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日记:《白夜追凶》是怎么用镜头讲故事的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12 13:29

骑士日记

骑士日记作者

影评人

(本文图片较多,推荐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骑士日记】

一部悬疑剧的成功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要归摄影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影像的艺术,影像表达是最直接的传递,是基础中的基础,从营造气氛到细节表达,都是从摄影开始的。

一个优秀的剧本如果遇不到优秀的摄影,结果可能就是一众普通的二流电影,比如上月的《破局》(当然,剧本改编得也不三不四的),愣是把一部悬疑片拍出了喜剧片的味道,摄影锅很大。

而优秀的作品,则是能在摄影的全方位都做得面面俱到。在《白夜追凶》里,摄影的布光可以说是比较用心了。这部剧的核心剧情就是警察哥哥与嫌犯双胞胎弟弟的身份互换(由潘粤明一人饰演),剧中很多次都用了明暗对比很强的布光手法来表达两兄弟的境遇,比如下图:

两兄弟一明一暗,暖色与冷色光源互做对比,用镜头语言把他们的剧中的情况“讲”了出来。明暗之外还有环境,弟弟没有后路,哥哥没有前路,两个人只能合一并行,这是他们的处境。而冷暖色其实还存在着配色对比冲突,这也是两兄弟彼此之间的其实有隔阂和冲突的暗指。

一般在摄影作品里,冷色代表着晦涩,隐秘和罪恶感,暖色则代表着温暖,坦然和正义感,关宏宇和关宏峰两个孪生兄弟,哥哥是刑警队前队长,是个类似福尔摩斯的全面光伟正的人物,所以在暖色方(注意,他不抽烟的);弟弟关宏宇是一个退伍军人,后来成了灰色地带的社会人,有很多秘密,所以在冷色方。

这种正向的摄影方式,我们在很多罪案类影视作品都能够看到。如:

《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和曾志伟的冷暖色调对比

《白夜追凶》的这种摄影风格上和著名罪案片导演大卫芬奇的电影是很接近的,尤其接近《七宗罪》。

那也是一部自始至终都在下雨,从不见晴天的电影。它的摄影风格非常阴郁,明暗对比很强烈,全片不是滥用冷色调,但无论冷暖色都呈现出了异常阴郁可怕的氛围。这种氛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非常骇人的。毕竟,每个城市都会下雨,都有老小区,都都有那种每天都可能死去的人,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的变态。

以凶手自首这一场戏为例,这是凶手到警局自首后的第二组镜头。一直藏在暗处的凶手变作受光的最明处,而警探却在暗处,这里身份和主动权都扭转了。两位主角衣着都是暗色,只有凶手穿红色,也就宣告了这个角色在全片的意义。在站位上,制作者把凶手放在了两位警探的中间,把三人的关系交代得颇为清楚,为之后的剧情做出了先导镜头信息传递。

而《白夜追凶》第一案的凶手兄弟,也在光影布置下显得狰狞和可怖。

一个镜头能“说”这么多信息,虽然最后可能只是几秒钟就过去了,但这几秒的累积,让每一个镜头都能有这样的信息量做传递,《白夜追凶》整部剧给人的“感受”就很丰富了。因为,没有一个没有用的镜头,几乎每一个镜头要传递的信息都非常多。在这一点上,《白夜追凶》已经可以和美国罪案剧看齐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罪案剧摄影翘楚《真探》和《白夜追凶》在环境和凶手陈述方面的异同。

在真探的开篇,一组这样的镜头:

抬着尸体的人影

树林中的点点火光

特写燃,最后镜头定格在远景处的燃烧的野火

在这里,1分钟上下的镜头里,没有对白,就只是单纯靠镜头传达了信息:罪犯的作案时间(黎明时分),作案地点(有树的郊外)和仪式方式(火),这些内容在之后的案件现场都有所对应,在悬念的引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最初制造一个“因”,给观众一个悬念“他在干什么”,接下来的推理过程才会有意义。

这和白夜追凶的开场几乎是完全类似的。在《白夜追凶》的开头:

