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情:朝鲜核试验的“求和”价码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4 11:35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美国新财年的国防预算基本算是大势已定,总额接近70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不仅远远超出特朗普政府最初谨慎提出的数额,也远远高出2011年《预算控制法》中规定的国防预算上限。尽管离款子批下来还有时日,但是美军已经把这多出来的近千亿美元的去处安排得妥妥当当。这笔高额军费存在的意义和效果何在?答案毫无疑问要从太平洋对面的对手的变化那里说起。而就在昨天,朝鲜咸镜北道丰溪里再次发生了3.4级且深度为0公里的地震,又一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虽然对于这次地震是不是核试验还存在疑问,但朝鲜的核战略显然还会随着美朝的隔空骂街和这一系列的意外继续下去。

美国的“赎债”军费

本周二,也就是美国当地时间的9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89票赞成、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总额6920亿美元的2018财年国防预算。至此,2018年度的国防预算基本算是尘埃落定。接下来美国参众两院还将通过两院联系协调委员会将两院各自通过的议案进行协商修订以形成统一的最终版本,并送交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以正式通过。

从军费数额上,这次军费预算比起2011年美国军费高位的7113亿美元,还稍微差了几十亿美元,但当时的军费中有将近1600亿美元的开支是用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军事行动所需,相比之下,2018年的预算中只有大约600亿美元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其余6400亿美元都是所谓的基础军费,实际用于军队训练、人员薪资、装备更新等的资金规模多了1000亿美元左右。虽说美元的实际购买力正日趋下降,但2018年美军预算的实际增长显然可算是史无前例。

更加不同寻常的,是此次国会通过的国防预算数量之多,甚至超出了特朗普政府今年提出的6680亿美元的目标,也比美国国防部今年5月提出的6391亿美元的需求多出500多亿美元。这些多余资金之中,相当部分都将被用于额外采购一批装备。此前观察者网也曾引用美国媒体上透露的部分消息罗列部分,虽然在不少项目的实际增购数量上与国会最终通过的采购数有所偏差,但也大概表明了增加采购数量的趋势。

国会此举自然赢得了美国国内许多支持美军现代化人士的赞许,对美军而言,这样的增购自然也是好事一桩。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这又显然是美军“穷兵黩武”的举动。不过如果从美军本身的状况和其军方的设想目标看,这更应该是美军针对本国长期以来装备老化之下做出的“补课”之举。

说起美军的装备更新和老化,最早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时期。在此之前,美国军队先是花了10年时间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然后又因为美国经济陷入滞涨而饱受军费不足之苦。从1965年到1975年,美国的军费在账面上增长了约60%,但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严重问题,让开始服役的新一代武器装备因为通货膨胀价格飞涨,加上越战期间大量军费实际是用于作战化作炸弹和橙剂扔到了越南,美军实际的经费也因此捉襟见肘,不仅部队装备的战机、战舰数量都出现巨幅下跌,美军也因为缺少优秀军人变得问题重重,在美国公众眼里的声望也降到了低点。而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为了兑现其竞选时加强美军的承诺,自然也开始进一步增加美军的军费,并一次次将美国军方“想想而已”的乐观军费目标直接变成实打实的美元投入到国防工业的方方面面。

提出600舰计划的里根

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极为充裕的军费预算使得美军实现了彻底的现代化。美国空军在整个80年代换装了上千架全新的F-15和数千架F-16战机,B-1B和B-2两款战略轰炸机也在这一时期研制并开始装备;美国陆军换装了以上万辆M1系列主战坦克和M2步兵战车为核心的地面部队核心体系;美国海军则在这一时期开始坚定全核动力航母的路线不动摇,并且将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洛杉矶级核潜艇以及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都送下了水。而里根以及随后老布什时期美国庞大而现代化的军事机器,也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干涉全世界各种事务,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

也基于如此庞大的物质力量,发动了海湾战争中摧枯拉朽一般的“左勾拳”进攻

按照80年代的美军设想,到了90年代,在美苏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美军自然要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装备全新一代的作战装备和武器。这些武器我们后来有的看到了,有的却没有看到。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全面超级大国地位的稳固,美国军队的建设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苏联的解体,美军对各类尖端武器的需求和急迫性都不如以往,反而对干涉地区事务所用的武器装备更具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冷战结束后军费无论是账目上还是购买力上都陷入了缩减,使得美军对各种冷战期间立项但尚未进入实质深度开发阶段的武器都缺乏进一步投资的兴趣和能力。

