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海峡两岸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1-15 11:23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在三亚军港进行了短暂补给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启程返回青岛母港,并且选择了一条毫无疑问会引发争议的路线——穿越台湾海峡。自然,辽宁舰的归程也引发了海峡对岸台湾方面的高度紧张和高规格应对,我们也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当年的我们自己。而在大洋对岸,美国总统亲自出面”砍价”,让洛马公司总裁亲自担保将进一步降低下一批次F-35战机的价格,面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时代,美军的这些烧钱大户又将何去何从呢?

三十年河西来了

本周四,从三亚军港启航的辽宁舰在海军组织的护航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掩护下,穿越台湾海峡北上,并于周五返回位于青岛的母港。由于从去年年底出海时有关辽宁舰的训练新闻就接连不断,国内大多数人对辽宁舰北返青岛的消息只是给予了一般性的关注。当然,有一个省的媒体例外。

不但有“御用摄影师”的关注,有官方美照,还有视频,动图,辽宁舰这一次出海真是吸足了眼球

台湾媒体此次对于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的关注度的确高到了一种大陆人民难以迅速理解的程度。台湾媒体连篇累牍地介绍辽宁舰最近远航训练的具体情况,大谈各种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的政治意味,并且无一例外地以各种理由贬低辽宁舰的战斗力。什么“舰载机4架说”、“不能夜间起降说”、“舰体老旧钢板开裂说”等等不一而足。老实说,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加上解放军海军对航母的运用还处在探索期,辽宁舰的实际作战能力的确不宜高估,但是台湾媒体的这种“轻蔑”,很明显有一种别样的关注在里头。

在辽宁舰北返的时候,台湾媒体人王瑞德就很有自信地说打辽宁舰是很容易的事情

当然,从台湾媒体到台“国防部”,再到民进党“立委”们,从辽宁舰这次出门开始,类似的话他们就没停过

这种关注自从2016年年底解放军多次派出远程轰炸机、电子战机以及空中加油机围绕台湾东部进行长距离飞行训练时就已经开始,而且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很高的紧张状态。笔者每周会收看台湾“国防部”委托华视电视台面向台军制作的一档官方宣传节目《莒光园地》,这档栏目从一个月前开始,就已经连续制作专题节目,向台军现役部队介绍所谓“中共文攻武吓”的种种手段,用许多我们看来奇葩的理论分析其中的独特原因,并且找一大堆所谓的专家学者、退役将军表明只要台军“精实战训本务”,就能保障台海和平稳定。

自从空军“一不小心”公布了这张拍到北大武山的照片开始,台媒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发明”,从玉山武山到大陆造假新闻各种说法都扔出来了

到了辽宁舰过海峡,台湾好多人的这种焦虑可算是集中爆发了。不仅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身在国外也要保持对辽宁舰动向的掌控,台军更是如临大敌。不仅号称派出了侦察机拍摄了辽宁舰的照片(但就是不像日本自卫队那样公开),还出动了多达8艘舰艇沿着海峡紧盯辽宁舰编队。这数量几乎是台军日常能紧急出动的水面舰艇的上限,由此不难看出台军内心的感受。

几十年前,过台湾海峡同样是一件需要“如临大敌”的事情,不过那时候需要焦虑担忧的不是台湾,而是大陆方面。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在海空军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在东南沿海还占据不少岛屿作为前进基地的国民党政权,频繁出动海军舰艇掠夺在台湾海峡和周边公海航行的各国商船。根据1949年8月到1954年10月的统计,通过台湾海峡遭到国民党以武力拦截、追踪和炮击的中外商船达到228艘次,其中被劫持扣留68艘,被击沉8艘,被炮击扫射、拦扣洗劫、骚扰追踪的152艘,人民海军的水面舰艇更是频繁遭遇国民党军队的袭击。随着后来东南沿海岛屿的逐渐解放以及1958年解放军空军全面入闽作战,双方逐渐以海峡中线开始了武装对峙,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台湾海峡依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1964年开始建造的65型护卫舰之所以有4艘舰都选择广州造船壳,上海用火车提供舰上设备这样麻烦的手法,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台湾海峡当时尚未通航,上海或者大连建造的水面舰艇可能无法通过台湾海峡交付南海舰队,因此需要在南方地区建立自己的造船工业。而1974年西沙局势紧张之时,解放军海军南下增援的护卫舰在通过台湾海峡时,都采用趁夜灯火管制全速通过的方法以求安全(而不是后来不知何处传出的所谓“西沙战事紧”的谣诼)。

1974年南下的3艘导弹护卫舰之一。从1965年八六海战之后,台军舰艇已经根本不敢再主动出现在解放军面前,人民海军舰艇在台湾海峡的活动都没有遭遇过拦截,那些传言不过是给自己贴金罢了