这是一个正在作业的仪器

通过仪器的光影折射,和声效传递,可以看见有人在剁什么东西(这里的镜头已经引出了观众的第一次好奇)。

第二次剪辑我们看到了一张床,和床上飞溅的血迹,这里的尺度非常吸引人,这个特写的布光只有一处光源,把观者的视点聚焦到溅血的那一处。

这个时候切换一个中景,只是一个动作的描述,告诉观众的案件的发生环境和发生动作。这里光源还是只有一处,但把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凶手的动作上。

画外音让凶手分了神,停下了动作,这里是一个眼神的特写,没有凶光,只有观察,说明他的状况,并不是激情杀人,而是一种冷静的计划,并且,他观察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关宏宇。(后面有对应)

交代完信息之后,把镜头最终定焦到凶器上,最后一个动作完成了,片头剧目结束。

鉴于《真探》的宗教属性和神秘元素要多一些,所以整体摄影风格偏暗,采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是近景,为了表达一种仓促和仪式感;而《白夜追凶》则是一组蒙太奇表达凶手的行为、情绪、凶器和环境。两者的作用都是在开篇就拉出了案件的几个环境信息,给观众悬念,留足空间让观众去思考,属于先表述过程,再让观众观察结果的类型。并且,这些信息都在之后的剧情推进里有所对应,这才是有用信息传递,因为在最开始镜头中已经留好了“预设”,在解开的时候,观众在“印象”之中就可以做比对回忆。

这样的摄影信息传递手法很高也很妙,但是在我们其他罪案剧中的表现就很少,也不会做很细致的信息对应,在这个方面,《白夜追凶》真的可谓是此类信息的翘楚了。

不过,除去《白夜追凶》,我国的剧作的平均水平,就摄影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欧美的剧作之所以好看,很大程度上仰仗摄影的专业。这个包括了摄影器材的专业和镜头语言的专业。

这是美剧《国土安全》的摄影师,他用的是一台Alexa65摄影机,在某次采访中,他说他也会用red epic和5D1。在摄影机界,就那么一台Alexa65,日租金可能在20000美刀,这个机器只租不卖,成本相当昂贵,但是拍出来的质感也是相当可观。

(随意截图感受一下)

那《白夜追凶》摄影为啥看起来这么舒服呢?

因为他们一样有了ALEXA拍摄~

美国的电影工业有很大一部分投资是在设备上,我们的很多成本却都用来请小鲜肉了。就我们某些网剧还拿着全画幅单反在拍摄,拿着PR在剪辑,我们就可以看出投资方是多不在乎画面质感上面的成本,更别说《抠图不自赏》的那种劣质画面了。

(参考图)

疑似大量抠图的《孤芳不自赏》,图源见水印,几个人的眼神都没有对上

钱都拿去养演员了,怎么拿来养设备?另一个方面,工作人员的不专业也是让我们剧作落后的原因。很多摄影师分镜头剧本可能都没有,很多场景都是随意拍,也不愿意往深了钻研,导演要求不多,于是摄影的质量就下降了。

即使是《人民的名义》这样的良心剧,也难免在摄影上有瑕疵。我们拿开场这组镜头来说:

一组全景,然后就是来回特写,多一个动作都不舍得用一下,一组光线来回用,陆毅的光是明暗对比,侯勇的反而全明,人物性质都错乱了。可能摄影没有考虑那么多吧,一组戏两个机位一组布光,拍完赶紧进下一场。《人民的名义》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好剧,不过在画面方面,也确实有可以加强的空间。

那么正确的光源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看《神探夏洛克》这张图:

不止是构图的黄金分割比例,迈克罗夫特和夏洛克的布光一明一暗,单机位拍摄构图,没有多余的台词,夏洛克脸上有布光,迈克罗夫特则完全在黑暗之中,两人此时在诉说秘密,全冷光布光,用一个镜头,把所有的气氛的信息都传达在其中。

国产剧这方面有时也有惊喜,如《琅琊榜》:

对称构图+三分+框架+低机位拍摄,集大成的一张剧照

所以,能用摄影说事的国产剧非常难能可贵,而能在摄影上玩技法的就更令人欣喜了。毕竟布光,站位,都是静态的活计,能在动起来的长镜头里下功夫并且出彩,就非常流弊强悍了。

