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如何在海外发文?

来源:识局网

2014-04-01 09:47

识局智库

识局智库作者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7日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随后中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为题刊发习近平讲话原文。

相对于以往侧重于官方外交,中国政府越来越渴望得到外国民众的理解,而在外媒刊文发声,成为中国领导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宣传方式。此次习近平出访欧洲,先后在荷兰、法国报纸发表文章。这是其上任后首次在海外报刊发表署名文章。

习近平夫妇受到法国总统奥朗德接待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驻新西兰前大使陈明明表示,出访发表署名文章是一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此前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出访,经常在到访国的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时候,习惯做法是接受到访国媒体联合采访。陈明明说:“习近平主席采取在访问国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这是一种创新。”

识局整理相关资料发现,大凡中国国家领导人给外媒撰文,他们所选的时机恰巧都正值进行国事访问的前后。用文章打头阵,有助于辅助官方外交,打造更为开放的国家形象。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鲁世巍表示,高层外访都是有考量的,要么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具体问题,或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机,抑或者是出席一次重大活动。在出访前,国外媒体都有种种分析和猜测。针对这类关注,一篇领导人的署名文章就是一次很好的回应。

那么中国领导人在海外所发署名文章都有哪些门道呢?

选择媒体:在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报刊

从中国领导人署名文章发表的时机来看,通过文章与更多的受访国民众“面对面”是配合访问的重要部分,而且选择发表的媒体也很有讲究。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反映的是中国权威声音,选择刊发的媒体也会是很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新鹿特丹商业报》是荷兰最有影响力的日报之一,日均发行量21.8万份,位居荷兰第四。

经过不完全统计,英国《金融时报》先后刊登过李克强、温家宝、王岐山等人的署名文章。其中,李克强以三篇位居榜首。除了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是中国领导人的“最爱”——吴仪、王岐山、汪洋曾先后在该报发表署名文章。

文章出炉:专门班底起草 参考外媒编辑意见

说到文章本身,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外媒上发表署名文章的过程并非简单的个人写作流程,而是由一个个环节衔接而成。比如总理署名文章,会由专门的班底起草,但也会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到底怎样参与或者体现多少个人特色是因人而异的。根据题目的内容,会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参与,比如谈到国家关系和外交,外交部会参与,涉及更多专业话题也会有别的部门参与。李克强总理访德时的署名文章,就是在访问前由外交部负责德国外交的欧洲司完成初稿,文章完成后会由总理的写作班子进行修改。

一般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在海外发表署名文章时都会亲自过目。写作班子修改后,总理会亲自看并且亲自修改。比如,以前温家宝访问英国前,就要求署名文章写完后给他本人过目,他会在上面修改,以符合他本人的语言风格。领导人在撰文时,不仅内容上迎合当地读者,文法也会接受外媒编辑的意见。2011年1月,在李克强刊发于德国《南德意志报》的文章中,就曾听从该报编辑的修改意见,将长句子分短、修改一些偏中文思维的表达。

发表渠道多样 有无稿费保密

中国领导人为发表署名文章与刊发方沟通时,也有各种渠道。国际上不少主流媒体有驻京机构,可以通过外交部新闻司联络其驻京记者,后者向总部或地区分部传递消息。另外,中国驻当地大使馆,也可以和对方媒体进行沟通。怎样发表取决于双方意愿。一般来说,外媒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对于有没有稿费,有外媒编辑表示,这属于保密内容。

“借船出海”还有哪些方式?

中国国家领导人外访除了发表署名文章,在外访前接受各国媒体集体采访、接受当地媒体的电视专访,都是对外传递声音的方式。从在外媒发声中,读出中国领导人的自信和坦率,引发国际范围的舆论,这可能是大家最为期待的外交成果。

集体采访:先给外交部提纲 改动需取得同意

一般而言,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一个国家之前,会接受出访国家记者的采访。这已经形成了惯例,曾经采访过习近平的俄罗斯塔斯社驻京分社社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习近平到访俄罗斯,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头条新闻,很多媒体都有兴趣。媒体要提前向中国外交部申请,取得相应资格,才能被允许采访。他们在采访习近平之前,事先给中国外交部提交了问题提纲。采访结束后,如果编辑需要对某些段落进行改动,要和记者以及中国有关部门沟通,取得同意才行。

电视专访:尺度更大 政治与私人问题均涉及

书面采访的问题一般经过领导人的深思熟虑,所以并不会出现太多交锋。与之相比,领导人接受独家专访显得更吸引外媒眼球。2010年,在接受CNN独家专访 时,温家宝曾大胆谈论政治改革问题,并提出“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四点政治愿望。

2014年2月,赴俄罗斯索契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专访,还谈及了自己的个人爱好,并且引用了国内流行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来描述自己的个人时间,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

利用“第三方”发声 彰显成熟外交手段

就中国领导人注重外媒撰文这一现象,国内国际关系研究专家认为,此举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以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所采用的手段更为娴熟。

中国政府将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立场和观点放在媒体上,合理利用“第三方”,避免双方媒体在立场上暗生偏见,无不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以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所采用的手段和思维方式日渐成熟。

此外,此次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女士在访问期间参观学校以及公益活动等等,也是一种成熟的外交沟通方式。有意思的是,彭丽媛还使用了一款国产手机,以这种方式支持国产。

(本文来自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网站www.21shiju.com。综合整理自《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华社》、《法制晚报》、《南都周刊》等)

责任编辑:朱海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

德总理率商业天团来华,“没中国不行”

“伏特台风”真相:美方和微软以黑客栽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