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我刚离开英国,恐怖袭击就发生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4 10:21

宋鲁郑

宋鲁郑作者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为了考察英国退欧后的情况以及即将举行的大选,5月12日至20日笔者便到英伦三岛践行群众路线去了。孰料前脚刚走,爆炸恐怖袭击立马上演。虽然自己所在的法国更不安全,但依然是一身冷汗。

相比较而言,英国算是西方大国中最为安全的。一是它的地理环境优越,四面全是海,既难渗透也极好控制。

第二英国不是申根国家,任何人来都要签证。从申请签证到入境都采取生物识别技术:都要按手印,对任何人都很容易进行追踪和识别。

三是英国的监控录像密度全球第一,有近600万个,可以说平均每10个人就有一个。我入境的希斯罗机场就有3000多个!首都伦敦更是达到每五十米一个的地步。更为先进的是摄像头安装有麦克风,可以监听90米远的人群谈话。我每到一地,首先看到的往往总是监控提示。这股监控之风甚至都刮进学校。据调查,英国2012年就有207所学校不仅对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全程监控,还将摄像头安装在厕所和更衣室等私密场所。虽然西方经常批评中国有多少监控,但却对密度世界第一的英国视而不见。监控不仅威慑力度大,还令做案成本大大提升,基本不存在全身而退的可能。

四是相对于老欧洲,英国的外来移民算是少的——我在英国最大的体会就是这里还有原汁原味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尤其不同的是外国移民中,有大学学历或更高教育经历的移民比例,几乎比任何经合组织成员国都要高,仅排在加拿大之后。所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低。种族矛盾相对于欧洲本土相对也是轻的。

笔者在曼彻斯特曼联队主场体育馆外拍照留念,离恐袭发生地只有2公里

最后自然是英国人历史悠久而强大的反恐手段。从谍报到反恐手段,英国都是世界一流。当然,英国摄像头如此密集和强大的反恐手段是有原因的。早在恐怖主义肆虐全球之前,英国就饱受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袭击威胁,连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成为袭击目标。

尽管如此,一场伤亡近百人的恐怖袭击还是发生了,死者最小的年仅8岁。这再一次说明,在今天的反恐较量中,仍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这次袭击发生在体育场外面。从中可以看出,恐怖分子一直在进化和总结经验。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发生时,有两名恐怖分子试图进入巴黎北郊、总统奥朗德也在看球的体育场未果,于是在时间迫近的情况下,只好孤身在外引爆,除了炸死自己和造成恐怖氛围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损害。但这一次,恐怖分子刻意在入口处引爆,而不是试图进入场内。

还记得法国发生多次恐怖袭击后,虽然政府宣布戒严,并增派警察和军队,但政府仍然公开承认没有办法完全避免恐怖袭击的发生。英国这一次恐袭不过是验证了法国官员的预言罢了。

从技术角度讲,反恐不可能做到无死角覆盖。体育场内有高度的安检设备,但总不能体育场外也同样部署,这样成本真的是要无限了。

此外,恐怖主义在西方的严防死打之下,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袭击基本不可能了。这迫使恐怖主义发展孤狼式的袭击,作案工具也日常生活化:高压锅、简易爆炸物、卡车、刀具。可以说,今天孤狼式的袭击既反映了西方反恐的成果,也反映了反恐的新挑战,而且是难以应对的新挑战。

当然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治标,真要想遏制恐怖袭击还是要有治本之法。这就是西方要反思为什么自己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

试想,如果没有西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国事务的蛮横干预:或者武力,或者经济制裁,导致不同文明的矛盾激化,怎么可能有恐怖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另外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扩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欧盟人口占全球的7%,GDP占全球的25%,福利支出却占全球的50%。美国人口只占全球的6%,但消耗的能源却占全球的35%。这么巨大的鸿沟没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是不可能的,想不引发仇恨也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西方确实是要向中国学习。比如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很快就撤军。但美国却一直将军队驻扎在朝鲜半岛。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国继续留在中东,以自己的好恶和利益干预中东事务,结果成为恐怖分子的头号目标。21世纪恐怖主义空前泛滥,就和欧美入侵伊拉克、推翻卡扎菲、干涉叙利亚直接相关。

中国今天推出的“一带一路”注重的是双赢,追求的是合作与文明对话,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简直是雪中送炭。这和西方赢者通吃的理念完全不同。

只是西方虽然明白不管怎样防范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西方却从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法国总统马克龙刚上台就宣布要继续站在世界反恐的前列,可是他却回避何以越反越恐。

英国这次恐怖袭击还显示了一个新特点,即恐怖袭击的目的不仅仅是报复、制造恐怖、显示力量,而越来越具有政治性,即以恐怖袭击的方式参与西方各国的选举,并试图影响选举结果或者打乱正常的政治运作。现在英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激烈举行,恐怖袭击一发生,各党包括保守党、工党、自民党、苏格兰民族党立即终止选举活动。选举的主轴也将从民生和经济政策转向安全。至于结果是否能改变,还要看英国社会对恐怖袭击的承受能力和反应。

曼彻斯特恐袭后,英国宣布暂停选举活动

这一次恐怖袭击锁定的目标是参加演唱会的年轻人。而且年轻人并不是执政党保守党的支持者。根据YouGov最新的调查,在40岁以下的选民中,工党的支持者超过保守党。另外目前保守党政府支持脱欧,但年轻人群体则支持欧盟的居多。被恐怖袭击激怒的这个朝阳群体会如何选择,将有可能再次逆转英国未来的命运。

这种对西方政治进行干扰的做法在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前三天也上演过。当时恐怖分子选在巴黎的象征香榭丽舍大道施行恐怖袭击。虽然各界一般认为恐怖袭击并没有达到其政治目的,但或许制造混乱、干扰政治进程就是其目的,而非产生特定的选举结果。至少对于西方而言,选举之时已经不是民众的节日,而是恐怖之时。

当然恐怖分子选在选举期间进行恐怖袭击,除了影响更大、传播效果更好之外,还有一个技术原因:为了保护各候选人,警力相对分散,更易于下手和成功。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极度的黑色幽默事件,以让生活在和平绿洲的中国人感受一下西方社会巨大的安全赤字。

2016年7月,有朋友来法国旅游,谁料当天即遭遇巴黎闻名的小偷。当时的愤怒、不解和失望仍历历在目。后来我们在国内又见面时,这位朋友竟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幸亏在巴黎被偷了!”原来7月14日,他们到了尼斯。由于孩子不得不去巴黎补办丢失的相关证件,索然无趣的他们便没有去看宾馆附近正在举行的国庆焰火。结果幸免于当晚发生的伤亡近三百人的恐怖袭击!这就是为什么一名中国游客要感谢巴黎小偷的原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英国 恐怖袭击 西方衰落 西方国家 政党政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