而在《白夜追凶》的开头,编导摄影组就敢玩一个8分钟长镜头,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剧组的野心了。

这8分钟的长镜头,一来彰显摄影水平,二来体现演员功力,三来,是告诉那些懂行的观众,来看我吧,都是你想要的精彩。

这组长镜头,从包装着塑料袋的尸块开始,表达了之前开头片段的结果。(尺度确实很大)

随着镜头的推移,从特写到远景,讲完了环境和塑料袋里的内容,完成第一次镜头内剪辑,从警车响铃背景音进入,进入第二次镜头内剪辑。

周巡下车,小汪小周的站位表现了三个人在警队的地位差别,周巡在中间是队长核心,小汪离周巡稍近,小周离周巡稍远,关系亲疏在这里有表达。

在一路跟拍和对白上,引出关宏峰,而这里的台词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关宏峰和之前电视里讲的“关宏宇”是什么关系?

镜头又调度回了周巡这边,继续交代案件情况。

在电杆的招贴画上又一次强调了关宏宇,这里为观众做了一个暗示:“关宏宇”和“关宏峰”一定有关系。这里再次给了个关宏宇的照片信息,对应开头那一处的信息。

画外的喇叭声再次进入,通过小汪的眼神引导观众进入下一个镜头内剪辑。

终于,关宏峰来了,脚先踏出,特写,音乐响起,瞬间把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和厉害程度拉了起来。

下车后,也不看小汪,只是径直走向现场,这里给的中景非常好的陈述了这个关宏峰的性格和地位(小汪点头哈腰地帮他拉起了隔离线)。

这一组镜头,新人小周呕吐,周巡和关宏峰俯视她,再一次表达的他们的地位关系。站位上关宏峰在了中间,又给观众输送了一次信息,但小周和关宏峰更近,在后来的剧情里,她是负责铁神跟踪关宏峰的中间探子。关宏峰终于露脸了,结合之前的照片,相信观众内心当中都有底儿,这就是一个人嘛。这里没有给关宏峰特写,我们还不能看到区别两兄弟的那道疤。

在之后的一路询问中,也表现了几人在此时的地位。这种多次强调的信息传递,从一开始对人物关系,地位和能力都有所暗示,让观众内心和视觉上就GET到设定,而不是从嘴巴里面“简介”,处理手法相当令人舒服。

最后一个镜头,关宏峰和小周一组,周巡和小汪一组,隔了一条线,在开始就把两方人马的立场在镜头里传达了。在未来的剧情里,周巡是一个和关氏兄弟亦敌亦友的存在,不过给关氏兄弟挖坑的时候更多,毕竟他们手上还有一起灭门悬案等着周巡去调查呢。

这一组长镜头一气呵成地交代了很多接下来的剧情里人物的关系地位,剧情的尺度和人物的性格,我们能从中很清晰的挖掘到剧组和导演的野心,他们的摄影真的非常想要搞点大事情!

基于它的环境小,场景单一,人物对白过多,虽然传递了很多信息,在长镜头的精彩程度来说,真不如《真探》经典的6分钟长镜头。因为动态的长镜头始终比静态的要难拍。《真探》第四集中的长镜头枪战,全动态,无失误,节奏快,没有对白,信息全在镜头里。长达6分钟的镜头中,镜头基本没晃动,而且角度切换得相当合适,中间有几次镜头过渡,分别是:出第一个房间时,拍摄天空的直升机;第二个是出了第二个房间穿过一片晾衣架;第三个是最后穿过一片房间,每次过渡都是一种缓解,不然心脏受不了~

另外这六分钟里穿插了十余个角色(至少有15人)、至少三段的打斗、5次枪击、行走了至少400米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每个人的配合,以及几乎零失误的表演,非常难得。

由于镜头动态较多,截图已经不能表达,还是放个片段大家自己欣赏吧。

上面是外国友人制作的路线图,这场戏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了。而这种精良制作和利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也正是我们的国产剧,可以加强的地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电视剧 演员 影视 影视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