪的学校。如果大学名额不足怎么办?“会考后录取平台”会根据某些条件计算优先录取顺序,剩下的则以另一种最公平的方式——抽签决定。所以只要会考合格,分数高低差几分其实没那么关键。

马克龙上台,对大学录取体系实行改革,允许校方查看学生的高中成绩,实际是赋予了学校更大的挑选优秀学生的权力,引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还包括部分大学老师的参与。抗议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上大学的权力”。

中国高考要求以最公平最公正的方式,从高到低排列学生名次,以备择优录取,一分之差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录取结果完全不同。试卷中,大量基础知识题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单一答案、不对就扣分的机制保证了得分的公正;缩小自由发挥的考题份额,避免个人主观意识过多地影响分值。因为此类试题,不同老师的给分就可能出现几分的差距,学生得分的能力因素会减少,而运气因素会加大,实际上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比如出题“狗和人类的关系”,爱狗的文章很可能会得到爱狗老师的赞许,万一碰上一个被狗咬过的,少给两分就很要命了。

第二,网上比照的实际都是法国哲学考试题,和中国的语文作文考题比较纯属鸡同鸭讲,而和中国的政治考题比,也有点挨不上。

法国会考哲学向的一些题目:

尊重一切众生,这是否是道德义务?

政治是否可以不受真相的约束?

我们应否为了快乐而不顾一切?

只要有选择自由的权利就足够了吗?

为何要认识自己?

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义务?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么?

存不存在天然/天生的欲望?我们可否不带偏见?

中国高考的一些政治论述试题:

从经济文化角度来看,“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

简要说明特朗普有权退出TPP的理由?

运用已给材料,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给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正能量?

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分析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虽然不甚全面,但也能察觉到,法国的试题抽象而理论,中国的试题具体而实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和目的。

法国是一个哲学大国,也是一个极为推崇哲学的国家。光看会考无论文科理科经济社会科都要考哲学就能体会到了。和中国人一想到法国立刻条件反射出 “浪漫”两个字不同,法国人自己是以理性主义者自居的,系统、条理和严谨才是他们的自我标榜。按照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严密和系统的分析手段,认知自我和世界,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之在精神上达到审慎和自由的境界。

第三,认为法国试题鼓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看法,也很值得商榷。

实际上,法国人对于哲学论题的阐述,无论从形式还是手段上,要求得都远远比中国严谨。首先它只能是议论文,而中国往往是除了诗歌以外的其它形式都可以,记述、评论、散文,还时不时冒出两篇别出心裁的古文来。

不光是考试文章,即便是日常文体,法国都有各种不同的严格要求,某些时候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各个图书馆里,几乎都有几层的书籍分门别类地讲解某一类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如何遣词造句,有哪些禁忌,从信函到论文,从开头到结尾,甚至连上下纸边距都有要求。中国在这方面的训练,说实话还比不上法国,以至于很多学生写东西,版面和措辞乱七八糟,笔者不得不一一从头改起,改得心浮气躁。

其二是分析,法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或曰八股),先是定义,然后是组成或性质,接下来是正面推导,然后是反向推导,穿插学者先贤们的理论,加上自己的看法和事例,最后总结要点和结论。

例如试题:说明1+2=3。回答必须遵从一下步骤:

首先,1 的定义,2的定义,加法的定义,3的定义;

然后,1的出处、组成和性质,2 的出处、组成和性质,加法的出处、理由;

接下来,推导1+2为什么等于3,学者先贤的论述,自己的看法;

再下来,为什么 1+2不等于0或4,为什么应该是加法而不是减法,学者先贤的论述,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小段总结。

长篇大论,反正考试时间四个小时,足够你写的。

这一套程序步步紧扣,严谨完整,每次哲学作业必须照章办事。时间一长,自然学生就学会如何分析论述一个话题,实际上它培养的是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内容相对反而是不重要的。

在哲学课上,真正能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今天,当然学生下课还要自己看参考书,主要是努力记住各个哲学家的观点评述,因为考试至少要举出正反四五个先贤们的观点来佐证你的看法。其实中国学生们应该庆幸,中国历史课涉及亚里士多德的最多不过一页纸,法国学生不看个三本四本他的著作根本过不了关。

而独立思考什么的,听上过去很美。实际上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比比皆是。

至少在本世纪初以前,几乎所有的法国人,包括学生和成年人,都坚定地认为西藏是被中国在1951年入侵的,它应该是个“独立国家”。因为所有的法国媒体、电视、参考书都是这么告诉他们的,那么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至于元明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汉藏交流、农奴制的严酷残暴什么的,都被媒体很“体贴周到”地过滤掉了,以至于法国学生听到笔者说历史上达赖喇嘛的继位必须得到中央政府批准时目瞪口呆。

有好几个理直气壮和笔者辩论中国无权占有西藏的,当笔者拿了一张空白的世界地图,让他们指认西藏在哪儿时,多数人指到了印度,少数人指向了中亚,最邪门的一个跑到了蒙古。笔者给他们看过西藏的位置后,他们大为诧异:“西藏怎么可能在那儿呢?”

当时也有支持中国举办2008奥运的法国友人在火炬传递现场,但更多的法国人确实对西藏的历史缺乏了解。图片来源:新民网。法国留学生宋可摄

可见,在一个预设立场的信息环境里的独立思考, 就像在鸟笼里的自由飞翔,无形的屏障已经把你圈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而你还毫无所知。

哲学是人综合了自身的深刻认识与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思考。人性如何,怎么判断社会真理,让一帮刚满十八、人生经验没有、社会经历趋无、连法国自己的历史都经常不知道的小年轻去表述,那不是隔空起楼吗?除了照书照媒体夸夸其谈一番还能怎么着? 就像一个对国际关系无知、不懂世界历史的人去阐述一带一路的对错和意义,也只能满纸荒唐言,让专家看得一把辛酸泪。

这种让一个毫无实际经验的人对某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作出论述和判断的行为,中国人称之为“纸上谈兵”,两千多年前就对它的性质下了结论。

所以,法国会考有自己的特色,某些方面也值得中国借鉴,但是“没有思想”一类的评语还扣不到中国高考的头上。与其有时间思考“中法相比,有一种差距叫思想”,还不如去琢磨一下“鸡同鸭比,有一种差距叫游泳”,或者“鸡同鸭比,有一种差距叫叨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高考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