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美国航母“神出鬼没”的玄机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25 08:44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在全球没有爆发大规模激烈军事冲突的情况下,美国航母作为全世界海上最强大的作战平台,其部署周期的变化成了众多沿海国家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平均每隔几年就要调整一次航母的部署周期,对于受美国航母影响的国家而言,也是一次需要对应调整的重大机遇。

两个“神出鬼没”的样板

本周,美国海军报道了“杜鲁门”号航母打击大队再次进入地中海执行前沿部署的消息。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该舰在今年4月就已经在部署中进入过地中海了。美国海军同时还确认了“杜鲁门”的部署属于“神出鬼没”的新部署形态的试验。这让人对其安排尤为关注。

另一方面,“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在上周与“斯坦尼斯”号航母进行联合训练之后,本周与后者分道扬镳进入南中国海,随后在本周四停靠香港。虽然港台媒体都将航母的停靠政治化,扭到所谓中美谈判之间“服软”什么的方向,但那显然是政治常识和军事知识双重缺乏的臆想。

撇开美国航母停靠香港的政治意涵,“里根号本身的部署节奏,也对亚太地区海上力量的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在香港停靠了4天

笔者此前曾经对两艘航母最近的行动情况做过叙述,在此整理如下:

“杜鲁门”于201691日至2017721日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预定增加可用性维修;从20177月到20182月一直在美国东海岸进行包括各种训练,以恢复航母上各部门和舰载机部队的作战能力;

2018411日,该舰及其航母打击大队启航出海,并在423日后进入地中海水域;航母在地中海部署到了629日,随后在7月初前往比斯开湾,并在721日返回母港诺福克;

短暂修整一个月后,航母在828日再次出海,先在东海岸进行恢复训练,随后穿越大西洋,并在10月进入北海水域,并随后北上进入挪威海,参加北约海军在这一地区进行的三叉戟接点联合军事演习;1029日,该舰开始向南机动,115日抵达直布罗陀海峡附近,随后进入地中海执行巡航任务至今。

“杜鲁门”号参与了在挪威的“三叉戟接点”演习

“里根”号则在2017123日完成年度部署任务后返回横须贺,随后一直进行维护和保养,于511日短暂出海进行海试,并在528日正式出海开始2018年度海上部署;

该舰先是在菲律宾海以东,关岛附近洋面进行相关的训练,在67日到16日与印度、日本共同举行了马拉巴2018联合军演;在6月下旬进入中国南海,并在那里逗留到7月初,随后该舰从巴士海峡离开南海,沿着冲绳以东海域边走边训练,于724日回到横须贺;

此后该舰在横须贺修整了21天,期间两次离港进行防台风部署,并于814日开展部署,先前往中国东海,再在9月前往菲律宾海举行舰队防空演习,9月下旬,该舰向东前往关岛水域,于109-10日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号直升机航母进行联合训练;

此后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返回冲绳以东海域,巡航并等待从美国本土出发的斯坦尼斯航母打击大队;1114-16日,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和斯坦尼斯号航母打击大队在菲律宾海会合,组成包括10艘护航舰艇在内的双航母编队并进行了联合对空、对海和反潜演习;1119日,与斯坦尼斯分道扬镳的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走巴士海峡进入南海;1121日,里根号停靠香港。

抵达香港当天的“里根”号

什么是“神出鬼没”

美国海军对“杜鲁门”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认定,称其是新的航母部署模式的试验;但对“里根”号航母航母的部署模式究竟属于什么情况,美国海军却并没有明说。

从时间上看,如果以“杜鲁门”号的部署状态作为标准,则这种两次3个月左右的海外部署,中间间隔1个月的母港修整的状态早在“里根”号2017年的部署中就出现过类似的样本——2017年“里根”号在516日至89日和98日至123日先后两次进行了近3个月的海上部署,其间隔也正好是30天。

“杜鲁门”在实际部署前准备了很久

这种分析方式不仅和美国军方的官方分析相符,也和今年5月初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提出的航母部署“神出鬼没”要求时所描述的内容相符合,也就是将美国航母目前一次持续8个月的海外部署任务一分为二,改成两次分别持续3个月的部署行动,至于两次行动之间,目前看来比较可能是以一个月的在港部署来进行衔接。

