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打贸易战,美国已是强弩之末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2-28 07:44

斯蒂芬·罗奇

斯蒂芬·罗奇作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

【文/斯蒂芬·罗奇】

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战略定力。美国原以为,经济增速放缓会严重挫伤中国并使其迫切地想要结束贸易战,但中国领导层有十分充裕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减速,根本无需放弃既定的长期战略。如今中美两国似乎即将达成某种聚焦于双边贸易的协议,让美国面子上好看一点,但两国经济基本面的巨大反差清楚地告诉我们,占上风的究竟是谁。

没错,过去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但中国经济低迷主要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像美国人臆想的那样,是其关税战略大获成功的结果。中国经济减速最初是由中国政府的去杠杆化运动引起的,它旨在降低债务密集型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风险。中国政策制定者为了避免染上可怕的“日本病”——债务过剩、僵尸企业涌现和由此导致的生产率下降——在经济上采取了积极措施,这一点值得称道。

去杠杆化的结果就是信贷增长从2016年初的约16%,放缓至2018年末的10.5%左右。这极大冲击了中国一度十分强大的投资引擎。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其增速已从2013年末的20%降低至2018年末的约6%。

与此同时,美国关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滑了约3%,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却继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经济韧性较高。由于要赶在农历新年假期和美国加征关税前出货,预支了一部分出口增长,所以预计出口会出现一些回落。尽管这可能会影响短期经济前景,但过去数月的经济放缓很难归咎于出口。

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风险,中国马上发挥了其固有的政策优势:西方国家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基本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国则具备更高的政策灵活性。过去一年里中国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使银行贷款增加,年初信贷增长也开始回升,到今年年中应可盘活中国整体经济。

与中国相反,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主要来自短期动力的作用。由于2017年末的大规模减税,2018年美国经济增速升至3%左右,比之前八年疲弱的2.2%快了近一个百分点。但随着财政刺激作用衰减,GDP增长也将相应下降。这符合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近公布的2.3%的2019年增长预期。

越来越多的风险都在指向更加严峻的美国经济形势。2019年初美国股市的反弹并没有抵消2018年末大幅下跌的影响。那次暴跌对家庭财富和消费者信心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导致12月份零售总额大幅下降。鉴于美国失业救济申请人数小幅上升,住房市场持续疲软,全球经济基础失稳,美联储手段有限等种种因素,美国经济的韧性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

政策引领将改善中国经济状况,而政策限制则将拖慢美国经济,截然不同的增长轨迹将使两国经济长期基本面差距更加悬殊。2018年中国国内储蓄率达到GDP的45%,几乎是美国18.7%的2.5倍。尽管中国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转型促使储蓄过剩变成了要吸纳储蓄,导致中国储蓄率低于2008年的峰值52%,但中国仍有一个令美国艳羡不已的高储蓄安全垫。

此外,美国总储蓄额的85%用于替换过时和损耗的存量资本。考虑到贬值的因素,2018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只有3%,不足上世纪后三十年平均值6.3%的一半,当然也就更低于中国的净储蓄率——中国的存量资本相对较新,没必要替换。

储蓄的差距反映了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基础存在关键差异。2018年,中国投资占GDP的比率达到44%,两倍于美国21%的投资占比。而且,考虑到美国日益老化的存量资本,两国可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净投资实力差距更加悬殊。这意味着中国有更充裕的资金用于投资改善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例如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科技研发以及自主创新。

此外,随着美国长期性预算赤字进一步压低国内储蓄,中美之间的储蓄鸿沟未来很可能进一步扩大。此外美国还面临的另一大困难,美国需要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来增补其羸弱的国内储蓄,支撑其有限的投资潜力。这样一来,庞大的多边贸易逆差将随着经常账户逆差出现。中美贸易协议最薄弱的环节暴露无遗:美国指望依赖中国提供的双边贸易方案,来解决自己与上百个贸易伙伴之间的逆差问题。

归根结底,经济实力是相对的。美国经济当前的优势地位似乎只是昙花一现。鉴于美国经济长期基本面十分堪忧,其短期内展现出的韧性已是强弩之末,未来可能进一步衰微。中国的处境则正好相反,当下的短期性疲软持续到年中便会告终,其长期基本面是比较稳固的。

美方贸易谈判代表应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幡然醒悟,他们误判了中国的力量,也高估了一份“面子协议”能带给美国的实际好处。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世界报业辛迪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杨晗轶
中国经济 贸易战 美国经济 中美贸易 中美贸易战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未收到威胁报告,核设施安全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