这样的策略结果,就是F-22这样冷战结束前已经造出原型机的方案得以继续研制,海军还处在效果图阶段的NATF项目则被砍掉;从“提康德罗加”级降级而来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得以批量建造,打算全面升级防空系统但还处于概念阶段的CG-X方案则被一拖再拖最后彻底取消。

2005年CG-21的各种想象图

洛克希德NATF设计艺术画

全新提出的方案则大多更加注重现实可用性,比如F/A-18E/F”超级大黄蜂”这样的中庸机型,以及最初的JSF这样注重采购成本与作战性能有机统一的廉价战斗攻击机。而那些概念新奇的高端方案,比如武库舰什么的,则总是在媒体一番热炒之后就消失无踪。在那个时候看来,美军的这一系列针对威胁的处置,总体来看是不算失败的。毕竟在装备性能早就够用而防务预算削减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是最科学的。

而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军队的一连串变故则把美军引向了另一个方向。先是思想激进的拉姆斯菲尔德为了改革美军把包括新型自行火炮、侦查武装直升机等美国陆军一系列先进的未来装备给统统取消,再是为了美军能够全球快速部署介入力推斯特莱克中型旅。但随后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恰恰不是那种需要美军快速部署能力的中低烈度治安战。

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

传奇的科曼奇直升机

虽然美国军方反复强调斯特莱克装甲车的装甲多么多么有效、加装了格栅装甲的装甲车能够挨多少发RPG火箭弹也保证乘员不受伤,但大多数美军仍然巴不得自己在遭到路边炸弹袭击的时候身处M1战车的舱内,或者在遇到地雷的时候躲在防雷车里面。经年累月的反恐战争里,美军再次像越南战争一样,不仅每年要花数百上千亿美元(最高的2008财年甚至达到1870亿美元)投入十多万美军在海外的作战需求,还采购了大量治安战专用的武器装备,比如美军在2007年开始为了防止路边炸弹的威胁,采购了27740辆各种型号的防地雷反伏击车装备美军,用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巡逻和作战任务,而每一辆车的平均采购价格都要数十万美元,根据美国国防部自己的报告,整个防雷车采购项目合计耗资达到了485亿美元,而在美军撤离伊拉克后,这些车辆中60%的命运是直接扔进了美军的仓库,剩下的车辆也因为在传统的作战环境中因为外形高大、防御力一般且机动性不足而饱受美军的诟病。

在遍布着各种RPG IED的冰冷战场上 也只有M1的厚实装甲能给人带来一些温暖

与此同时,美军在下一代装备换装上则犯下了一连串的失误,不仅彻底停止了本国空军采购改进后的F-15和F-16新型号,还过早关闭和拆除F-22战机的生产线,到针对反介入武器时的应对准备不足,再到下一代大型水面舰艇和轻型水面舰艇定位科技树双双点错……再加上F-35由于开发上的延误,迟迟没有具备完整战斗力的能力。这也导致美国面对纷至沓来的威胁之时,很多时候只能使用上世纪90年代乃至80年代的武器执行任务。

任何武器装备都有寿命,例如对于战机而言,就存在着技术寿命、日历寿命和疲劳寿命三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一般国家在正常使用时,三种寿命差不多是同时到期,而美军的装备则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由于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其武器装备哪怕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前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在当代都算不得落后,加之美军频繁对其进行升级,其技术寿命应该还有不少富裕;但是如果计算产品的日历寿命的话,美国空军的F-15C最年轻的一架已经服役了32年,最早的F-15E已经服役近30年,最新的也已经使用了16年,其F-16机队里最新的也已经有了15年的历史,对于一般日历寿命最多20-30年的战机而言,他们也已经进入了中年甚至老年甚至“超龄服役”;而对于疲劳寿命来说,美国空军的F-15大约9000小时的寿命和F-16大约8000小时的寿命都不算短,但由于美军在冷战后极端频繁地使用这些战机,他们的疲劳寿命要么已经接近“大限”,要么已是超期服役。

