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峥,昨日王兴

来源:42章经

2018-08-13 09:26

最近市场下行,所以说实话我写文章的动力也不足。以前市场要么是资产端出问题,要么是资金端出问题,但总归有一端是好的,这次感觉是同时资产和资金端都青黄不接,我还真有点好奇之后一年的市场会怎么样。

目前来看,青黄不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发现很多当时怼我为什么我不做VC 了?这篇文章的人,现在都不做VC 了(笑)。其实也好,在市场下行的时候多学习,优秀的人和公司都是在危机中积累并崛起的。

那,我最近经常看和给人推荐的公号有三个(没广告费):

一个是之前文章里也提过很多次的“笔下求生”,作者是某互联网小巨头的战略负责人朱时雨,他从17 年至今更新过10 篇文章,每一篇都是最顶级的关于公司的战略思考,这还是很多东西不能对外写的结果。(我问过他好几次让他来做分享,都被拒绝了,我会锲而不舍的继续骚扰他的)

第二个是莉莉丝的创始人王信文的公号“王信文”,公司做到这个程度以后(估值一两百亿总归有的?),能够每周保持更新做出分享,是件很难得的事,所以通过公号看看他在想什么挺有趣的(王老板啥时候有空也来做做分享呗?)。

第三个就是今天这篇文章想着重写的,也就是黄峥的个人公号“黄峥”(看来大佬都爱用自己名字做公号名字...)。

就像昨天我们会员活动上的常斌老师所说,很多人太过执着于研究那些早就功成名就的人,但实际上应该去找那些在5 到10 年后会很厉害的人,提前学习他们的思想。

比如十多年前的巴菲特,其实也是一个还有争议的人,那么黄峥这个人在今天就绝对是这么一个角色(当然今天的争议不等于明天的巴菲特),凑巧,他又有自己的公号,虽然从16 年开始只写了10 篇文章,但研究一下也蛮有趣。

黄峥的10 篇文章集中写于两个时间节点,也正好分为了两大主题。

16 年2 月到8 月,黄峥用八篇文章说清楚了自己世界观的底层架构。一年后,又用两篇文章写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的思考,至于拼多多则是这个思考的结果——一次“倒资本主义”实践。

总结来看,黄峥世界观的底层架构有两大核心主题,一是“目标”,一是“幸福”。二者有先后,有高低,分别“修炼纯熟”于黄峥最关键的两大人生选择——入职Google 和回国创业。

黄峥的个人公号里其实很多地方是这类的表述,可以看到是非常诚恳和自我反思的。这两句话就是他对于目标与幸福思考的一个集中体现。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黄峥的思维体系里交织得非常和谐。外界看来,一个Google 出身的人做出了“五环外产品”拼多多有点诧异,但黄峥在公众号里复盘Google 这三年时,其实是结合中国历史革命经验来对比来看的:

以及,在公众号开篇,他就列了一个写作目录,其中不乏“政委、组织及组织工作”、“农产品的工业化革命是否能被跳跃”、“革命往往在交接处发生”、“胜利的不同,歼灭战和击溃战”这样的标题(可惜后来都没有继续更新)。

所以黄峥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一手《穷查理宝典》,一手《毛泽东选集》,背景洋气却又很接地气,这两者就交织出了拼多多这么一个产品。

那黄峥底层架构里的第二个关键词“幸福”指的是什么呢?

如同黄峥所言,开始创业后,他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幸福”是目标达成后“再往前多思考的那一步”。

关于“幸福”的理解和探索开启于黄峥做“社会化”的创业前,也就是成立拼好货前全面休息的十个月,并因罗素的《幸福之路》而更加完备。

黄峥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结论是:

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常识”和“理性”,这两个字眼并不特别,但黄峥对它们的解读是:

我们可以看到,黄峥在后来也一直很推崇“常识”,在与小晚的对话中,他曾经说:

(但我其实一直想回应这句话,那就是其实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连常识都不具备。)

最终,从“目标”到用常识和理性来引导对“幸福”的追求,黄峥也完成了从Google 回到国内“社会化创业”的底层建设。

如果再把黄峥对“人生”的思考,放到“创投”的逻辑框架内,他借用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话讲明了如何在具体的事业里实现“目标”和“幸福”的统一:

在16 年3 月的文章中,黄峥毫不避讳地具象化了此次创业(拼多多成立于2015 年9 月)的“目标”和“幸福”所在。

关于目标:

现在在看,这个目标可能还是有点大,但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黄峥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增加筹码,“拼多多”对阿里的对抗和威胁已不是同日而语。

关于幸福:

只是,不知道如今的拼多多,是否符合黄峥对于“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的设想。

最后,公众号文章的另一部分是黄峥对“资本主义”的思考,而拼多多只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一个试验的模型。

市面上的文章从多个维度解读了拼多多的成功,涉及社交流量、人口红利、消费降级等环境大势,唯独少了在黄峥的纯逻辑推演里拼多多到底是什么。

在黄峥看来巴菲特是“纯粹的资本家”,其商业帝国“一手是保险,一手是投资;一手卖的是抗风险能力,收起来的是钱,另一边则是把钱放进有护城河,能产生复利的果园里。”

而保险在黄峥看来,是“资本主义的极致”。

在黄峥的理解里,巴菲特主要专注于资本主义游戏的前半段——从保险和资本复利中不断累积财富,至于这场游戏的后半段——如何分配财富,则是把钱捐给比他年轻的比尔盖茨,放心地让他去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受巴菲特启发,黄峥的逆向思考是:

他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 的订金。

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 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这其实就是所谓的Costco 中逆向塑造供应链的概念,也是拼多多的学习目标之一。

黄峥认为淘宝这样的电商所做的事情更多的就是供给侧改革:

也就是说,“线上纯流通侧的极度市场化并不改变生产侧计划的滞后性和高度计划性”。结合之前对巴菲特“资本主义极致”的反向思考,黄峥认为从需求侧做改革大有可为。

如果能够这样做,流通侧线上高度市场化和生产侧刚性计划的矛盾也就能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计划性的需求和更多市场的供给侧相融合。

而拼多多正是这种解决方案的实践者,也难怪黄峥多次强调拼多多不是“社交电商”四个字可以囊括的。如果了解上面这一推演过程,拼多多更像是黄峥心中一次“倒资本主义”的实践。

黄峥有关“目标”、“幸福”的世界观建设,加之他对“资本主义”的反向思考,成就了拼多多今日的成绩。

今天我们谈论黄峥,如同当年我们探索王兴一样,他们是国内被公众熟知的、热爱深度思考的同时还把公司做成了的CEO。

我大胆地揣测,如同美团代表不了王兴一样,拼多多也代表不了黄峥。

因为王兴和黄峥的世界观都有一个更高阶的版本。王兴的无需多言,对其世界观有重要塑造作用的《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成为了畅销书,我们也尚未见到“无限游戏”的边界在哪儿。

而黄峥在“巴菲特”和“中国历史革命经验”之外,还着迷佛学、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等。

如他所说:

最终,我们只愿这个不可知的世界能真的多一些良币,少一些劣币。

责任编辑:关文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