1967年1月13日台湾海峡上空最后一次空战,人民空军歼6战斗机击落台军F104G,此后连台湾空军都不敢白昼出动侦察,在既无制空权又无制海权的情况下,即使台湾当局当时支持南越,也完全不敢对南下的人民海军有所动作

同样有趣的,则是台湾媒体对“航母杀手”这一概念的迅速热衷。随着辽宁舰的服役与形成战斗力,台军的各类新型装备,尤其是海军装备,都要被强行“航母杀手”一番,就好像台军的F-16V战斗机强行被台湾媒体说成是和歼-20“不相上下”,99A主战坦克在台军内部学术论文中变成只要M60A3坦克提高首发命中率就能“有效对抗”。于是我们看到“雄风3型”导弹被反复称为“航母杀手”;新下水的“沱江军舰”因为带的反舰导弹比较多就被称为“航母杀手”;误射导弹的锦江级导弹艇因为有一半改装了“雄风3型”反舰导弹也被誉为“航母杀手”;服役近30年的台军潜艇也被“航母杀手”;甚至连试射“天弓三型”地空导弹也被认为是“航母杀手震慑辽宁舰”……能与这般病急乱投医相媲美的武器,恐怕只有存在于百度百科当中,使用RPG火箭发射器发射的GT690战术核显卡了。

欢乐也好、荒谬也好,这一切毫无疑问反映了台湾岛上对航母战斗力的认知和内心评价,也反映了近年来两岸军力彻底向大陆方向无可挽回的失衡局面。不过笔者觉得,尽管台湾媒体或者台湾网络舆论的言语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反应过度或者荒诞不经,但过度的嘲笑似乎也不太合适。毕竟直到几年之前,一些著名报刊的评论文章还在“美国航母停靠香港意欲何为”,而把022型隐身导弹艇、基洛级潜艇、现代级导弹驱逐舰、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苏-30战机当做“航母杀手”的年代距离我们也并没有过去太久。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自我平衡之法各地媒体都会,只不过合理化的方式不同罢了。

如今,航母对国人似乎已经没那么大冲击力了,而我们发展航母的目的,正如房大校所说,“不是给你预备的”

对于人民海军而言,未来的担子和任务还重要的很,“连黄水都算不上”的这点事情不是全部

当然,你说台湾人真的都被媒体“洗脑”,觉得台军强大到不可战胜,也实在是高估了媒体的力量了。因为即使在这些媒体报道里最应该鼓舞士气的《莒光园地》里,一位台军退役二级上将在搬出硫磺岛战役的例子来“激励”台军要让解放军“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时也不无坦诚地向台军官兵告知硫磺岛上“当然日军官兵是全员玉碎”。不知听到这种大实话的台军官兵,面对已然失衡的两岸军力格局,究竟会作何打算。

其实2016年6月,台“国防部长”冯世宽已经把话说明白了,请台军将士“勇敢走向战场,含笑为国牺牲”。台湾名嘴曹长青也“鼓励”过,东帝汶为了独立70万人死了20万,“不自由毋宁死”。为台独卖命的结果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砍价”成功了?诓你呢

本周四,还有一周就要正式走马上任的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再度对F-35战斗机项目以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炮。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已经与各军种将领深入探讨这种飞机,F-35的问题,你们已经读到了相关报道。它已经严重,非常严重的落后于计划进度,并且超支几十亿美元。我不喜欢这个”,同时提出“即将采取对F-35项目的重大举措,可能和F-18项目有关。”

这一番讲话造成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迅速下跌,而在周五美国《防务新闻》网站上的报道中就透露,洛马公司总裁休森在与特朗普周五进行的第二次会议中表示,将从第10批次F-35战斗机开始,让战机的价格出现“显著的降低”。一切情况显示,F-35项目一直被人们诟病的高成本,似乎在特朗普总统的亲自砍价“之下,似乎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看样子特朗普两次“怒怼”F-35让洛马伤的不轻

正所谓”天下苦洛马久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22和F-35战斗机两个项目之后,不仅在美国国内垄断了五代战斗机市场,也通过向其他国际伙伴的销售,将包括英国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下一代战机研发项目扼杀在萌芽之中(英国BAE公司干脆把自己的五代机概念方案和RCS模型一并打包卖给了日本人)。但F-35项目在用订单抢占了市场之后,却因为价格上涨和进度不断拖延而受到各国订货方的抱怨,而在已经交付部队使用的美国空军,F-35A更是因为作战性能上的种种表现受到美军内部和外部人士的批评。

