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日记:小钢炮的“芳华”已逝,你还要不要做垃圾观众?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16 08:29

骑士日记

骑士日记作者

影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骑士日记】

记得冯小刚之前讲过一个话:

“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

我就很奇怪,小钢炮再猛也不至于放这样的厥词,现在看来,他是在为自己的《芳华》开脱啊。任何人都不会随意放这种嘴炮,原来小钢炮是为了不曲高和寡,最后打自己的脸啊。

笔者个人觉得,《芳华》是冯小刚导演仅高于《私人订制》的作品了。

如果说这是一个消费情怀的年代,冯小刚导演的《芳华》竟然开始消费了55后的情怀。只可惜,这些人也许并不会走出家门去电影院坐一坐,观看一下自己过往的青春岁月。因为,到了这个知天命的年纪,也许还有回忆,但这回忆绝不矫情,也不纠结,好的坏的,时间的齿轮滚到这儿,也都随风如烟了。

聪明如冯小刚导演,怎会不明白这种随风而逝的感觉呢?片子叫做芳华,谁能永葆芳华呢?

不,谁都不能,芳华美丽,可也只能默默承受命运流淌,让她凋零,让她消逝。

冯小刚导演在《芳华》中用了两条人物线来表达这种消逝和命运给予人的殊途同归的境遇。

女主人公的故事轨迹代表着最弱最低微的人在时代中怎样走过,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在时代中怎样落幕。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他们从昂着头迎着红旗,到红色变成可口可乐,再到你只能在墓碑前见到那一点红色。这就是人生,无论你辉煌或者落寞,无论你是卑微还是高贵,岁月流逝,没有人会是永垂不朽的英雄,大家最终都是讨生活的普通人,也许和过去最低微的那个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用这样的角度来看《芳华》的故事线,真的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深度的。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愣是被冯小刚导演拍出了《小时代》的感觉。

即便片子里有很出色的长镜头、很好的摄影镜头调度,演员也努力地在呈现那个年代的气质,但这些元素只是被零散地堆放在一起。冯小刚导演像是因为听了太多老兵的故事而不知如何取舍,把人物和故事拍得都很扁平,缺少层次和主次,就像把情怀的元素都放在观众面前,然后跟大家讲:“你看你看,就这些咯,你们要的元素我都放进去了哦,喜不喜欢是你们的事情咯!”

拍回忆不能只拼凑,拍情怀也不是摆物件,就算把红色娘子军、大白兔、邓丽君、小花、刘晓庆这些元素都拼在一起,把“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扫黄打非”、“下海”这些事情都囊括其中,也未必能有好的效果。因为回忆始终是故事串起来的,而不是故事里的装饰,故事都讲不好,只有装饰有什么用呢?

我们看不见《芳华》的主心骨,它的故事是要批判,要颂扬,还是要见证?是要拍时代,还是时代里的人,还是那些逝去的灿烂青春?这些想法都有影子,却都没有贯穿始终。

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很多,比《芳华》糟糕很多的例子,是赵薇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们在影片中看见无数堆砌的元素——校服,北京啤酒,山羊皮乐队,大学宿舍双人床。可是,故事用单薄的两条爱情线做推进,着实让观众看得很难受。一部电影,扣除那些花哨的装点,始终还是以优秀的故事作为骨架的,而《致青春》的这副骨架就显得瘦弱单薄——这是个富家少爷和平凡女孩从大学纠葛到未来工作结婚的故事,然而在主人公郑薇走过的青春之路中,只有生硬的顺应时间的转折,并没有顺着情感与人物本身进行的转折。说白了,她就是该毕业就毕业,该成熟成熟,该失恋失恋,都是顺应着编剧的视角,而不是人物自身的成长。

这使得转折显得生硬不圆滑,而这种生硬,在观众的观感上直接反映为俗套,进而就导致了无聊感。

相比之下,冯小刚功力毕竟深厚得多,《芳华》能在每一个单篇的故事中把情感与情怀拍得相得益彰,并不过于偏向某一方,而人物的情感与成长也都符合逻辑,不是空泛的在编剧的上帝视角中强行成长,而是由或大或小的戏剧冲突来推进。

可能因为是小说改编的作品,《芳华》的“章回感”很重,衔接的也并不是很妙。片中,时代推着角色前进,每一个时代顺应着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阶段。这些阶段并不应该是单独存在的,应当有因果关联,但《芳华》在关联处理上显得独立很多,并没有流畅的叙事关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败笔。

相比下,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要优秀很多。同样的类型(小说改编),同样的题材(当下回忆过往的青春),同样的角色设置(多角色群像),最终成品却天差地别。姜文并没有刻意强调任何一个元素,而是用镜头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用角色及其情感递进来呈现整个时代的样貌。

片中的情怀要素,多半都是在剧情中“点缀”出现的,并不是像《芳华》或者《致青春》那般喧宾夺主,为了突出“情怀感”而强行插入一个镜头,一个小情节或者一段台词。

在马小军的几个成长转折处,既有画面上的带入,也有台词里的交代,显得更为流畅。尤其是爬上烟囱之后的那一段镜头,书包被抛到天上然后落下,马小军便长大了,这样的处理在镜头、时间、演员动作三个点同时都表述了“时间在走,人在长大”这层含义。

少年们看着天空,用扔出的书包表达了时间飞逝的前奏,他们这一段,是有等待的,也就是说,从镜头和时间上就表达了“时光流逝”这个概念。

少年们消失,转而进入天上的书包的特写,这里的空境暗示了人物即将变化,上升下落作了一个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转场。

下落完成,马小军长大了,衣服角色均有变化,这里已经完成了时间,空间,人物的变化与成长。然后又用姜文的一句“小学就这么毕业了……”的台词完成整个成长时间的表达。

这样的变化和递进,是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语言完成的,最后才来用台词完成时间的递进转变。

而其中最情怀的绿色军用书包甚至没有一个特写,只有一句表现人物性格的台词来说明:“我X,你丫连书包都懒得拿”。但是,这一串动作,已经把军用书包这一情怀元素融入了故事中,而被期待对情怀有所感受的观众,在接纳剧情的同时也就接纳了这个情怀元素,而不需要刻意去强调和堆砌。

再回头看《芳华》,不禁想让人问问,冯小刚导演这一回是怎么了?《芳华》中缺失了他在《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中水平高超的情感堆叠和递进,只剩下独立成篇的单一小节,和无序的情怀堆积。

也许冯小刚导演也到了年纪,开始想追忆那些曾经辉煌华丽的芳华岁月,感慨岁月残酷。纵使回忆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也要力求呈现那些片段,而不再追求那么完美的电影和艺术了。亦或是,他觉得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垃圾观众”了,那应付一下也许也能赚个满堂彩吧。

其实,就我的个人经历来说,那些打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不堪,他们的后续经历本也没有片子拍得那么惨。

只是,那个辉煌、激情、有趣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也按照他的话,不做垃圾观众,就不捧场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电影 国产电影 冯小刚 中越战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