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中国应该努力抵制向全球投射力量的诱惑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02 07:28

斯蒂芬·罗奇

斯蒂芬·罗奇作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

【翻译/观察者网马力】中国经济再一次度过了一段增长恐慌期,这显然与一直预测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西方传统看法背道而驰。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有所欠缺,中国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经济体,而且非常重视稳定。

其实,中国总理李克强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做总结发言时对此就有完整表述。我已经连续17年参加这个论坛,而且学会了如何在字里行间解读总理发言的深刻含义。大多数时候,出席论坛的中国领导人都只是在宣读一些关于发展成就、今后目标和改革措施方面的官方话语,基本不会逾越两周前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年度经济工作报告的内容。

而今年则有所不同。刚开始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涵盖贸易摩擦、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生产自动化等诸多方面,而李总理似乎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若有所思、语速缓慢。但他在最后总结发言时却变得情绪高昂起来——他主动发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基础实力的宣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李克强总理所发出的警报解除信号与2017年头两个月的官方数据是一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总产值、用电量、钢产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服务业都表现强劲(该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新月度指标来衡量)。同时外汇储备在今年2月出现了8个月以来的首次反弹,表明资金外流有所放缓。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本月追随美联储加息的脚步,将中国政策利率(policy rates)上调了10个基点。而采取这一措施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基本面(underlying state)并未过分担心。

而更为锦上添花的是贸易数据——相对于在2016年第四季度下跌5.2%的出口数据,今年1月和2月实现了4%的增长。而该数据恰恰体现了最近这轮中国经济增长恐慌和此前类似情况之间的主要差异。

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朗普效应:近几个月来全球经济的元气(animal spirits)有所恢复,这对仍旧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上一次中国经济增长恐慌因危机后全球需求的长期下行压力甚至有所加剧,而这次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受到顺风的助推,并未逆风而行。

但当人们此时对中国经济的短期预期远比大多数人曾经做出的预估更加乐观之时,一股否定差距、近乎傲慢的怪异思潮正在逐渐渗入中国的群体战略思维之中。随着美国的政策愈加内向,中国的决策者们似乎正在将一个因全球领导权可能突变而带来的机遇纳入考虑。

我曾多次被问到,今后是否会出现由中国在多边贸易中的领导地位(16国参与的RCEP)、泛区域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和新的制度性架构(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三者来支撑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化现象?似乎中国一直在准备填补因特朗普实施“美国优先”政策所留下的权力真空。

中国向来是个极为重视历史的国家,中国人很清楚全球领导地位和经济主导权的转移并非在一夕之间就会发生。但我感到,一些中国人正以一种与其传统相比截然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当前的世界形势——特朗普这个搅局者改变了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参与规则,这让许多中国人觉得当下可能是个夺取全球主导权的好机会。

任何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就是“不确定性”本身。但中国人务必牢记一个历史教训。正如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一直以来所指出的那样,大国的衰落无一例外总是在这个国家“地缘战略力量过度扩张”的情况下发生的,一般情况下,此时这个国家的全球力量投射能力已经受到其薄弱的国内经济基础的限制。打铁还需自身硬,全球主导权必须以一个国家自身强大的实力为基础,而中国在达到其领导层所谓的“新常态”(new normal)之前,仍然有再平衡和重组(rebalancing and restructuring)铺就的漫长道路要走。

在这个方面,中国人的观点与西方一些人士的看法又出现了严重分歧。西方的看法是,在习近平主席主政的过去5年里,中国的改革——也就是以实现再平衡(rebalancing)为目的的改革——其实是停滞不前的。而在如何看胡锦涛主政的那10年时,主导西方舆论的也是这种论调。可在评估中国内部状况时,这种论调真的正确吗?

事实胜于雄辩。自2007年以来,在前总理温家宝为改变“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并使之恢复平衡做出大量工作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47%下降到2016年的40%,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份额则从43%上升到近52%。这种规模的经济结构变化堪称一项重要成就。中国在实现再平衡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那些否认改革成就的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在回顾了中国经济所取得的结构性成就之后,我们应该接着思考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国经济短期复苏与美国日益内向的结合似乎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诱人的机遇。但中国应该努力抵制向全球投射力量的诱惑,并继续专注于执行其国内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解释中国将避免经济硬着陆时曾声称有“重大机遇”,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该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

下面摘录本文部分读者留言,从中可以了解一些西方读者对此文的思考。

非常出色、公允的文章。习近平或李克强(的工作)都不会受到低估。特朗普(的一系列主张)已经不是他的能力可以驾驭的了,但美国依然是个强大的国家。

我建议读一下迈克尔·皮尔斯伯里(中文名“白邦瑞”——观察者网注)的著作《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强国的秘密战略》。

“历史最悠久的持续不断的文明”将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主要驱动力,这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是个不错的未来。主要是基督教的原因,西方总是在向往天堂,而事实上却周期性地坠入地狱。从短期来看,西方文明是有长处的,西方发明了很多技术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其实主要是摧毁自己的邻居),但从人类长期历史来看,西方文明就没有优势了。中华文明似乎天生是长寿的,他们善于融合异质文明,而且可以与循环往复的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3月27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力
中国 中国经济 李克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