英国BAE公司原本的下马隐身五代机方案,从某一角度来说,F-35早就完成了一项比美国国防还重要的任务,就是干掉美国盟友的五代机研发能力

平心而论,作为一款应用了大量先进技术(不少技术比F-22A上还要高级)、具备相当隐身性能和航电设备的合格五代机,虽然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机动性的水平严重存疑,但在一架新款F-16都要8000万美元的年代里,F-35的价格并非极端离谱。但这并不会让大家更加正面看待F-35,原因很简单,F-35计划在早在上世纪末的JSF时代,就是一款以强调经济可承受性为最大卖点的战斗机计划。当时各方都没有对JSF战机的作战性能报以太高的期望,但却对该机当时3500-4500万美元的价格印象深刻。结果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非但没有兑现当时的承诺,反而成为一款颇为昂贵的战机。这就好像大家冲着999元的价格预定了红米手机,结果红米开发出来卖得和iPhone7一样贵,不管手机是否物有所值,这种价格上巨大落差造成的不快感必然会让人难忘。

这里就要谈到飞机价格的”统计口径“问题了,由于现代飞机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件装备,而是一个包含了飞机、武器、后勤设备在内的武器系统,因此就好像买汽车的时候各种贴膜、音响、倒车雷达、地毯、坐垫之类的东西到底是“送”的还是“卖”的,本质上是一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一般说来,一款战机的单价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有好些不一样的说法,比如重复性飞离价格、平均采购单价、项目获得单价等等。不同的价格因为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其价格差距就会很大。

在媒体介绍F-35项目时,往往会用2443架左右的飞机耗资4000亿美元来形容这个项目的耗资巨大,这时计算的单价就是项目获得单价,也就是用整个项目投资除以产量来计算,这时,不仅飞机相关的支持设备的价格算了进来,飞机的研发成本和测试成本也都计算在内。美军在早期批次的F-35研制中,多次出现因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设计问题,导致飞机需要进行更多次的试飞,但预算内又没有规划这些试飞经费,于是只能在当年预算中少买几架F-35,把匀出来的钱用到试验上,结果总开支不变采购数减少,F-35单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目前一些说法里,关于F-35单价2亿多美元的说法,很多是国外采购的F-35价格,但因为外界披露的一般是合同总金额和战机数量,而对合同实际内容几乎不予提及,所以这个价格有着大量的水分。一般来说,这些合同里不仅包括飞机,还要包括相应的店维护设施,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包括备用发动机在内的零备件,包括飞行模拟器、作战软件在内的支援设备,各类保修服务,各类培训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课程费用等等……就好像买车的时候总不能把驾校的学费也算进去一样,韩日等国购买F-35战机单价偏高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些看不见的价格。

日本接收的首架F-35A的单价接近5亿美元,而飞行员还在训练怎么把飞机带回去

如果洛马公司想要降低飞机的价格,那么他们就应该经常提及所谓的重复性飞离价格,这个价格只包括飞机,在交货时没有带上的设备武器一概不算。虽然在早期生产中,由于生产不熟练、工艺不完善、成品率低等因素会导致价格偏高,但只要飞机产量上去且生产线不中断,那么熟练的产业工人自然会不断将飞机的重复性飞离价格降低(当然美元贬值会稍稍带动战机价格上升)。第一批的F-35的飞离价格一度高达2.4亿美元,而到了2015年,F-35的飞离价格已经降到了1.2亿,并且随着生产线的日趋成熟还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所以洛马总裁所说的降价,主要的手法就在这里——按照洛马的乐观估计,到2020年前后,最便宜的F-35的飞离价格可能会低于9000万美元。在商场身经百战见的多了的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把戏,他这么做~显然是有着他自己的考虑的。

至于几大军种对F/A-18E/F的抵制,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悬念:空军从来没有装备过“超级大黄蜂”,在已经有上百架F-35的情况下再增添一种机型完全属于给后勤添乱;海军本来就在持续采购“超级大黄蜂”,隐身性更好的F-35C反而有着隐身攻击机的任务要做;至于陆战队,F-35长这么胖全是拜其想要的B型所赐,如今好不容易开发成功,加上AV-8B即将全线退役,陆战队今天不买,可就要失去两栖攻击舰上的战术支援飞机了。

几大军种里面,空军是退役现役将领一起上阵劝谏,陆战队不声不响已经把10架F-35B部署到了日本,海军更关注自己的造舰换代计划,总之,哪怕F-35再不合意,也没有支持一棍子打死的

对洛马公司而言,F-35项目本身的开发有着许多不成功项目的共性:开发时进度拖延,投产之初价格超标,交付部队后无法满足需求。而对于已经开始交付部队的F-35而言,特朗普和洛马的这一通“砍价”,正好将此前大家争议的比如F-35战机空战格斗性能不足、无法内置近距离空空导弹等设计问题转移开来(比起正在好转的价格问题,飞机的性能和设计这些只有将F-35计划推倒重来才能有根本改观的东西才是目前F-35最大的问题),而让媒体重新关注起F-35的价格,而随着飞机产量的增加,F-35的价格已经不是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如此一来,洛马公司被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岂不快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荀越
航母 辽宁舰 台湾 特朗普 F35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