然而这些战机很可能还要继续服役十年以上

正是这种三重寿命的矛盾,让美军迟迟下不了将其淘汰的决心,而如果要继续给这些飞机续命,需要将飞机的纵梁、翼梁甚至是机翼整体换掉,再加上对航电设备、发动机还有武器系统的全面升级,其需要的资金和改动的规模其实已经和采购新机相差无几。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境况要稍好一些,由于在新世纪持续采购了一批F/A-18E/F,尽管也面临新装备不到位和过度使用带来的机队数量缺额的问题,但整体情况要比美国空军好得多,唯一的麻烦在于其巡洋舰队的老化和难以替换。而同样的问题对于陆军也存在,虽然坦克装甲车辆上不太明显,但是直升机部队的过度使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可以说,美军几大军种这些老化的装备,就是过去10多年里美军不愿意采购太多成熟装备,又没有及时完成全新装备研发而欠下的债。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彻底更新替换现有装备,而考虑到美军的规模,加上前几年F-35系列替换机型因为延期试验导致项目超支,又没有额外资金贴补,一度取消过数架F-35的交货计划,而将其资金挪用来填补项目额外开销。如今的这些增购,虽然不能解决F-35研制进度拖延的问题,但至少可以缓解F-35替换速度的矛盾。当然,按照现在的规模看,想要短期内彻底摆脱这种困境,美国军队只有干脆裁军,彻底放弃那些过于老旧的装备,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新一代装备的方法。美国陆军在地面部队上确实这么做了,但美国空军和海军则不大愿意也不可能接受这种方案。

如此一来,美国军队只能寄希望于更高的军费投入,来实现更大规模的部队换装,以期尽快还掉欠账继续前进。反正2016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只占GDP的3.3%,即使2018年加到7000亿美元也不会超过4%,虽然不管怎么样都大大高过中国的1.9%,但无论是比起俄罗斯的5.3%,还是里根时代美军真正“穷兵黩武”时期占GDP6.6%的超高额国防预算都还差得远。既然总统和国会都支持并且愿意让美军变得更强,那么多找他们要钱就是了,美国军队总能找到名头花掉预算的。

朝鲜核试验的“求和”价码

昨天下午16时29分,朝鲜东北部发生了3.4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由于常见的自然地震震源深度95%都在10公里乃至更深的地下,加上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中心经纬度为北纬41.36度、东经129.06度,与此前朝鲜6次核试验所在的范围极为接近,因此中国地震台网很快做出了疑似核试验爆炸的推测。

不过韩国方面宣布的情况却并不一样,韩国气象厅在随后对外宣布时称,韩国在朝鲜发生的地震中明显观测到在自然地震中出现的P波和S波。通常发生人工地震时会出现声波,但此次地震中并未观测到声波,因此宣布此次地震是天然地震。不过韩国也表示,由于中国测得的各项参数都和韩国不一样,考虑到两国地震测量技术水平的差异,他们也会研究中方的探测结果。一海之隔的日本则表示本国离得太远,这种小规模地震实在测不出来;美国也不敢明确说是不是地震,只是表示会继续研究。

韩国气象厅报道的是3.0级地震

考虑到金正恩前天刚刚亲自发表了讲话,宣称自己要采取“超强措施”,朝鲜外相则自作主张解读其为另一次氢弹试验。这次地震出现的地点和强度都很让人感到紧张——这件事儿上,瞎猜到底是地震还是核试验,是氢弹试验失败还是仅仅试验扳机都没有什么用,等权威机构或者朝鲜自己宣布才是稳妥的。

无独有偶,周五下午,有好事的军迷借中国1980年向南太平洋试射洲际弹道导弹(当时中国政府称呼为运载火箭)前对外发布的预告,炮制了一版“朝鲜版”的洲际导弹发射通告,并发到一个QQ群里以图娱乐,随后这个看起来很机灵的消息就被扩散到了许多QQ群里,笔者所在一个军迷群也没有幸免,而这个充满“大佬”的群里在看到消息后的前几分钟里,竟然没有任何人对这一消息是否存在表示质疑。尽管随着想去看消息原文的人稍加查阅,这一消息就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整个段子完全照抄1980年东风五首次试射的新华社播报内容

但无论是这个玩笑,还是昨天这场不明不白的地震,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朝鲜的导弹威慑也好,所谓的核试验威慑也好,到了今天,已经不再有人认为只是如哈马斯“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这样的空洞豪言,而是一件真实存在且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不过借此机会,笔者倒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朝鲜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战略的观点。笔者前几天了解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吴日强教授在日前一次小规模演讲中的观点,并且深表赞同。他提出根据朝鲜核武器和导弹的发展阶段及其技术需求,朝鲜当前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政治逻辑在于威逼(compellence)而非吓阻(deterrence)。而对于普通的媒体乃至欧美日韩的一些研究中,这两个词则因为被核威慑这个常见而流行的名词所混淆。