在港部署过程中,航母虽然停泊在母港内,但舰员并不像航母进行例行维护时一样解散下船,回到自己岸上的家中和亲人团聚,舰载机部队也不是转场到海军航空站,而是继续在航母上维持部署和维护,以确保航母舰员团队处于较高的战备状态,从而缩短其再次出海后恢复到实战水平的时间。

虽然是两段部署,但实际上的部署时间并没有减少太多

这种部署作为20185月才提出的内容,在“杜鲁门”号上的运用应该算是首次,而2017年“里根”号的部署虽然在形式上与这一精神高度契合,但反而不大可能是“未卜先知”。

由于“杜鲁门”号的部署尚未完成,因此第二次部署时间究竟要持续多少时间目前还未可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杜鲁门”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倒是没出什么大问题,但该舰从20177月下旬完成维护到2018411日正式出海执行部署,在人员和组织的恢复性训练以及部署前的预备工作中耗费了9个月的时间,比起实际在海上部署的时间可能还要长。

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杜鲁门”号航母在前一轮部署中的过度损耗,导致其维护时间超出了通常情况,加上需要为全新的部署形式做精心准备和调整,但这种“神出鬼没”的部署形式在标准情况下需要多久的准备,目前就连美军自己可能也没个准数。

不过从航母运用的角度看,此次所谓的“神出鬼没”的部署可能也有另外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在战役层面上航母的快速机动。

目前美国海军的航母部署体制虽然是2014年才确定的,但其基本的“全球巡航”模式在冷战结束后就已经建立。美国航母在护航舰队的簇拥下,对全球各个海区进行武装大巡游,并在热点地区附近徘徊出现,展示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航母在行动中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重要的。一艘美国航母在进入地中海部署之后,按照惯例是要继续进入红海,甚至前往波斯湾,为阿拉伯半岛乃至整个中东的美国国家利益奔走。

美国航母在亚太要干的事情就更多了

而与这种传统相悖的,则是“杜鲁门”号在本轮部署中的有限目标与高速机动。该舰在411日到721日的部署中,仅仅在地中海水域进行了巡航,既没有进入红海,也没有去波斯湾,这让该舰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完成部署,同时也能够在地中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巡航,给地中海水域的俄罗斯和叙利亚军队以更大的压力;

而在本次巡航中,“杜鲁门”号在7天内从挪威海机动到地中海,航程接近7000海里,几乎让舰队以20节以上的航速不停歇跑了一周,在战略上达成了极大的突然性。

这种突然性与冷战时期美国航母编队的运用有着颇多神似,但相比冷战期间的作战环境,冷战后美国在欧洲和地中海水域进行类似行动时的压力和难度都要小得多。

冷战时期,由于苏联海军会组织以多艘驱逐舰为核心的“跟踪群”时刻紧盯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同时上报航母的位置和航向等情报,美国航母想要做到“神出鬼没”首先得要躲开苏联舰艇的盯防。

当年美军常用的招数之一,是以舰队中同样能够保持高速航行,且吨位一样巨大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为“替身”,假扮为航空母舰,并以战斗群中部分舰艇为其加装提供掩护,随后利用航母的高速度,在核心护航舰的包围下趁黑夜高速离开编队,脱离与苏联跟踪群的接触后转移到其他方向进行活动。

而在当代的作战环境下,由于俄罗斯军事力量的衰退,美国海军的航母只要远离俄罗斯力量部署的海岸,脱离与俄军沿岸兵力的接触,基本就能保证航母在大西洋上的匿踪状态。

冷战时期的“神出鬼没”比现在要复杂多了

类似的,冷战时期的NORPAC-82就是反映这种“神出鬼没”威力的案例。美国航母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和高速机动以及精巧的航线选择之下,虽然没有像国内一些段子里说的那样“对彼得巴罗夫斯克进行了模拟攻击”,但航母顺利进入攻击阵位并发起了一次“镜像攻击”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即使在冷战时期的高压状态下,苏联即使有能力对美国航母编队发起毁灭性的打击,也经常要为无法及时探测到美国航母感到烦恼,甚至陷入困境。

