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补历史欠账 中国海军“下饺子”不能停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3-26 11:08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最近一段时间,观察者网刊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海军“下饺子”的文章,各种讨论的热潮之下,笔者也忍不住要来搀和几句,表达一些在这一问题上的个人拙见;而在本周举行的巴基斯坦国庆阅兵典礼上,一大批中国血统的武器装备的亮相,让人们看到了“巴铁”所能获得的支持,自然也有不少亮点值得人们关注。
中国海军的“饺子“账
最近几年,中国海军“下饺子”的说法已经不是深入人心,而是已经为大家所默认的事实了。继而国内外都开始讨论有关中国海军造舰潮的未来动向,从中国海军到底需要多大规模的海军力量,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否承受得起这样的造舰规模,到何时造舰潮会停止,再到中国网络上版本不一的“对美N成论”的争议不一而足。
这里的有些问题,比如中国海军究竟会发展到什么规模,或者什么规模对中国海军来说是合适的,笔者自忖才疏学浅,也没有经过细致周到的调查研究,自然不敢自作主张,只是简单地与历史上中国海军的舰艇建造做一些对比,来看看中国海军 “下饺子”的实际情况。
如果以10年为一个周期,那么自1979年至今的中国海军造舰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当然第四个阶段目前只过去了将近80%。这几个阶段我国都具备自行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能力,因此在舰艇建造的舰种和数量上多少有可比性。当然平行对比从051型到052D型甚至055型导弹驱逐舰,这样实际等级超越中国海军传统定义中“驱逐舰“的大型舰艇很难说得上准确,但从海军舰艇部队编制的角度看,因为一般来说一型水面舰艇在服役20年以后,就需要寻求升级换代的替换舰艇,因此这确实是比较中国海军舰艇规模的一个角度。
从驱逐舰的角度看,第一个十年海军服役了10艘051型导弹驱逐舰(包括051D、Z、G等该型),这些舰艇与新中国成立前30年里服役的4艘07型驱逐舰和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一起,构成了中国海军与1975年、1976年和1985年更名、组建的3个驱逐舰支队的主体力量;第二个十年中,由于国际形势突变导致中国海军驱逐舰动力系统进口来源的突然受阻,中国海军在这一时期的驱逐舰建造进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个90年代中国海军只有4艘驱逐舰服役,考虑到超期服役的07型的退役,中国海军这一时期的驱逐舰总数并没有增长。
中国海军早期“四大金刚”中的长春号,07型驱逐舰103舰
第三个十年里,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因为技术探索、对台战备、技术备份等诸多因素,开始了被大家成为“小步快跑“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海军先后建成服役了052B型、052C、051C型、引进了俄制956/956EM型导弹驱逐舰等总共10艘驱逐舰。按说这些驱逐舰应该用于替换70年代早期建造的最早一批已经服役30年的051型驱逐舰(051型在技术上的老化程度要比其舰况老化更严重),但因为此时中国海军又新建了3个驱逐舰支队,加上整个90年代补充的驱逐舰很少,因此这些老驱逐舰虽然在航率并不高,但也不得不继续”发挥余热“服役到2007年以后才开始逐渐退役,很多时候,配属老驱逐舰的护卫舰反而要更多承担支队的主要任务。
引进的4艘现代级驱逐舰
现在被改装的面目全非的现代级驱逐舰
至于没过完的这个十年里,虽然我们都对”下饺子“的概念毫无疑问,但截至现在,052C和052D型驱逐舰总共只有9艘入役,虽然在这个十年最后的两年里,乐观的算法可以让这个十年里服役的驱逐舰总数再增加6-7艘。15-16艘驱逐舰的确是中国海军服役驱逐舰最多的一个时期,但如果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的欠账,这样的造舰速度也只是让现有6个驱逐舰支队用2000年后的驱逐舰达成满编,至于前一阵子网上传的所谓”三大舰队各扩编一个驱逐舰支队“的说法,如果真的打算在2019年前后就实现,除了要让服役20多年的”90后“驱逐舰继续延寿并且让几艘开工的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尽早服役外,连现在还没有退役的几艘”80后“驱逐舰也得拖着30多年舰龄的身子骨继续服役。
