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成诺奖科学领域常客 仅次美国

来源:日经中文网等

2016-10-06 15:43

10月3日,在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有273名科学家获提名。但最后,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将今年的奖独自收入囊中。但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指出,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正在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日本的科学研究正在“空心化”。他表示,今后将为改变这一现状而努力。

日经中文网4日报道称,尽管日本在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人数增多,仅次于美国,但未来若想继续维持这样的“量产”,日本则需要思考新战略。

以下为日经中文网全文:

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日本连续3年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包括取得美国国籍的2人在内,这也是日本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的第22人。其中,尤其是在2001年以后,日本获奖者达到16人,仅次于美国,多于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成了诺贝尔奖的“常客”。而且此次日本人单独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1987年利根川进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的首次。

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中,大隅良典是第4人,比起物理学(11人)、化学(7人)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还不算多,但这是继去年大村智之后的连续获奖,可以看出日本在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也在稳步增加。

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有几种形式。2014年获得物理学奖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的研究成果直接关联了重大创新。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林诚、益川敏英是因为在70年代发表的粒子物理的理论在2000年代初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后获奖。

时代和场所不同的研究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2012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山中伸弥研究的“ips细胞”就是和开发青蛙柯隆技术的英国科学家一同获奖的。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科学家参与了各种获诺奖的形式。每次的获奖者最多只能3人,虽然没能获得诺奖,但有同等研究成果的日本科学家的名字最近也经常被提及。

日本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人数增多的背景,是日本科研人员层次的厚重。

不仅是此次大隅良典获奖的医学领域,日本在理论物理学、工学、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在所有领域都拥有尖端的人才。这无疑是明治维新以后、以及二战后日本长期蓄积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日本维持诺贝尔奖“量产”的可能性很高,但之后情况如何却有所难料。在科研活动指标的科学论文数排行榜上,日本2000年代初是仅次于美国的第2位,2011年~2013年平均倒退到第5位。而中国则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

当代的科学研究以美国等发达国从世界招募科研人员、人才和信息流动加大的形式展开,新兴势力的崛起也非常引人关注。诺贝尔奖“量产”国的日本今后要想维持现在的活力,需要思考新战略。

【延伸阅读】

大隅良典:一定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据新华网报道,大隅良典呼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他表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要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抱有危机感。

他对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表示担忧,认为“有用”这个词正在戕害社会,(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到100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

他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研究体制)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让日本能够守护基础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日本不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而日本的科研现状却不容乐观。

2010年到2014年,日本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科研论文数量的比例从2000年到2004年的9.9%下降到6.3%,作为论文影响力指标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也从9.1%下滑到6.3%。年轻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现象抬头,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等让日本的科学研究领域蒙羞。

在2016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上,曾排名亚洲大学第一位的日本东京大学也滑落至亚洲第4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大隅良典获奖表达祝贺时说,大隅良典常说要挑战别人未从事的领域,他的这种挑战姿态和此次获奖不无关系,这也是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激励。

安倍晋三表示,日本今后将大力支持独创性研究,在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2016年度开始、为期5年的日本《第5期科技技术基本计划》将为研究开发预算投入26万亿日元(约合1.69万亿元人民币),并加大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朱素恕
日本 诺贝尔奖 美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