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白眼狼”:被海信好心收留却反咬一口 还想索赔1亿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7-06-13 12:54

【观察者网TMT报道】刚刚喘过一口气的夏普开始过河拆桥。有外媒报道称,在多次声称要收回在北美的品牌授权后,夏普把托管“北美夏普”的海信告上了美国法院。6月12日,海信回应称,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闹剧。

据日经新闻近日报道,夏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对海信集团提起诉讼,以海信在美国以“SHARP”品牌贩售低质低价的液晶电视损害夏普品牌形象为由,要求海信停止使用SHARP商标,甚至向海信提出至少1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夏普方面表示,该公司寻求通过法律途径,在法律框架内努力终止其与海信的合约。

对此,海信自然是怒不可遏。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朱聃更是公开发表回应,直指这是恶人先告状,是富士康“夏普”的恩将仇报。

他指出,在接手夏普墨西哥工厂、托管夏普北美品牌销售之后,海信选派精英人员重振工厂、恢复渠道,向研发几近停滞的夏普注入海信ULED画质技术,夏普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销量、销售额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北美的夏普逐渐回到了正常的“经营之道”。并不像夏普所说“销售低品质产品损害夏普信誉”。

他还表示,夏普在困境时曾三番五次地拜访海信,希望为“北美夏普”这个孩子寻找一个最好的“人家”,被海信拒绝后,又采取了“破坏式”行动。

对此,夏普中国负责人表示并不清楚此事,日本总部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

雪中送炭:海信曾经伸出援手

双方的恩怨情仇还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日本四大彩电厂商均面临衰退、亏损和业务收缩。夏普2015年4-6月的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夏普液晶电视全球销售量为141万台,较上年同期的173万台大跌18.49%;液晶电视销售额为641亿日元,比上年同期的857亿日元下跌25.2%。夏普201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夏普净亏损339.8亿日元(约合2.7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18亿日元。

在经营艰难、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夏普三番五次拜访海信,希望海信能解救 “北美夏普”,在这样的背景下,海信决定“解困”夏普北美市场:以2370万美元接手夏普墨西哥工厂,托管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巴西除外)5年品牌使用权(2016年1月6日-2021年1月5日)。

海信借助夏普品牌意在北美市场大展拳脚,开启自己国际化的另一个新版图。但鸿海重组夏普打乱了海信的计划。

2016年,鸿海出资3888亿日元(约合38.1亿美元)完成对夏普的收购。完成对夏普的收购后,鸿海抛出了一系列重振夏普计划,包括支持夏普重新买回之前卖掉的公司总部大楼,收回之前欧洲市场的品牌授权。当然这一计划也包括收回夏普在北美市场的品牌。

夏普的欧洲品牌授权近日已经被收回。但北美市场品牌却遭遇了海信的拒绝。朱聃介绍,去年10月,来自富士康的夏普社长戴正吴到过海信,其来势汹汹,海信拒绝了其理所当然要“拿回”夏普品牌的要求。

在与海信多番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夏普开始搞起了小动作:去年底,富士康断供海信供应液晶面板、违背合同向海信渠道串货、向海信单方面发函:要求停止履行合同,目的就是扰乱海信的正常销售。

今年4月,夏普书面通知海信终止合约,在市场上停止销售“SHARP”品牌电视机,但海信再次拒绝了夏普的要求,之后仍然继续以夏普品牌进行销售。夏普此次起诉,彻底将北美品牌使用权这件事推向了白热化阶段。

反目背后:夏普更换掌舵人

实际上,夏普突然变脸的关键在于:今日的夏普已经不是当年的夏普。随着鸿海集团将夏普的实际控制权纳入掌控,今日的夏普已经成为了“富士康”的人。

在拿下夏普大部分股份后,郭台铭心腹戴正吴掌舵夏普,戴正吴上任伊始就宣布了包括重振电视业务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策略。