这样的景象还要更快更多才好
从这个角度看,驱逐舰领域的造舰速度虽然加快,但仅仅是弥补海军过去的”欠账“而已,我们对驱逐舰“下饺子”的印象,更多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建造低谷相比的结果。如果横向与我们的老对手日本海上自卫队相比,则在相同时间里海自建造的驱逐舰数量分别为24艘、12艘、12艘和8艘(另有2艘计划在2020年前服役,当然这里也将4艘直升机航母按照日本自己的分类计入统计之中),可见中国海军只是刚刚在建造速度上超越了日本,在驱逐舰总量上的差距还需要更多时间去追赶。
海自4个护卫群基本是以DDH为核心的反潜护卫舰群,新“加贺”的服役让海自的4个护卫群的核心力量完成了更新换代
至于护卫舰领域,类似的比较也同样奏效,第一个十年中,“以造代修”的053H型和后续的053H1和053H2型导弹护卫舰总共服役了20艘;第二个十年中先后服役的4型导弹护卫舰也有16艘;第三个十年中,服役了3型11艘护卫舰;而第四个十年截止目前已经服役了19艘054A型护卫舰,算上已经下水还未服役的几艘054A,20多艘的产量的确是史上最快,而且054A也的确能够作为一种廉价的通用驱逐舰替代品补充中国海军驱逐舰数量与日本的差距,但护卫舰面临的问题同驱逐舰一模一样,即仅仅完成了驱逐舰支队的换装,各水警区的护卫舰大队依然要继续使用那些服役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且在技术上已经不算先进的老护卫舰。
当然,一定会有读者指出我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型号——056/056A型轻型护卫舰,毕竟这种已经服役30多艘的轻型护卫舰已经超越054A型,成为本世纪全世界建造数量最多的护卫舰,是新世纪中国海军一大批猎潜艇大队升级护卫舰大队的关键装备,也是最近几年来中国造船厂里最为常见的“饺子”。但与既能作为驱逐舰支队一部分出洋作战,又能在近海充当中流砥柱的护卫舰不同,轻型护卫舰从一开始就是一款以近海作战为主的基地防卫兵力,其本质说到底仍然是中国海防系统传统的“空、潜、快”防卫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个十年中,虽然传统的“空、潜、快”防卫体系不像大型水面舰艇一样为人所注意,但中国海军投入在这一领域的资源从始至终都十分可观。
漫长海岸线所需要的护卫兵力的需求与远洋兵力不同
第一个十年中,海军建造了数十艘037型猎潜艇和数量相仿的21型大型导弹艇;第二个十年中,有总数为数十艘的037改进型猎潜艇和导弹艇投入现役;第三个十年里,服役了超过70艘的22型;作为037型猎潜艇正统后裔的056型轻型护卫舰在第四个十年里大规模出现,总体上说也没有超出这一系统的范畴,只是相比排水量不足500吨的艇,056“舰”的身份更容易引人注意,也就第一次被大家当做”饺子“算到了账上。当然,这种大批量生产的舰艇十分重视经济性,例如037型猎潜艇的造价就只有同期护卫舰的1/2甚至1/3,056型轻型护卫舰与054A型护卫舰造价的比值也并不会相差特别大。
当然,比起过去的几个十年,2009年至今的中国海军建设中,首艘航母辽宁舰的服役与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综合补给舰的批量入役,大型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建成与试航,都是有着历史意义的成就,这一切质的提升与变化,才是中国海军快速发展中比起“下饺子“更加值得纪念和高兴的。
已经开始清甲板的国产航母仍然还是关注热点
集群无人机的两种思路
本周四,巴基斯坦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庆祝纪念拉合尔决议的“巴基斯坦日”。阅兵式上巴基斯坦军队展示了其装备的各种武器装备,其中较新且较先进的型号里,由中国制造和中国提供技术支持的不在少数,而最为引人关注的,则是阅兵式上飞越检阅台上空的“飞马”无人机编队。
无人机编队集群飞行可以说是无人机代替有人机作战的关键要点之一
考虑到“飞马”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巴基斯坦许可证生产的中国“彩虹3”系列无人机,因此这个编队飞行的技术无疑是包含在中方提供的技术之中,这也意味着同属该系列的彩虹-4、彩虹-5等一系列无人机也都具备这一技术能力。
无人机作为一种概念,不仅在军事领域已经广泛应用,连商用无人机都已经普及成为一种消费品进入了千家万户。但与此同时,多架无人机在空中的共同操纵却依然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举一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浙江某市不久前举办了一次“蚕花节”,并请到了数百位无人机爱好者为活动现场拍摄各种摄影作品,虽然活动最终可算十分成功,但对不少无人机爱好者而言,结局却并不是那么美好——在为期半个月的活动中,有500多架小型商用无人机在活动现场参与拍摄,结果先后有80多架无人机因为各种原因“坠毁”,除了少数控制不好电力耗尽者外,大多都是在多机升空后因为干扰、碰撞等各种原因损失的。可见至少在民用无人机领域,这项技术暂时还没有成型。