面对东亚的“无解”与“压力”

当然,美国海军这种冷战式的航母“神出鬼没”在西太平洋上可能就不大好使,一来“里根”号的母港横须贺距离中国实在太近,美国航母差不多只要出港就必然会被发现,二来中国近年来构建以反舰弹道导弹为核心的反介入作战体系,对包括第二岛链以东海域在内千余公里内的海域构建有包括海岸雷达、地波雷达、天波雷达的监视体系,在辅助以卫星、侦察机、水上和水下平台等其他的侦察手段支持下,在一二岛链之间甚至第一岛链内活动的美国航母,自然很难完全匿踪。

至于从美国本土出发的航母,由于从美国本土到西太平洋相距近万公里,从珍珠港出发也超过7000公里,比东海岸到欧洲要远2000-5000公里。如果运用神出鬼没的部署,光是在航渡过程中一来一回就要折腾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于一次部署只有3个月的美国航母来说,这样远的距离就不适合这样的短期部署了。

航渡时间也是部署时间,这其中损失对美国颇为不利

尽管如此,“神出鬼没”在欧洲的成功使用仍然能让西太平洋的美军收到实际效果。通过在欧洲实施神出鬼没,美国理论上可以利用一个航母打击大队,横跨第二舰队和第六舰队的管区,对俄罗斯多个战略方向施加压力。

这样一来,美国理论上可以将更多的航母从东海岸太平洋区域调到西海岸,投入到西太平洋方向上,增加对这一方向上的战略存在。尽管这看起来像是拆东墙补西墙,但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只要能通过这样的部署形式,在西太平洋方向上多投入一个航母打击大队,那么这样的调整就有其价值。

但如果从冷战后美国航母的部署计划演变发展的过程看,也许所谓的“神出鬼没”并没有那么理想。

1994年前美国海军航母的设计维修周期模式,到1994年到2003年的增量维修计划模式,再到2003年到2006年的舰队反应计划模式,经过2006年到2014年延长的舰队反应计划模式,最终发展到2014年至今的舰队反应优化计划,美国航母编队的部署模式主要做的是两件事情:

一是尽可能地延长航母编队本身一次部署的持续时间,从冷战末期的6个月延长到现在的8个月;

另一个则是缩短维修时间占据航母全寿命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增加单次维护的时间,尽可能让一次维护后的航母能够在延长部署时间的同时,还能延长其处于战备维持状态的时间,一次航母使用周期的时间,从冷战时的21个月延长到舰队反应优化计划时的36个月。

其实当代美国航母多舰合练的机会并不多

周期和部署时间的延长,在增加了航母本身的可用时间的同时,也在逐渐简化航母本身的部署形态。由于一次周期长达3年,这也就意味着在战略上,航母编队的执勤路径和出现位置更加可以预测,也更加缺少突然性。马蒂斯提出的航母“神出鬼没”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希望扭转这种情况的想法。

但这种调整在客观上会带来美国航母实际可用于海外部署时间的缩短。虽然这种短期部署能够增强美国航母行动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但这种不可预测是以实际在前沿部署时间的缩短来实现的。无论是几个战略方向之间的转换,舰艇的高速航渡,还是从本土母港前往大西洋次数的增加都需要时间。这种“神出鬼没”毫无疑问是要让美航母“疲于奔命”的意思。

类似的问题,中国马上也要面对了

但从一开始,美国海军把部署时间越拖越长的第一动机,就是因为航母数量的减少。为了让更少的航母执行和原本一样(甚至可能更多)的任务,美国海军才选择让航母“加班”干活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神出鬼没”本质上与美国海军希望航母执行更多任务相矛盾。今年5月份,美国海军已经在西太平洋遭遇过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的“航母真空”,而如果美国航母还要更多的“神出鬼没”,那么未来这样的尴尬经历,可能会只多不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施佬
美国 海军 美海军 美国海军 航母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