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科学家叶培建爱国言论值得认真对待

来源:南方周末等

2013-12-20 11:45

12月19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中,曾在今年初发表新年献辞《中国梦,宪政梦》的《南方周末》评论员戴志勇发表文章《科学与爱国》,点评中科院院士、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有关科学家爱国的言论。戴志勇表示,叶培建的言论值得认真看待。以下为评论全文。

如今,人才资源在全球配置,哪里好就往哪里去,是人之常情。不过日前,中科院院士、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接受访谈时的一席话,值得认真看待:国家需要强大,需要人做事,我从来不认为13亿人都会有这个想法,我们这些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又有机会到国外去留过学,我们不干谁干?

又说:有的人讲国内条件不好,在国外可以做更多成绩,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我是很反对这个言论的……我不反对有人学成后在国外工作,那是个人选择,但中国必须得有人来做。

这种家国情怀,有一种中国文化里“士”的精神在里面。“士”固然不立危墙之下,也会调侃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但内心深处难免有一种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使斯土斯民,能日臻于善。

对于什么是好的秩序,如何达至好的生活,国人难免有分歧。例如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极大提升人类预知致病基因的能力,但桑德尔则担忧利用“基因工程”制造完美的危险性。这提醒我们,即便是科技的使用,也需要靠思想的争辩与诚实的博弈来澄清其限度,更何况复杂的社会与国家治理。

爱国的叶培建也直言批评:“从大问题上说我们体制机制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从科技体制到更大的教育、经济、公共治理与文化等,我们都还有太多亟待改革的地方。对普通人来说,恪守自己的专业与本分,坚守权利、为更好的法治与公共治理而使一点力,便是爱国。

当然,对叶培建这样的院士、“高知”而言,爱国意味着除了说真话,还能做更多;除了做好自己的专业,还能推动更多。毕竟,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之转化为世界数二数一的科研能力;还有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二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之转化为世界数二数一的吸引力。(完)

叶培建:航天工程事业,中国是必须有人来做的

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5年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

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12月14日晚9点10分,嫦娥三号落月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15日早晨,着陆器和“玉兔号”巡视器(即月球车)成功实施两器分离。现在,嫦娥三号正在与月球车一起开展为期90天的探月任务,包括月面多光谱成像、月基天文观测、月壤结构及成分分析等。

12月15日凤凰卫视播出的《名人面对面》节目里,中科院院士、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嫦娥三号、我国的航天工程事业、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他的国防情结与他的爱国观。他说:“国家需要强大,需要强大就需要人做事情,我从来不认为13亿人都会有这个想法,我们这些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又有机会到国外去留过学,我们不干谁干?”

“有的人讲国内的条件不好,国外条件好,我在国外可以做出更多的成绩,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我是很反对这个言论的,你在国外做得再好是在国外做的,你中国还是没发展起来,我不反对有人学成了以后在国外工作,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有一条,中国必须得有人来做。”

“从大问题上说我们体制机制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对于我们来说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困惑是当我们需要发展一些更长远的项目的时候,总会碰到一些不能说是障碍吧,会碰到些疑问,比方说我们要去搞载人登月,比方说我们要去探火星,就会有人问,有什么用啊?能对GDP拉动百分之几啊?对经济产生什么好处啊?国家还有贫困的地方,你们为什么搞这个?……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科技的发展和解决当前民生性问题本身并不矛盾的。”

责任编辑:董佳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