至于军用无人机,因为技术更高更先进,无人机编队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在目前的国际上也已经有美国等不少国家展示过类似的能力,但在实际使用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国家目前依然处于空白阶段。相对于单架无人机飞行,无人机编队飞行复杂得多,需要突破编队飞行控制技术、无人机之间的位置检测与防撞技术,无人机编队需要解决信息交互技术等诸多技术,以及航迹规划、队形初始编成、编队队形策略、无人机失效时队形的重构、密集编队飞行的空气动力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因此,尽管美军在2004年就实现了两架X-45无人机编队飞行,但在实战之中,美军的无人机依然只能采用“各管一片”的形式,通过划分区域的方式,让每架无人机在相对广阔的空域内单独飞行。这种模式在无人机单纯作为侦察机时问题不大,但当无人机开始察打一体以后就显出不便了,由于一定空域内只有一架无人机,单机携带的弹药又非常有限(MQ-1“捕食者”大小的无人机一次只能携带两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加上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很慢,因此在无人机弹药耗尽后,这一区域内的空中控制能力就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极大削弱。由于无人机编队技术一时间无法突破,美军只能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制造携弹量更多、持续作战能力更强的大无人机,也就是日后的MQ-9“收割者”无人机。但是这一手段可谓治标不治本,虽然MQ-9的载弹量3倍于MQ-1,但是单价迅速从后者的不到1000万美元蹿升到接近1亿美元。
相比之下,无人机编队技术真正得到解决后,战场上空的无人机就能突破之前分片划区的困境,从而实现无人机打击力量在空间上与火力上的双重集中,从而更好地对战场目标进行打击。对于许多需要反复进行打击确认的作战任务而言,这一技术可以极大提升无人机在战场使用中的灵活性,也能进一步拓展无人机的作战领域,实现像有人战机一样的多方向、多高度同时进入攻击或者多角度同时的拍照侦察甚至是电子干扰,从而实现更强的作战效能。
当然,说起无人机编队飞行,肯定有不少人会想起前不久美国进行的“蜂群”无人机试验。试验中,3架“大黄蜂”战斗机一次性释放了多达103架“山鹑”微型侦察无人机“蜂群”,可连续飞行半小时之久,能自主执行情报搜集和监控任务。这是目前已知的集群无人机操作运用的世界纪录,比2016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电科披露的67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试验还要多1/3。这当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编队飞行,不过这种无人机集群更多需要的并不是严格的编队定位于控制技术,而是基于集群智能相关技术的智能技术。二者所涉及的技术有一定联系,但更多的是不同技术方向上的差异,比起目前仍然处于原理探索阶段的无人机集群,无人机编队飞行的实际运用前景更加明晰和直接。
中电科67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试验
大黄蜂释放的“蜂群”
除了解决传统的无人机在战场上的打击密度问题外,无人机编队实际上可以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比如美国就一直在研究无人机之间进行自主空中加油的技术,而将不同用途的无人机混编编队,从而让尺寸小、载重量少的轻型无人机也能遂行复杂的作战任务也将不再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不过,即使是美国在无人机的研究上也并非顺利,X-47B下马,转向舰载无人加油机“黄貂鱼”
至于中国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则毫无疑问可以凭借这一能力大张旗鼓地自吹自擂一回:土豪们,还等什么,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