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清华薛其坤、港中大卢煜明各获百万美元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6-09-19 17:47

今天(19日)下午,由未来论坛启动的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获生命科学奖,清华大学薛其坤获物质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奖项的面向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未来论坛成立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未来论坛首届年会上,在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老先生的见证下,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各位委员及未来论坛诸位理事正式宣布启动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现年52岁的卢煜明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卢煜明的获奖理由是: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我在这个领域做了20年了。开始人们认为我这种方法不大可能有实用价值。我真心感谢科学奖委员会肯定我们团队的工作。但是这不是我个人的工作,是团队的工作,感谢我的学生和同事,我1997年回香港时,Rosa Chiu 和Alan Chan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也很幸运,亚洲对科学的兴趣也在增长,希望更多的人会做科学,希望大家认为科学的未来在中国,更多的天才青年会站在这里,对世界产生影响。谢谢!” 卢煜明在接到未来大奖监督委员会高西庆的祝贺电话时称。

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中国公民。1963年生于中国山东。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薛其坤的获奖理由是: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很突然。非常感谢,我很激动啊!中国人现在有自信,感谢企业家设立这个大奖。希望能鼓励更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我的工作受到科学家和评奖委员会的高度认可,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可能是中国弘扬科学精神,建立公平、公证评审机制的创举,对我们国家的科研评审机制是一个推动。高温超导研究,是固体物理学的难题之一,希望继续走下去,推动重大科学发现有应用价值。不知道讲这些合适不合适。” 薛其坤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丁洪在介绍薛其坤的研究工作时提到,薛其坤的工作是破解欧姆定律的“魔咒”:

“他的工作其实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当一个导体通过电流的时候,就会有阻力,我们称为电阻。电阻也会带来热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欧姆定律。但是电流发热也会带来无用的浪费,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损失。比如半导体工业,现在面临的瓶颈就是发热。

“怎么避免发热?有两种量子现象是可以避免电流的发热,一种是超导,第二种就是量子霍尔效应。薛其坤教授在两种之间,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他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对这两种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得他们能够首次在2012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碳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

“这两个现象都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更多相关的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在设置上吸收了国际知名奖项如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和科学突破奖的经验,同时也做了创新。比如,在捐赠模式上,其他奖项多是由一个家族或个人捐赠,未来科学大奖则创新了聚合众人之力的捐赠模式,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的自愿出资,并选择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定向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作为由未来论坛创始理事自愿出资、定向邀约其他个人和机构共同出资的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目前设立了“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以捐赠款项授予前一年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华裔科学家。其中,生命科学奖涵盖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重要研究以及有应用意义的工作,物质科学奖涵盖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此次,生命科学奖由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捐赠;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捐赠。

为了给大奖评选提供科学专业和学术支撑,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了九人制科学委员会。第一任委员会包括两位数学家(夏志宏、田刚)、两位物理学家(丁洪、文小刚)、两位化学家(何川、谢小亮)、两位生物学家(饶毅、王晓东)和一位计算机学家(李凯)。这样的人员设置是为了兼顾目前科学大奖已经设立的两个奖项。

据介绍,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未来科学大奖评审过程,引入了提名权与评审权分离、评审委员与被提名人不接触原则等规则。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提名人涵盖海内外华裔科学家,如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相关学科的教授;也涵盖了港澳台、中国大陆在科学领域有成就、有想法的众多科学家。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

科学大奖自2016年1月宣布成立后,很快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主席是清华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先生。同时也邀请毕马威作为外部审计团体,全程监督评审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确保整个评审过程的公正性。

据悉,未来科学大奖将于2017年1月15日举行颁奖典礼。

(综合光明网、中青在线等报道)

责任编辑:宙斯
科技创新 科技 中国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