所谓吓阻,其所涉及的英语词汇实际上与威慑相同,本质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防御性的拒止。一般的核威慑强调的是在拥有核武器后,因其可能对敌对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使其慎重考虑甚至放弃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或者使用核武器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英国、法国、中国以及巴基斯坦甚至以色列的核武器从一开始到现在基本都属于这个“吓阻”的范围,而所谓的“威逼”,则是试图通过研制、试验、装备甚至使用核武器来获得或者声索一些具体的利益。这一点上,美苏两国的核战略在其本国强势的时候,都多少有过这种“威逼”的情况,所少类似我们传统上所说的“核讹诈”。相对而言,印度的核战略则比较纠结,因为按照这个分法,外界看来印度核武器的研制主要出于“威逼”,即针对巴基斯坦的角度,而印度本国在1998年核试验后自己声称的则更倾向于“吓阻”。之所以要强调自己声称,是因为的确国际上没有那个国家认真打算对印度实施全面军事入侵或者对其实施核突袭,其核武器在安全上的所需要的理由更像是故意编造出来掩盖其“威逼”本质的说辞。

印度1998年的连续核试验既不符合核试验的一般研究需求也不符合当时印度面临的国际局势,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朝鲜研制核武器和试射弹道导弹的目的,外界传统上一直也认为是一种“吓阻”,这一层理由其实很好理解,外界敌人对朝鲜的全面高压以及各种层面的军事入侵手段和准备,都让朝鲜对于本国政权的存亡有着极大的危机感。而朝鲜经济的衰落和外部军事援助的基本断绝,则让朝鲜继续冷战时期的道路——通过升级本国常规武装力量抵御外来威胁的可行性基本消失。朝鲜升级本国常规武器首先会遇到技术壁垒,而即使突破了技术瓶颈或者获得外部援助,想要负担全面更新现代化常规武器的开支也是朝鲜做不到的。比起研制核武器的开支,让朝鲜凑出外汇,用S-400或者HQ-9布满半岛,再买上一套完整的防空指挥系统和上百架枭龙,再配备相应的先进陆海军装备显然是痴人说梦。正应了“是,首相”里汉弗莱的那句话:“常规武器太昂贵了,按一下按钮要便宜得多。”

如果朝鲜仅仅满足于装备吓阻用的核武器,那么核试验也好弹道导弹也好,其最优先的目的就是武器使用化和产品批量化。由于日韩近在咫尺,且有足够的驻韩美军和驻日美军作为“人质”,朝鲜核威慑的武器实战化思路本来可以参照以色列。按照朝鲜在90年代就拥有批量生产射程覆盖韩国的火星-5/6弹道导弹,朝鲜在研制和量产实战化核弹头后,只要搞定射程覆盖日本的弹道导弹,就足以完成核威慑或者说吓阻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金正日时期朝鲜引进R-27技术和研制火星-10弹道导弹的目的,就在于构建完整的覆盖日韩的核威慑体系。而金正恩时期研制成功的机动发射型北极星-2固体弹道导弹则是这一体系的性能提升。当然,以朝鲜目前的核武器和导弹产能,这一体系显然还没有完全构建完成。

朝鲜首都平壤阅兵式上展出的“北极星2”型中程弹道导弹,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是在金正日执政后期,随着朝鲜从中国引进WS51200发射车并启动火星-13远程弹道导弹,朝鲜的核战略实际上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即使这火星13最终没有出现,而是被火星-12和火星-14两个独立的导弹项目取而代之,这一变化也没有任何改变,那就是通过谋求理论上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来实现比保卫本国更进一步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为何,朝鲜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无论是让美国确认朝鲜政权的安全,还是要美国解除对朝制裁,甚至向美国讨要经济援助,这都是仅仅保卫本国的中短程核导弹所做不到的。

然而近几日试射所表现的对美国本土的威胁能力,反而更能达到朝鲜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边国家面对朝鲜的这种威逼,最有利于地区形势的处理形式,可能就是不加任何处理,而不是像美日韩这样一有风吹草动就搞个大新闻。毕竟威逼者最得意的,就是其威逼对象作出反应。而这样的处理方式需要的不仅是极强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坚持不变的国家策略,想要做到这一点,对于美日韩等国来说,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荀越
核试验 军费 预算 预算体制 特朗普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