根据鸿海集团内部计划,以Aquos、Sharp、InFocus建构高、中、低端品牌平台,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的市场做出不同区隔,从强化设计、运用鸿海的制造优势、降价促销等营销方式,做到“高贵不贵”,扩大夏普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夏普计划2018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将完成1000万台液晶电视的出货目标,较今年增长近七成,若达成此目标,夏普将跃居全球第三大液晶电视品牌商。

在鸿海的“指导”下,夏普必须要拿回品牌使用权,保存品牌完整性。但是按照合同,夏普要3年后才能拿回美洲地区的夏普电视业务,这对欲在全球展开行动的夏普很不利,因为北美对夏普实在太重要了。

据《华尔街日报》曾报道,郭台铭收购夏普,是因为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生产商的富士康面临低利润率和增长潜力有限的问题。郭台铭表示,他希望借助夏普这一历经上百年建立起来的知名品牌,将富士康打造为一个受尊重的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者。而为了重振夏普品牌,郭台铭需要收回夏普过去几年在反复发生业务危机期间为筹集现金而卖掉的部分权利。

而北美作为重要的市场,富士康接下来在美国可能会有产业布局,夏普想自己来运营这一市场;另一方面,夏普借此来树立自己强势的形象,尤其在中国市场上。

原本夏普品牌在中国市场属于高端品牌,但如今的夏普品牌知名度大大下滑了,重塑品牌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势的声音和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新团队强势的运作和营销,新夏普在中国销售业绩表现相当靓丽。

6月6日,在京东、天猫这两大电商平台平板电视销售排名中,夏普双双夺冠,均获得黑电品类销售排名第一。

夏普上月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3月底结束的本财年获利将在590亿日元(5.3亿美元),扭转上年亏损249亿日元的表现,如果实现,将是夏普4年来首次盈利。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场品牌使用权争夺的背后是两大集团的博弈,不过如果夏普坚持状告海信,输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不过由于电视机的高低品质没有清晰的界定,双方和解的可能性很大。

翻页看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朱聃回应

1.恶人先告状!这是富士康的“夏普”的恩将仇报!

2.2015年,经营艰难、亏损严重的夏普三番五次的拜访海信,希望为“北美夏普”这个孩子寻找一个 最好的“人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海信决定“解困”夏普北美市场:收购接手夏普墨西哥工厂,托管夏普北美品牌(2016年1月6日—2021年1月5日)销售。

此后,我们选派精兵强将,重振工厂、恢复渠道,向研发几近停滞的夏普注入海信ULED画质技术,可以说,接手夏普以后,我们倾尽全力,付出了巨大心血:夏普产品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销量、销售额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北美的夏普逐渐回到了正常的“经营之道”。

去年10月,来自富士康的夏普社长戴正吴到过海信,其来势汹汹,海信拒绝了其理所当然要“拿回”夏普品牌的要求。海信的道理很简单:履行合同,尊崇契约,诚信平等!但此后,戴先生通过台湾媒体Technews公然宣称:在鸿海的支持下,他要采取破坏式的行动,让海信将“夏普”吐出来。此后,“破坏式行动”接连不断:停止向海信供屏、在美国不断碰瓷找茬、在美国违背合同向海信渠道串货、向海信单方面发函:要求停止履行合同……其根本目的是干扰和破坏“夏普北美”正常的经营秩序。

3.海信接手后,美国市场主流的32寸、50寸、65寸电视,夏普品牌的价格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6年CES期间,海信最新发布的夏普N7000系列电视产品也被美国Reviewed.com网站评选为“Editor’s Choice Award”。而夏普所谓的个别型号产品“质量问题”是碰瓷的借口。

4.富士康的“司马昭之心”很低级,是现实版的“农夫和蛇”的故事。人品即产品!海信将积极应诉。同时,完全遵守双方之间的商标许可合同,继续在北美生产并销售夏普品牌电视产品。

责任编辑:一鸣
鸿海 富士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